吳衛華
始于20 世紀60 至70 年代的空間轉向,使空間研究被推至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臻g轉向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地理學轉向,“用地理學的方法和工具來分析文學在空間中的存在,以及空間在文本中的呈現”①,成為了文學批評的“時尚”?!拔膶W地理學”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 世紀初的法國,文學地理學批評主要是發掘文學與空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分析地理差異對文學的影響,追尋文學存在的地理基因與根脈。格奧爾格·勃蘭兌斯是丹麥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他的六卷本《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以下簡稱《主流》),被認為以“科學的批評方法代替了狹隘的傳統的價值觀”②。重新審視《主流》的批評思想與批評方法,很容易窺見當年的勃蘭兌斯如何以自身獨特的地理思維與文學思維,揆諸地理環境對作家及其創作的影響,揭示具體作家作品中地理因素的種種現實,從而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文學的地方色彩,是文學反映出的一定地域環境和由此帶來的人物性格、行為表現,以及獨特的語言、傳說、民謠、民俗等文化現象。段義孚在《空間與地方》一書里特別區分了空間與地方兩個概念——空間作為一個場所是敞開的,具有抽象性,而地方則具有封閉性和具體內涵。空間與地方可以相互轉化,空間轉化為地方的前提是被人占用并且被熟識。微觀意義上看,地方是人避難和被呵護的場所,是血緣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紐帶,而宏觀意義上的地方則是人心靈的棲息之地。因此,地方不是一個普通的自然地理區域,而是事件、故事、行為和一個地點相結合并且產生了特殊意義的場域。③地方作為人挖掘、構建自身生存意義之所,其特定的物質和精神的存在,為文學的生產提供了實體場域或虛擬背景,以及歷史、政治和文化的前提,使有史以來一切文學作品無不必然地帶上了地域及其文化的特征。文學地理學批評依托地域的基礎來展開研究,有助于文學接通“地氣”,凸顯文學的地方色彩。
米歇爾·柯羅在《文學地理學》中指出,與村落、城市一樣,民族、國家也是一種空間單位,“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語言逐步統一后,國家概念就成了一部標準經典文學史的研究框架”④。在19 世紀上半葉,英國、德國與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文學有著突出的地方特色,文學潮流已然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為梳理該時期西歐文學發展的主潮和總體面貌,探討不同國家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獨特表現,勃蘭兌斯將19 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思潮劃分為法國的“流亡文學”、德國的浪漫派、法國1830 年以前復辟時期的作家群、英國的“自然主義”文學、法國的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派等六個不同的文學流派(文學集團),分別以《流亡文學》《德國的浪漫派》《法國的反動》《英國的自然主義》《法國的浪漫派》及《青年德意志》六個分冊(總稱為《主流》),逐一展開對應研究。顯而易見,這種思潮—流派的劃分及其研究是基于文學所賴以生成的地理空間維度,用結構主義的語言來表述,這里展示的是一種文學的共時性結構形態。勃蘭兌斯選擇不同的民族國家這樣一個地理實體,以國別、地域文學為研究基點與視野,開展共時比較或曰橫向比較研究,其作為一種位置或地方優先性的空間化思維方式,看到了文學有其自身的地理條件,文學的生產及其特征與地理存在的密切關聯,不僅彰顯了不同國家、地域塑造不同文學風貌的可能性,還可以揭橥空間的異質性所帶來的地方文學特色?!吨髁鳌防锏奈膶W流派、文學集團是西歐文學發展史的斷面或共時性空間切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作為空間單位的“文學區”。根據不同“文學區”的空間結構和地域差異,梳理與審視西歐文學的主要潮流,總結創作特點,可以使讀者的閱讀、想象得以在地理空間中展開。另外,擺脫丹麥、北歐文學與歐洲大陸的隔絕狀態,以“他山之石”來促進自身文學的發展進步,是勃蘭兌斯寫作《主流》的現實目的。該書出版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當時的北歐特別是丹麥文學“出圈”。重視“文學區”的切割與劃分,以及文學的橫向傳播和不同區域的文學擴散,恰恰也是文學地理學批評的重要內容。總之,勃蘭兌斯在批評框架建構上,已然呈現了一種鮮明的空間研究特色和文學地理學批評思維。
勃蘭兌斯不獨是整體上基于民族國家這樣一個地理實體來討論文學的地方色彩,他在各分冊里都涉及到不同的地域如何塑造獨特的文學面貌這個話題。《法國浪漫派》分冊里的“浪漫主義”專題中,開篇即指出:“最初,浪漫主義本質上只不過是文學中地方色彩的勇猛的辯護士。浪漫主義者……他們以‘尊重地方色彩’為口號。他們所謂的‘地方色彩’就是他鄉異國、遠古時代、生疏風土的一切特征,而這一切在法國文學里都還沒有獲得適當的位置。”⑤雖然如此,斯達爾夫人及其創作卻改變了這一現象。在《流亡文學》分冊里,勃蘭兌斯以斯達爾夫人的《從文學與社會制度的關系論文學》《論德國》《黛兒芬》《柯麗娜》等為例,圍繞文學與地理的關系、文學的地方色彩表現等,用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討論她的文學思想與創作實踐。斯達爾夫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著名作家、批評家,她認為文學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并據此把歐洲文學劃分為北方文學和南方文學。斯達爾夫人從孟德斯鳩社會地理學思想出發來解釋文學現象,即地理環境決定民族性格,進而影響文學創作,地理環境的差異帶來了文學生產和文學面貌的不同。她分析了歐洲南北文學創作上的不同特點和形成原因:從自然地理環境看,歐洲北部土地貧瘠、氣候陰沉,漫長的冬天和寒冷的夜晚,人的熱氣容易返回到心靈中去,從而使北方人變得更加深沉、憂傷,并具有內向、愛沉思和善于反省的性格,指向心靈深處而非外在的想象,理性哲學思考更加發達,這種特點有助于形成浪漫主義文學風格。相對而言,歐洲南部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使文學創作偏重于興趣的表達而非深刻的思考,作品明麗單純,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和古典主義的氣質。從很早開始人們就對社會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多種人地關系理論。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有北方人、南方人的劃分與性格差異的見解。⑥亞里斯多德關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賦予了希臘人優良秉性和統治其他民族能力的說法,更是為人們所熟知。自然,這一切都給予了斯達爾夫人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實踐以啟示。
依循斯達爾夫人的批評思想,勃蘭兌斯對歐洲不同地域的文學特征予以了引申闡發。他認為就詩意的探尋而言,不同國家的人有著很大的差異,法國人注重觀察,德國人依賴于強烈的感情,英國人看重的則是豐沛的想象力。尤其是他對地處歐洲南部的意大利人審美特征的分析,與斯達爾夫人文學地理批評思想如出一轍:“像這樣一個地方沒有產生莎士比亞,也不需要莎士比亞,是多么自然,因為在這里北方詩人要做的事,大自然本身就負責做了。在大自然不那么溫和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分析這樣一種比較深刻的詩,就像需要人工取暖一樣。在南方,從荷馬那個時代到阿里奧斯托這個時期,詩歌一直滿足于像鏡子一樣清晰而樸實地反映清晰而樸實的大自然。它從不設法探索人心靈中的奧秘,也從不深入幽谷和深淵去尋覓寶石?!雹卟m兌斯還對斯達爾夫人的《柯麗娜》等小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殊異,該小說里的英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身上都表現出了不同地域、民族的特點與局限性。而柯麗娜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有引人入勝的個性魅力,不僅是她把北方人的觀察能力與南方人對色彩的感受力結合起來,還在于她以一己之力對抗了英國人與法國人固有的不同偏見。⑧
勃蘭兌斯的文學地理學批評實踐及其文學地方色彩研究,更集中地體現在《英國的自然主義》分冊,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等視角,闡述了英國作家作品與地理元素的關系,探討地理環境如何影響英國文學的創作風貌和文學主潮。
“我的意圖是想在本世紀最初幾十年的英國詩歌里,追溯出這個國家的精神生活中那股強大、深刻和內涵豐富的潮流的進程。這股潮流蕩滌開各種古典的形式和傳統,創造出了一種支配著整個文學界的自然主義”⑨,勃蘭兌斯認為,自然主義文學創作在19 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蔚為大觀,這種文學源于當時所有的英國作家身上具有的英國氣質對文學創作的滲入?!皩@些英國的氣質追本溯源,它們全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明顯的本源上,即生氣勃勃的自然主義”⑩。
自然主義認為一切現象都可以用自然原因來解釋,重視回歸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景色、風土人情和泥土氣息,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力。勃蘭兌斯斷言,正是這種自然主義塑造了英國氣質,英國文學受到了這種氣質的深刻影響。19 世紀初,走向田園、鄉村、高山、森林、河谷、海濱、島嶼等,在歐洲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閑方式,英國詩人們尤其崇尚自然,熱衷于對大自然的描繪與謳歌,他們的自然主義傾向表現在對鄉村和大海的熱愛,對動物的喜愛與熟悉,重視自我情感的抒發和個性解放,以及講求實際的道德觀和人生觀等方面。這其中最能構成英國人特質,并且在文學中得到集中反映的是愛大海。在勃蘭兌斯看來,英國人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這個時期的英國詩人不是鄉下人就是水手,都是大海景色最優秀的描繪者和解釋者,他們的詩歌既提升了自然在文學中的地位,也矯正了人們對現代文明的執念與盲目迷信。此外,作為英國作家特色的個人獨立性和自負情感被轉移到英國文學創作之中,使不少作品在具有鮮明的擁抱大自然傾向的同時,又表現出了憤世嫉俗和爭取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傊?,包括對自然的向往,對自然風物的膜拜,追求個人獨立的感情和自由的精神,以及表現自我的特殊氣質,構成了英國自然主義文學的顯著特征,推動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自然主義塑造了英國氣質,英國氣質塑造了英國文學。在英國,自然主義如何塑造了英國氣質,一定程度上就是地理環境如何塑造了英國人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個性?!坝耸亲钣幸懔Χ瑫r又最有進取心的民族,這個民族最愛戀家鄉而又最喜歡旅行……?!?勃蘭兌斯這句話無疑是對英國民族特征或曰英國氣質的一種描述,它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說英國人對腳下這片土地有特殊的依戀之情,他們鐘情于鄉村、莊園、土地、動物和大海,大自然是他們靈魂的棲居之地;另一方面,擁有頑強毅力與積極進取心的民族,一定崇尚冒險與自由精神,富有反抗、挑戰的激情,并具有獨立自信的民族精神,乃至自負、傲慢的特性。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英國人熱愛家鄉、獨立自信的民族個性?其實從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與眾不同的國家文明史里,不難找到答案。
英國是歐洲大陸西北面的島國,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所包圍。四面環海、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使英國可以免受戰爭威脅,便利于海上霸權的建立。與此同時,封閉性的海島地理環境也帶給了英國人追求獨立的天性和保守的“島國心態”。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溫和濕潤,有利于農業、內河航運業發展。英國海岸線漫長,多優良而不封凍的港灣,對于海上運輸業極為有利。自13 世紀始,英國捷足先登,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16世紀以降英國開始尋求海上霸權的建立,地理大發現后,國際貿易的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和英倫三島,加速了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的步伐。1588 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海外貿易和擴張活動得到了極大發展。17 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建立了英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等途徑,英國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海上馬車夫”荷蘭后,英國又與法國展開了“七年戰爭”。1815 年英盟軍與法軍在滑鐵盧進行決定性會戰,法軍戰敗,英國自此確立了海上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大英帝國的擴張既是其海上霸權的必然,也得益于以技術革新為目標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60 年代到19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英國議會還是歐洲最古老的議會,詹姆斯欽定本圣經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對西方及世界文化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大英帝國孕育了自由市場、工業革命、現代政黨、憲政等,英倫三島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發源地,這一切是自然稟賦與“有毅力”“有進取心”的英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地理環境影響所使然,然而反過來又給特定時代的英國人對自己的土地、自身疆域以強烈認同感、自豪感。稱霸世界和獨步天下、一騎絕塵的文明進步史,在增強英國人自信心與民族優越感的同時,也賦予了英國人自負和傲慢的情感,并且成為他們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換言之,特定的地理環境,以及對自然主義的信奉,塑造了英國民族的個性和氣質,這種個性與氣質直接“影響了每個作家的個人信仰和文學傾向”?。因此,考察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重視自然主義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成為了勃蘭兌斯分析英國文學的邏輯起點。
一如當年艾薩克·沃爾頓記述鄉村河邊風光和垂釣樂趣,吉爾伯特·懷特描寫漢普郡的村莊塞爾博恩以及周邊地區的地理、風景及歷史,湖畔派詩人都曾在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居住,他們的詩歌多是當地宗法制的農村生活和大自然的反映。拜倫描繪的是希臘和東方的自然風光、異域風情,而雪萊把意大利的海岸與河川作為自己的贊美對象。司各特為蘇格蘭大唱頌歌,穆爾宣揚的是愛爾蘭綠色島國的美。此外,勃蘭兌斯多次提及農民詩人彭斯,認為他的《蘇格蘭方言詩集》等作品從大自然和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以虔誠的感情贊美了蘇格蘭鄉村生活。在《英國的自然主義》里,勃蘭兌斯把批評的重點放在作品的空間維度上,重視文學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對應關系,從真實的地形地貌去找尋作家創作靈感的來源地,以及其與文本空間的對應位置,無外乎是希望把地理區位的精細探討看作是理解文學的一種方式,強調自然主義文學所根植的地域性。
“華茲華斯的出發點是純地形學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可以說,華茲華斯作品中的地形學因素甚至比司各特作品中的更多”?。華茲華斯是英國的寫景詩人,浩瀚的海洋、清新的空氣、蔚藍色天空、廣袤田地和森林等自然風景都是他歌詠的對象,呈現了一幅幅英國北部山川湖泊和鄉村居民的圖畫。“他把自己和英國湖區聯系在一起,湖區成了他大多數詩作的背景。他甚至斷言,一個人誕生所在的家鄉是他一生活動最適宜的地方”?。崇拜農民的語言,表現農民和他們的故事,是19 世紀初葉的詩歌回歸自然美學運動的組成部分。華茲華斯童年時期曾生活在坎伯蘭山區,后來一直生活在英國湖區,他對英國下層階級的生活、鄉間生活極為熟悉,堅信人類各種基本感情的成熟與發展都可以在鄉村找到適宜的土壤。也因此華茲華斯筆下的鄉村生活及其情感表達真實而淳樸,不少作品里的主人公是沒有尊貴地位的坎伯蘭和威斯特摩蘭的牧民和農民,詩人不僅描寫他們的生活,還選擇他們所屬階級的語言來作為自己的詩歌語言。相較于濟慈在溫室里展現自然風景,拜倫傾情于描寫大自然恢弘壯麗的美,華茲華斯則把目光投向了戶外廣闊的田野,展陳的是靜寂的自然風光和對大自然抽象的愛。勃蘭兌斯還從比較視域探討了華茲華斯的創作特色。
在勃蘭兌斯看來,蘇格蘭作家瓦爾特·司各特有華茲華斯一樣的地形學意識,巴赫金也曾專門分析司各特作品的空間地形表現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司各特始終將創作聚焦于蘇格蘭高地和低地地區,以及蘇格蘭民族獨特的性格和歷史表現,美國作家艾默生也因此將其敘事詩視為“一種韻文體的蘇格蘭名勝指南”?。每當司各特要講述某一個地方的故事,總是會去實地考察該地的風土人情,觀察與記錄特定的地形地貌、叢林樹木和云卷云舒。司各特對單純的自然景物的興趣遠非對蘇格蘭古代歌謠的偏好所能比擬,歷史上描述祖先或血族種種功業的傳說,講述蘇格蘭爭戰殺伐事跡的古代歌謠,他幾乎都能熟讀成誦?!八麑τ诿恳惶帞嘣珰埍?、每一個古跡遺址、每一塊奇特的墓碑石碣都興趣盎然”?。其民歌選集《蘇格蘭邊區歌謠集》、敘事詩《末代歌手之歌》,不僅以穿著奇裝異服的居民為描寫對象,呈現蘇格蘭16 世紀的騎士、古城堡與宮廷生活,以及邊界地區風土民情和地域風俗,還深深植根于蘇格蘭人的性格之中,以傳達出他們對故土家園濃烈的感情。以弗洛頓戰役為敘事背景的《瑪密恩》等歷史長詩,“這也引起了一般人對中世紀歷史,對騎士、封建制度和蘇格蘭民族特點的廣泛興趣。英國的旅行家們開始懷著浪漫主義的心情,紛紛到一些古城堡的廢墟、到基利克蘭吉的古戰場(在那里,他們的同胞曾經被穿著格子花呢、裸露著兩條腿的‘怪物’們殺得丟盔棄甲)這類地方去憑吊懷古”?。《湖上美人》有對美好的傳統習俗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對王室和騎士生活的細致描繪,對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把瑰麗的大自然景色和中世紀蘇格蘭國王、騎士的浪漫事跡交織在一起。始料未及,司各特筆下的這個故事發生地竟引發讀者紛至沓來,距離最近的郵政局因此而增加了兩倍收入。事實上,《瑪密恩》《湖上美人》里類似的古戰場、古城堡廢墟和其他故事發生地,都是司各特貢獻的文學景觀。文學景觀可以看作是地理環境與文學相互作用所帶來的一組“所指”的總和,“在景觀上集中了真實國度的參照物和一個畫面的構建”?。勃蘭兌斯討論了司各特作品與地理的關系,記錄了實體性文學景觀激發讀者的歷史與地理想象,乃至踏足尋訪的事實。這一切正呼應了邁克·克朗的看法,即文學作品不能簡單地被視為對某些地區和地點的描述,許多時候是文學作品幫助創造了這些地方。?司各特重視歷史的空間化表達,人類的活動空間與文學之間如何產生互動,以及一個民族的往昔歷史地理對今天的影響?!八靖魈夭攀俏膶W創作中地方色彩化手法的真正發現者和第一個運用者,這種創作手法后來成了法國浪漫主義全部作品的基礎,立即為雨果、梅里美和戈蒂葉所采用”?。
地理批評研究的先驅、法國學者米歇爾·布托認為,“很大程度上任何文學都是旅行的文學”。這句話用于描述雪萊、拜倫的創作十分恰切。勃蘭兌斯特別關注雪萊、拜倫的游歷和旅行地理,著意梳理他們所到之處及所見所聞與文學創作的關聯。雪萊個性桀驁不馴、放蕩不羈,其最初的詩歌主題都是抗議國王和教會,反對社會壓迫和不公正,《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就是雪萊獻給自由的一系列詩歌的巔峰之作。但“他的一些最著名的抒情詩的靈感源泉都是來自生活以外的,甚至是整個人類世界以外的題材;這一類詩篇所寫的是云,是風,是各種自然物的生命,是風和水的不可思議的自由和氣勢磅礴的力。這些是氣象詩,宇宙詩”?。雪萊走向大自然是在經歷了世事無常、愛情失敗之后,在漂泊異域和人生最孤獨難捱的時刻,大自然給了他生活的希望與生命的激情。勃蘭兌斯對雪萊詩歌的空間呈現有獨到分析,他發現雪萊不是描寫大自然的外在形貌和色彩,或者純粹的花草樹木和詩情畫意,而是宏闊的海洋、無邊的蒼穹,是自然界的云詭波譎、盛大氣象和恢弘之美,是風和水不可思議的自由和氣勢磅礴的力,并以此來發掘自然里各種事物所蘊含的精神與靈魂。勃蘭兌斯用詩化的語言對雪萊幾部重要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進行了描述:“《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寫在羅馬卡拉卡拉浴場的山地遺址。他曾漫步在龐大的劇場上和高聳的拱門下那散發著陣陣馨香的灌木叢之間,羅馬蔚藍色的天空和明媚天氣的生機蓬勃、幾乎能使人沉醉卻又令人振奮的盎然春意,成了他靈感的源泉?!渡膭P歌》有一部分寫在勒瑞奇他住宅的屋頂上;另一部分,是他在干旱炎熱的酷暑中躺在一艘小艇里寫成的。雪萊屬于耐高溫的種類,熾熱的陽光對他最為相宜。他那宏偉的杰作《西風頌》,就是躺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一座小樹林里寫成的。”?特定的自然地理與風物激發了雪萊的創作熱情,也深刻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風貌。
勃蘭兌斯重視拜倫作品與地理現實的對應關系,尤其是激發他文學靈感、想象的地理參照物和故事來源?!稏藸柕隆す_德游記》第一章對辛特拉景色的描寫,是拜倫短期逗留葡萄牙時留下的印象的回憶。拜倫曾在馬拉松古戰場上沉思,故而在幾部長篇敘事詩里都再現了它的光榮歷史。在馬耳他,拜倫與一位曾受到拿破侖迫害的斯賓塞·史密斯女士邂逅,于是《査爾德·哈羅德游記》第二章第三十節,以及《致弗洛倫斯》《相片簿上的題詩》《雷雨時抒懷》《途經安布拉奇灣有感而作》里,都留下了紀念此地情誼的詩行。在阿爾巴尼亞的亞尼納,拜倫曾被引薦給“土耳其的波拿巴”阿里·帕夏,“對阿里的訪問為《唐璜》第四章的一些主要場景提供了素材。蘭勃洛和另外若干個拜倫式的人物都是以他為原型的”??!恫闋柕隆す_德游記》第二章第七十一、七十二節里描繪的舞蹈場景,直接源于拜倫游歷阿爾巴利亞的阿爾塔灣海岸所見到的古埃及戰爭舞,《鼓手,鼓手!》一詩也與之相關?!睹啄叩脑{咒》記述了拜倫在雅典聽聞英國掠奪帕提儂神廟文物后的憤懣,短歌《雅典的少女》是他與英國領事女兒在雅典短促戀情的記憶。后者曾長時間引發讀者登門造訪詩中女主人公的熱情,使得那位英國領事的女兒不勝其煩。拜倫一度流連于阿爾卑斯山峰巒之間,于是《曼弗雷德》里描繪了一幅無與倫比的阿爾卑斯山風景畫,其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恰恰契合主人公曼弗雷德身上那股嚴峻的野性?!犊铝炙沟膰ァ泛汀短畦返诎苏吕锬切┝钊嗣倾と坏拿鑼?,與拜倫在君士坦丁堡街頭目睹一群狗吞噬一具尸體的真實場景息息相關。拜倫喜歡威尼斯勝過其他一切城市,《査爾德·哈羅德游記》的第四章,以及《馬里諾·法利洛》《弗斯卡利父子》和《威尼斯頌》《別波》里都有關于威尼斯的溢美之詞,而《別波》直接就是寫于威尼斯的。
勃蘭兌斯幾乎關注了特定時期每一位英國作家的自然觀與自然書寫的方式,屬意找尋作品的地理背景、地形學因素和地理參照物,通過繪制文學地圖,確認作家作品與地理空間的內在關聯與對應關系,以及地理特征對于作品內容、風格的影響。
勃蘭兌斯認為英國作家身上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通過本土化與在地化寫作策略,把愛國主義創作主題集中表達出來。“在這個國家,代替世界主義感情的強烈的民族情緒在華茲華斯的作品中體現為對愛國主義詩作的描述;在騷塞的詩里體現為對皇室和國家的文治武功(有時是部分地站在、有時是完全站在官方立場上)進行歌頌;在誕生于蘇格蘭的坎貝爾的詩中,體現為熱情的頌揚自由和戰爭的英國歌曲;而司各特和穆爾則肯定是蘇格蘭和愛爾蘭在文學上的化身”?。
海上力量表征著控制世界貿易、財富,從而控制世界的能力。英倫三島被大海所包圍,英國作家常常把愛國激情、民族自信心與大海相聯系,以傳達自由不羈、勇敢無畏的海盜精神和海上霸主的自豪情緒。基于這種認識,勃蘭兌斯以大量的海洋題材作品來闡釋英國作家的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創作主題。柯勒律治的《老水手之歌》,由一個神秘恐怖的浪漫故事,描述大海駭人的場景,勾勒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畫面。《波羅的海之戰》《你們英格蘭的水手們》是托馬斯·坎貝爾的作品,前者彌漫著英國水兵勇往直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以及英國人稱雄海上、永遠讓英國旗幟在戰爭與海洋上飄揚的自信與豪邁,后者凸顯了英國水手的英雄主義和不可征服的力量。海洋與航行曾激發了雪萊的創作熱情和改造社會的理想,詩意的激進主義使他的詩思擺脫了時空的羈絆,抵達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化境。《西風頌》氣勢雄闊,境界奇麗宏偉,第三部分抒寫了西風劈波斬浪,給大海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壯闊景觀。拜倫筆下的查爾德·哈羅德是一位“拜倫式英雄”,“他在極其深切的沮喪之中轉向了大自然那浩淼的洪波——那海洋、那一望無垠、奔放不羈的海洋一掃他胸中郁積的塊壘……他愛大海,因為大海是不可征服的……?!?無論是《査爾德·哈羅德游記》抑或是《唐璜》,總是充溢著大海洶涌澎湃、氣勢磅礴的力量,以及海盜式的遠征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湖畔派詩人通過歌詠英國的大自然、書寫自然景觀來實現與國家文化的認同,把愛國主義與對國王、教會的忠誠,對現存統治秩序的維護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些詩人向往自由,但是他們所理解的自由僅僅是擺脫了外來暴政、欺凌的國家的獨立自主,并且認為這種自由僅為英國人所特有,將世界上最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英國身上。華茲華斯把自我與英格蘭融為一體,“他的十四行詩是對他的國家的愛的長篇傾訴,他對這個國家懷著一種‘情人或孩子般’的感情”?。英法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但法國這個“可怕的鄰人”卻令人不寒而栗。英國人文歷史悠久,高尚的人物和偉大的作品不計其數,這也是法國鄰居所望塵莫及的。類似的對法國的詆毀之詞不絕如縷,每每充斥在華茲華斯詩歌中。騷塞的詩歌以及司各特的《拿破侖傳》里,都可以感受到同樣強烈的對法國人的敵意,民粹主義思想和典型的英國人特質,使他們頑固地把愛國心直接等同于對其他民族國家的仇視。歌唱每一次英國的勝利,宣泄激烈的排外情緒,既是司各特、騷塞和華茲華斯等愛國主義的最鮮明徽標,也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聲譽”和既得利益,三人都曾被官方授予“桂冠詩人”頭銜就是例證。
其實這一時期英國的政治、宗教充滿著偽善與狂熱。勃蘭兌斯指出,英國的領土獨立沒有受到侵犯,但統治者卻宣稱英國的利益受到了威脅,高調鼓吹殖民思想、排外主義,讓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聯合起來壓迫遠方的殖民地,反對法國大革命,支持黑人奴隸制度。在拜倫、雪萊和穆爾等激進派眼中,英國社會現實遠非完美,統治階層巧取豪奪、利令智昏,整個社會被籠罩在一種令人窒息的氛圍之中。也因此在勃蘭兌斯看來,不同于湖畔派之類的阿諛奉承、曲學阿世的愛國方式,激進派的愛國主義表達并非直接去頌揚自己的祖國和同胞,而是把睥睨一切、自信傲慢的民族個性張揚出來,把充溢著反叛精神的“流亡”詩歌當作抵抗既有秩序的武器和爭取自由的號角,以使英國變成為一個真正的理想國度。當然,激進派及其作品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精神,對權威和傳統的決絕反叛姿態,也成為了他們不見容于那個時代的悲劇根源。
探賾英國作家愛國主義書寫勃興的原委,須考察特定時期的人地關系,而其中“戀地情結”不失為一個重要視角?!皯俚厍榻Y” 一詞為美國詩人威斯坦·休·奧登最先使用,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在其《空間的詩學》里也運用了此概念,但備受學界關注卻是在段義孚《戀地情結》一書出版之后。段義孚認為,“戀地情結”是對人地關系的一種概括,表達了人、場所、環境之間的感情連結。每個人都有建構理想人地關系的愿望,心理深處會形成一系列最重要的、情感最深厚的或者價值最高的地方。人們之所以對這個地方產生認同與依戀情感,既在于它蘊含著人豐富的感受和體驗,也在于其具有某種封閉性特點,能夠給人以歸屬感和安全感?!叭说纳硇枨笫墙⒃谝粋€尺度適當的地域中的。適當的尺度能使人的感知和地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倘若一片地域又正好是一個自然地理單元的話,人們就能與它建立起一種更為緊密的關系了”?。勃蘭兌斯在不同地方分析指出,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曾阻隔了英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使這樣一個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承載了英國人眾多的情感事件,培養了英國人對本土持久的情感與依賴感,造就了英國人獨立的民族感情??釔郦毩⒌膫€性和追求自由的天性,既讓英國人富有反抗、大膽、挑戰、傲慢的民族氣質,也滋生了包括保守、排外和經驗主義在內的島國心態和民族主義。伴隨著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逐步確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后的英國國內社會穩定,工業革命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大英帝國的國家自信得到鞏固,英國人被空前的成就所陶醉,對家園、民族與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更是與日俱增。
在段義孚看來,愛國主義是一種特殊的“戀地情結”,本質上意味著對出生地的愛。他將愛國主義分為“地方性”和“帝國性”兩類,前者以地理事物為基礎,建立在對地方親密無間的體驗之上。后者基于“自我中心主義和自豪感”,由現代國家的地位與力量所激發。?從勃蘭兌斯的闡釋分析可以窺見,這兩類愛國主義事實上都存在于19 世紀上半葉的英國文學里,地理環境的獨特性以及因此而擁有的大英帝國黃金時代,讓包括作家在內的英國人的人地關系變得格外緊密,“戀地情結”、愛國主義情感顯得強烈與持久。總之,勃蘭兌斯看到了一種文學的興盛總是基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條件。當然,地理環境之外的時代背景也為英國作家的愛國主義情緒的激發提供了契機。一如勃蘭兌斯所指出的,拿破侖帝國鼎盛時期,對英國實行嚴格的“大陸封鎖”,禁止英國船只駛進歐洲各港口,英國人為了維護自身的海上霸權不惜與法軍決戰,民族精神在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中受到了極大鼓舞。此外,英國文人往往既是作家也是政治家和黨派人士,普遍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和敏銳的政治理解力。
西方文學地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批評方法誕生于上世紀40 年代,主要任務是探尋文學文本如何對地理空間進行想象與建構。誠然,勃蘭兌斯未曾有明確的文學地理學批評意識與方法自覺,他更多是關注歐洲文學的空間結構,作家作品的“地形學因素”“文學的地方色彩”,以及地理現實如何影響文學的空間呈現。但應該看到,勃蘭兌斯曾確乎深刻地洞察了文學與地理的內在聯系,既重視地理環境對文學的影響,又不落入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窠臼,始終把文學看作人與地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他的文學批評思想超越了孟德斯鳩等人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對丹納的藝術哲學,亦即人與文學是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因素的綜合產物這一認識進行了富有創見性的發揮,已然彰顯了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實踐特色??傊?,勃蘭兌斯通過自身的批評探索與嘗試,不僅為世界文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而且對于當下的文學地理批評理論發展與學科建設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