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 要:文章以案例分析為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實際的幼兒教育經驗,呈現了運水游戲的實施全過程:開啟運水實驗、選擇運水材料、比較運水多少、記錄結果與分享。而后,對運水游戲的四個環節做了詳細分析,分析了幼兒科學區游戲的實踐策略:基于兒童立場,追隨兒童興趣;豐富已有經驗,增添新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引導其深入探究。
關鍵詞:科學區;幼兒教育;案例分析
參與區域游戲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當前的幼兒園區域游戲存在兩種需要改進的情況:一是部分幼兒較少選擇科學區的游戲,他們對科學區游戲的興趣較低;二是部分幼兒園開展的科學區游戲模式相對單一,難以吸引幼兒的興趣。本文以運水為例,對幼兒園科學區游戲進行分析,分析更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科學區游戲策略,以促進幼兒科學素養提升,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教學案例呈現
(一)開啟運水實驗
在一次區域游戲中,禮禮和洛洛選擇了科學區。進入科學區后,他們先玩了一會兒磁力片,然后禮禮拿了一個量杯,去洗手間打開水龍頭,往量杯中裝水,接著把量杯放到了桌上。洛洛看到后,放下了手中的磁力片,說:“我也要玩水。”于是,洛洛也拿了一個量杯,裝了滿滿一杯水出來,然后把裝滿水的量杯放在桌子上。禮禮說:“我們一起把水倒進小瓶子里吧!”洛洛開心地點頭說:“好啊!”禮禮找了一個瓶子和一個勺子,用勺子將量杯中的水舀進瓶子里,在舀水的過程中,桌子上灑落了很多水。也用勺子舀水的洛洛看到以后,直接將量杯的水倒進了瓶子里,說:“這樣快一點!”過了一會兒,洛洛停止了運水游戲,又拿起了磁力片去玩。在拼搭磁力片的過程中洛洛一直關注著禮禮的運水過程,同時一直告訴禮禮他拼搭出了城堡、車庫等。之后,禮禮也放棄了運水,重新去玩磁力片。
(二)選擇運水材料
筆者在科學區投放了科學實驗服,并且對禮禮和洛洛的運水實驗表示認可后,禮禮和洛洛對進行科學實驗活動更加感興趣。
某次區域游戲時間一開始,禮禮和洛洛就選擇了科學區,并且仍然玩起了運水實驗。禮禮一開始還是選擇用勺子運水,洛洛則找了另外一個小量杯運水,當他們都把瓶子裝滿水后,又找到一個塑料大碗,重新運水。這個時候,禮禮說:“我不想用勺子了,我要換一個。”于是,禮禮在科學區的工具區中仔細尋找,他很快找到了滴管并繼續運水。洛洛看到禮禮換了材料,也趕緊說:“我也要換一個。”洛洛找來找去,說:“沒有可以運水的東西了。”洛洛出現興趣降低的情況。這時,筆者提示:“除了科學區的材料,你們還可以去其他區域找找啊!”禮禮和洛洛聽完,提起興趣,不一會兒,他們在其他區找到了瓶蓋、貝殼、紙杯、顏料盤等材料。他們不斷尋找與嘗試,認為尋找運水材料十分有趣。
(三)比較運水多少
禮禮和洛洛在不斷運水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問題。禮禮在一次運水后說:“我運的水比你多!”洛洛說:“我運的多。”禮禮不甘示弱,大聲說:“我運的是最多的!”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于是,筆者適時介入,說:“你們可以比一比,這樣就知道誰運得多了。”禮禮和洛洛覺得有道理,于是禮禮選擇了一個黃色大勺子,洛洛看見禮禮選了一個大勺子,也選了一個黑色大勺子,說:“我也選大勺子和你比。”可是怎么比呢?兩個人拿著勺子不知如何下手。洛洛說:“我的勺子應該運得多,我的勺子大。”禮禮說:“我的勺子才是最大的。”見此,筆者進行干預引導:“你們可以一起用勺子運一次水比比看。”兩人都分別運了一次水,并將水分別放到兩個一樣大小的大塑料碗里。筆者問:“現在看得出來誰運得多了嗎?”兩個人搖搖頭。筆者再次提問:“那怎么辦呢?只運一次水,水太少了,還沒有蓋住碗底,我們看不出來。”禮禮反應很快,說道:“我們可以再運一次,讓水多一點。”在運了4次水后,洛洛發現情況,指了指碗底,說:“我的勺子運得多,我有很多水了,他的碗下面沒有水。”筆者理解了洛洛的意思:禮禮的水沒有完全蓋過碗底,碗底還有一些空間沒有水,而洛洛的碗底已經被水覆蓋。筆者繼續問:“這是一種比較方法,你們還可以借助什么材料來比一比水的多少?”兩人最后找到了瓶蓋,看誰能倒滿瓶蓋,還找到了量杯,通過觀察水所到的刻度線進行比較等。
(四)記錄與分享結果
在運水游戲中,在比較運水多少時,禮禮和洛洛都將結果畫了下來,但兩個人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禮禮畫了一個大勺子,告訴筆者:“這是洛洛的黑色勺子。”筆者立刻理解了禮禮的意思——洛洛的黑色勺子運得多。而洛洛畫了兩個勺子和一個量杯,表示大的黑色勺子運得多,而這個結果是用量杯比較出來的。對于洛洛的表征和表述,筆者給予了肯定與表揚。洛洛很開心。當筆者把他們的記錄紙粘貼到運水的主題板上時,洛洛很驕傲地指給同伴看,表示那是他畫的,還告訴同伴他和禮禮做了什么實驗。在運水活動過程中,筆者拍了一些照片,在最后的評價環節中,筆者展示了洛洛和禮禮運水的照片給其他幼兒觀看,同時請洛洛和禮禮介紹他們運水的過程。其他幼兒都感到好奇,并且津津有味地聽著,很多幼兒產生了進行科學實驗的興趣。
二、案例分析與實踐策略
(一)基于兒童立場,追隨兒童興趣
本次活動是幼兒在科學區中的一次偶發行為。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以自己的主觀看法進行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興趣是幼兒愿意并樂于進行科學活動的基礎,幼兒易積極主動地學習感興趣的內容,并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本次運水游戲中,禮禮和洛洛對于運水、運水材料的選擇、比較運水的多少是有興趣的,而這一系列的探究過程不是教師提前規劃與設計的,而是幼兒基于興趣主動探究的。但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存在注意力轉移的情況——禮禮和洛洛最終都放棄運水,繼續去玩磁力片。這與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有關,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而筆者通過在科學區投放四件大小不同的白大褂,并在開展區域游戲前告知幼兒:“博士爺爺給科學區送來了幾件科學實驗服,你若認真做實驗,可以穿上一件衣服,不過要完成實驗后才能脫掉哦!”投放白大褂與創設情境很好地解決了幼兒注意力轉移的問題,激發了幼兒做實驗的興趣。
可見,幼兒教師除了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點,還要保護幼兒的好奇心,通過創設情境、投放新材料、改變環境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和興趣。
(二)豐富已有經驗,增添新材料
幼兒是處于生活中的人,幼兒教育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不能脫離生活。在本次運水游戲中,幼兒在選擇運水材料時,剛開始選擇的是杯子、碗、勺子等常見的喝水或者盛水的生活材料,說明幼兒能利用已有經驗進行探索。而對于其他材料的選擇,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幼兒,應以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提出一些有效且開放的問題引導幼兒,使其主動去尋找、去操作。這樣,幼兒可以在“做”中明白什么材料可以運水,如何比較運水的多少等,通過不斷嘗試豐富已有經驗。
《幼兒教育的原點》一書指出,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的感動與發現不應該只停留在個體內部,幼兒應該有共同的分享者,正是由于有共同分享者的存在,即有接納自己在游戲中獲得的感動與發現的同伴或朋友,幼兒才能夠不斷地開展新的游戲,進行新的挑戰。使用記錄表是幼兒鞏固經驗的良好方式,不斷積累經驗是產生新經驗的重要條件,通過回顧經驗,幼兒還能和朋友進行分享。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得到自我滿足感,同時能更好地鞏固經驗以及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并讓其他幼兒從中獲取新經驗,激發其他幼兒的探究興趣,其也有利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要及時激勵和評價幼兒,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低結構材料因為結構簡單、可變性強、玩法豐富而深受幼兒喜歡,也因為其便于在生活中收集,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符合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需求[1],因此,低結構材料逐漸被投放到區域游戲中。在本次運水游戲中,幼兒對于選擇運水材料很感興趣,幼兒一開始選擇的材料是基于自身生活經驗的,但是由于科學區運水材料有限,幼兒漸漸失去了尋找科學區運水材料的興趣。在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后,幼兒很快打開了思路,創造性地去尋找一些低結構材料作為運水工具,如貝殼、瓶蓋、顏料盤等。因此,在提供材料時,教師可以采取遞進式投放的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逐步增添材料種類,使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產生新的經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逐漸提升材料的使用難度,先投放一些幼兒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材料,在幼兒能充分運用后再投放使用難度較大的材料。但是,在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注意基于最近發展區的原則,避免幼兒因為材料使用難度過大而失去游戲興趣。教師可以讓幼兒主動尋找、探索新材料,如各種低結構材料。教師還要注意材料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以多樣化的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以開放性的材料支持幼兒的深度探究。此外,在提問方面,教師要注意有效且開放地提問,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鼓勵自主探索,引導深入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幼兒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適時適當地介入,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不能強行指導,要針對幼兒的需要與其遇到的問題,給予幼兒間接性的、有效的指導,而不是提供具體的答案,要給予幼兒自由、自主探索的機會。例如,在選擇運水材料時,除了讓幼兒在科學區中尋找各種材料,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去其他區域尋找,不應局限幼兒的思維,應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探索機會和空間,讓幼兒在自主探索、自主操作中不斷學習。
在幼兒爭論誰運的水多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并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進一步引導幼兒深入探究,探討比較運水多少的方式有哪些,讓幼兒先主動思考與操作實驗,不斷積累經驗,再從旁指導。在比較誰運的水多的環節,幼兒由于前期經驗不足,沒有比較的策略,此時,教師的介入與引導是必要的。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多次運水直觀觀察水量的多少,以及借助輔助材料進行側面比較,可以激發幼兒自主思考,促使幼兒進一步探究。
三、總結
本次的幼兒科學區運水游戲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教師通過耐心、認真地傾聽幼兒的疑問,引導幼兒探究,使幼兒在操作中探索、發現,積累經驗,在操作中發現新的問題、新的興趣點,逐漸深入探究。教師通過幼兒在操作中的新發現、新問題引導幼兒自主選擇適宜的方法解決問題,體現了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念。
在選擇運水材料時,幼兒起初較多地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存在思維定式問題,局限于科學區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可以裝水的材料。教師提出有效且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可以促使幼兒發散思維。但這也說明科學區存在材料缺乏、幼兒由于生活經驗不足需要教師引導等問題。因此,教師應豐富科學區的材料,多投放一些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充分思考如何一物多玩;還可以提供基礎性材料,如運水所需的塑料碗等,并讓幼兒基于自己的問題與興趣,尋找其他的材料來進行探索,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更主動地去探究。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引導幼兒開展難易程度不同的游戲。此外,教師要將教育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不能脫離生活進行教育,以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適時適當地介入幼兒的游戲,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在運水活動中,幼兒產生了比較水量的想法,但幼兒能想到的比較方式較單一,對此,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幼兒,使其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深度探究。
科學活動要注意科學性,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與其共同討論并提出有效且值得幼兒深入探究的問題,讓幼兒在充分思考與討論后提出猜想與假設,然后進行多感官、多維度的實驗操作,最后得出結論。游戲結束后的評價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可以采用幼兒自評、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等方式,幫助幼兒鞏固經驗,產生新經驗,維持幼兒的探究興趣,通過一次次科學活動不斷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裴龍琴.從“低結構”走向“高思維”:低結構材料在美工區中的應用[J].早期教育(美術教育),20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