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務堅
摘 要:小學數學單元統整教學通過科學方式連接數學基礎理論、重點內容、學科活動等,促使學生從全局的角度進行數學知識點的學習,要求教師凸顯單元整合的特質,在優化教學過程、課程內容的同時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诖耍恼陆Y合單元統整教學理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對其具體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單元統整;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需要立足于單元本身,通過整合關聯的、重點的學科內容,讓學生理清數學學科的脈絡和知識線索,形成跨單元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單元統整教學理念的基本內涵
單元統整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理念,教師從宏觀、全面的視角進行數學教學,根據學科情境確定實踐的重點和目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案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選擇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個性化教學案例,細化教學活動方案,不斷提高單元統籌的有效性[1]。
二、單元統整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突破數學學習難點
在單元統整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整合課程重難點,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的知識線索與框架,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分析能力和匯總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案例,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應用技巧,打好數學學習基礎,進而能遷移應用知識,這是學生突破數學學習難點的關鍵。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入相關案例資料,鼓勵學生根據單元統整得到的概念和線索,在具體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完善思維和想法,提高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同時,教師要做好教材內容精講精練,并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拓展與分析,讓學生在階段性學習后明確自身的不足,重點彌補短板。
三、單元統整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單元內容解讀
為提高單元內容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匯總單元的重難點,組織學生對與單元內容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思考實踐方案,提高單元內容解讀的有效性[3]。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二)”時,教師可以聯系“百分數(一)”和小數的四則運算、分數的四則運算的相關內容,對單元內容進行統整處理,可以分為“百分數的基本定義”“折數和成數”“稅率和利率”“購物策略”等幾個板塊,對各個板塊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標注。在“購物策略”板塊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費用估計和優惠策略方面的內容設計例題,指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案例展開分析與研究。
例1:某大型商場正在促銷一種商品,以六五折的優惠出售,已知現價比原價便宜700元,這種商品的現價是多少元?如果這家商場同時舉辦“周年慶”活動,活動內容為商品按原價結算時每滿100元立減45元,而上述兩種優惠不可同時使用,那么使用哪一種優惠更劃算?
在此案例中,學生要自行探究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學生思考后發現,要求出商品的現價,可以借助“商品現價=商品原價×折扣”的公式,以方程式解題。即假設商品的現價是x元,那么商品的原價就是x+700元,結合題意可以得到關系式65%×(x+700)=x,解得x=1300,所以商品的現價為1300元。第二個問題涉及分類討論的思想,學生需要先求出商品的原價,再分情況討論實際花費,最后通過比較得出結果。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教師還可以補充打折力度和現價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拓展探究多種解題方法。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深入學習教材重點知識,梳理解題邏輯,逐漸在實踐中掌握答題技巧和方法,形成系統認知體系。
(二)滲透學科思維方法,滿足深度學習要求
為滿足學生深度學習的實踐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踐理解、分析運用、思維探索的過程中明確相關知識點的應用思路[4],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打好數學學習基礎。
例如,“負數”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正數與負數的區別,能使用合理的方法表示負數,理解負數大小比較等內容。本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較高,故教師可以應用單元統整的教學思路進行實踐。教師可以先介紹負數的定義、作用、意義、寫法,以及數軸方面的常識,然后要求學生自主探究與負數相關的案例資料,最后結合例題指導學生完善認知體系。
例2:一款食品包裝上有注明“凈重350±10 g”,這表示該食品的標準質量是( ),實際每袋質量最多不多于( ),最少不少于( )。
在探討該問題時,學生要先明確“±”的含義及具體作用,才能進行計算與分析。學生A提出,“標準質量”指的是物品的凈重,因此第一個括號中應填“350 g”。學生B在思考中想到,食品在稱重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誤差,根據題意,第二個括號中應填“360 g”,第三個括號中應填“340 g”。
例3:請你試著比較零下35℃、零下1℃、0℃、20℃這幾個溫度的高低(由低到高排列)。
在該題的實踐中,學生需要結合以下知識解題:(1)所有的正數都比負數大;(2)在數軸中,若0的左側是負數,則右側應是正數。結合本課知識,學生可以將題目中提到的數值進行轉化,并畫出數軸,從而得出答案。
在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之后,教師需要對這些案例進行總結,通過單元統整的思路進行教學指導,說明各個公式的來源及推導建議。在課后探究環節,教師可以補充“如果+5分表示比平均分高5分,那么-10分表示什么?”的例題,要求學生采用畫數軸的方法,從生活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做到學以致用[5]。
(三)繪制思維導圖,統整知識線索
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全面、合理地展示出小學數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理清知識點的線索和邏輯關系,教師需要側重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使用信息化技術體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聯系,通過讓學生完成相關案例的學習,使其在實踐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在發散思維練習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小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吃呈現小數加減法、小數乘除法等方面的內容。在加法思維導圖的分支中,教師可以加入關于加法結合律的內容;在乘法分支的介紹中,教師可以凸顯出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方面的內容;而在小數除法內容的解析中,教師可以說明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系,然后說明小數除法的性質和“商不變”方面的理論,讓學生掌握運算技巧。
結合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教師可更為明晰地展示出單元知識內容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使學生對“小數”這部分知識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構建起完善的知識框架。在后續的習題教學環節中,教師可對本單元的知識點進行解析,運用多媒體工具,將相應的例題與思維導圖的分支進行關聯,使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例如,在“小數除以整數”性質的實踐練習中,教師可以引入以下例題:
例4:①3.6÷2=( );②73.55÷8=( );③一個數的5倍是11.5,這個數是多少?④兩個數的積是15.36,其中的一個因數是12,那么另一個因數是多少?
在上述四組問題的思考中,學生可以使用豎式計算的方式進行驗證,然后完成案例資料的解析。比如學生D在解析問題③時,想到通過計算11.5÷5就可以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后算得結果為2.3。在其他問題的探索中,學生都需要對本單元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思考,然后依次完成問題的解析。教師可使用思維導圖,梳理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形成的解題經驗,使學生掌握針對某一類特定習題的解題方法。
在“循環小數”知識點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說明循環小數的具體表示方法,再將有限循環、無限循環以及“·”的位置等知識內容標注在思維導圖的分支當中。而后,教師可以繼續展示相關案例資料,要求學生思考“循環小數”的具體解法,并采用以下案例展開練習與分析:
例5:小明周六去景區玩,要把車停在停車場,停車場計費原則如下:2小時內收停車費3.5元;超出2小時,每小時收1.5元(不足1 小時按1 小時計算)。如果小明停車8小時,要支付多少停車費?
在該例題的分析中,學生要根據生活常識,進行情景模擬,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A提出:“小明一共需要停車8個小時,前兩個小時的泊車費為3.5元,后面超出的時間一共是8-2=6個小時,而這部分的費用是每小時1.5元,此時要花費1.5×6=9元,于是他要花費3.5+9=12.5元?!?/p>
例6:兩個數的和是11.63,小明由于粗心,在計算時將一個加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結果和是5.87,原來的兩個加數各是多少?
在該問題的分析中,學生則要考慮循環小數的具體解法。由于該問題的難度較大,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案例的解析。為方便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以下思路:“一個加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說明這個加數縮小至1/10,轉變成了差倍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使其在探討、分析、學習中找到自信,從而能在實踐中更全面地了解小數除法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將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積累的解題經驗標注在思維導圖的分支當中,包括重點、難點、易錯點等,使思維導圖成為助力單元統整教學的有效工具,開發學生的思維。
(四)利用數學史料,理解數學知識點內涵
由于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單元統整教學中,為使學生的學習思路觸及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師需要使用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進行教學指導,鼓勵學生理解數學史料內容的特點,并結合具體的案例資料、視頻、圖片、文字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生對單元知識的形成過程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單元統整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圓”這一單元時,教師可整合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資料,如我國的俗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當人們看到月亮時,初步想到了圓形,這體現了人們對圓形性質的初步觀察。教師可結合單元中有關“圓的性質”的內容來講解,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認識圓的直徑、半徑等概念。《周髀算經》中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約是它的直徑的3倍。教師可將這一資料,與單元中“圓的周長”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最終得到“C=πd”這一公式。通過將數學史料嵌入單元統整教學,教師可帶領學生直觀地梳理史料中所提到的半徑、直徑、周長等內容,然后再解釋相關符號的具體含義,構建起單元統整學習的整體框架。
總之,在單元統整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數學史料,在不斷補充、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再結合具體的案例資料、圖文資料、視頻資料進行解析,介紹關于“圓”的發展歷史,讓學生在理解圓形的過程中認知圓的特點。
結語
綜上所述,將單元統整教學理念應用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基于知識點、問題內容進行分析,還能夠讓學生在深度學習、深度體驗、深度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更好地進行單元內容的學習,完成大單元內容的解析。另外,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邏輯、運算、思考能力,通過營造具體的學習情境,要求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進行問題的總結,不斷開發學生的數學模型思維。
[參考文獻]
李欣.指向小學生數學模型思想培養的項目學習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盤水杰.聚焦核心素養 彰顯學科育人功能:將中華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探索[J].求知導刊,2022(26):101-103.
于恒.深度教學背景下數學單元統整教學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22(25):55-56.
丁科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大單元教學實踐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為例[D].銀川:寧夏大學,2022.
祝猛.“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指南[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2(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