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慮
云夢這個偏安于湖北東北部的縣城曾因孟浩然筆下的詩詞“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和司馬相如的大賦“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為后人知曉。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諸多長眠于地下2000多年的秦代封塵記憶。大量的竹簡、有史可查的中國第一封家書,以及首次發現的國寶級歷史文物睡虎地秦簡,讓云夢響遍全國,“簡牘之鄉”的美譽蜚聲中外。
2021年9月23日,在距離睡虎地秦墓以西約3000米的云夢鄭家湖墓地,再現驚世簡牘類文物——“中華第一長文觚(讀作gū,是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因該文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最長,涉及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代史等諸多領域,學術價值重大,為探究春秋戰國之際的重要史事、研究秦隸提供了寶貴的文字材料。
2021年9月開始,為配合湖北云夢縣的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云夢縣博物館聯合展開了鄭家湖墓地的發掘工作。短短數月,100余座墓葬、800余件文物重見天日。該墓地考古發現了一批中華文明瑰寶:珍貴的木牘文本、罕見的板畫圖像及大批精美絕倫的秦文化漆器。
在這些珍貴文物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一枚戰國晚期的木觚。
觚是周代的一種酒器,形狀類似長頸瓶。一開始,觚的標準形制是上圓下方,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許多國家把觚的上下都做成了圓形,這可讓一生致力于維護周禮的孔夫子氣壞了:“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就是說,連觚都不像觚了,這還能叫觚嗎?!
而鄭家湖的這件木觚,造型十分獨特,絕對可以讓孔老夫子氣得胡子上翻:它是用一截圓木豎著剖開而做成的,長34厘米,寬約4厘米。觚四周還有七個削平的棱面,當中六個面都有文字,一共寫著約700字的秦代隸書,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長文觚”。
這篇長達700個字的“小作文”,風格與體例都和我們所熟悉的傳世文獻《戰國策》相似,講述了縱橫家“筡”游說秦王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許多知識分子四處游說各國諸侯,被稱為“縱橫家”。他們中的佼佼者,可以像蘇秦一般同時擔任六個國家的宰相。這篇觚上的文章不見于流傳下來的各種典籍,是一段全新的故事。
根據專家初步釋讀,這篇“小作文”內容大致如下:
公元前250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公子信陵君聯合燕、趙、韓、魏、楚五國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
彼時正是戰國后期,崛起中的秦國虎視眈眈,楚國的故都,也就是今天湖北中部一帶,已經被秦吞并。東方六國一方面結盟抗秦,取得了喘息之機;另一方面也矛盾重重。一名叫“筡”的縱橫家接受了楚王的任命,作為外交使節前往秦國游說秦王,希望他能停止窮兵黷武,堅持周禮所崇尚的大義。這時在位的秦王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
在游說過程中,筡先是旁征博引,各種歷史典故信手拈來成為論據,用桀紂亡國、吳人宗廟被毀等典故警示秦王。當中提到的“魏、越和吳三方在‘宿胥之野這個地方爆發戰爭后三敗俱傷”的事情,在傳世史書中未見記載。
接著,筡說起自己來到秦國之后的見聞,觀察到秦國的百姓“壹惡用兵”,也不愿意再供養軍隊或者參與征戰了。最后,筡還給秦王戴上了高帽子,稱贊在他的治理之下,大秦土地廣、兵馬強、人口眾、物產豐,秦王也應該知足了,還是趕緊恢復周禮、停止戰爭,讓百姓安居樂業吧!
然而,秦王似乎并沒有被筡說服。文中記載,秦王“不答”“又不答”“先生言也,寡人謹聽”,對待筡的態度雖然客氣,但也有些冷淡。
歷史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最終六國都為秦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所吞并,神州一統。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家湖墓地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趙軍介紹,震驚世界的睡虎地秦簡是在距離鄭家湖墓地幾公里的秦墓中發現的,因此鄭家湖墓地發掘人員對竹木片的發掘特別重視。2021年9月23日,一名發掘人員在鄭家湖274號墓發掘時,發現一塊小木片。此事引起考古人員注意,懷疑它是從棺槨中浮出浸水的墓穴水面的。
當天,發掘人員果然在274號墓棺槨間發現了沾滿泥巴且有斷裂的木觚。9月24日下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業人員李瀾專程趕來鄭家湖墓地現場,對木觚進行清洗,發現了木觚正反兩面都有文字。
9月25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虹教授對木觚上的文字進行初步釋讀,發現了觚文記載謀士游說秦王“寢兵立義”的故事。經進一步考察,這段故事史書文獻沒有記載。木觚的重大價值由此被發現。
木觚為何成為274號墓墓主的陪葬品?趙軍分析,根據碳十四測年,鄭家湖274號墓主葬于秦國占領安陸(今云夢)后。根據墓葬規模和形制,以及出土的石硯臺,推斷墓主為秦人,可能是下級官吏或普通貴族。
史料記載,公元前279年,秦國名將白起大舉進攻楚別都鄢(今宜城東南)。白起引水灌鄢,使楚損兵數十萬。接著連克楚之鄧(今襄陽北)及西陵(今宜昌)。公元前278年,白起又率軍攻占安陸,之后占領楚國都城,迫使楚國遷都,秦國霸業初顯。也是在這一年,屈原投水自盡。
此前鄭家湖墓地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曾認為,墓主生活的時代是秦軍繼續征戰的時代,留守云夢的秦人有厭戰情緒在情理之中,因為秦軍出征要自帶衣物等裝備,戰爭要付出巨大代價。作為秦人的274號墓葬墓主,在木觚上記載謀士勸說秦王息兵停戰的故事,并當作自己的陪葬品,也是自然的。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虹教授表示,觚文記載的游說秦王事件提供了一幅戰國后期各國與秦爭斗、斡旋的時代畫面,同時觚文涉及春秋戰國之際魏、越、吳之間的關系,豐富了我們對某些重要史事的認知。
(綜合源自《長江日報》和“浩然文史”)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