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跟“西”類似,“東西南北”的“南”最初也跟方向沒有關系,很可能表示一種樂器。
從“南”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它很像古代的一種鐘形敲擊樂器,上端是用來懸掛的部件或者是懸掛用的繩子,下部是器身。之后,歷經演變直至楷書,其字形大體上一脈相承。
在一些文獻中,“南”表示樂舞名,這大概是從它表示樂器名稱的意思發展出來的。《詩經·小雅·鼓鐘》:“以雅以南。”其中的“雅”和“南”都是樂舞名,“雅”指雅樂,也就是正樂,“南”指南方的樂曲。《禮記·文王世子》:“胥鼓南。”“胥”是古代的樂官,而根據東漢鄭玄的注釋,這里的“南”指的是“南夷之樂”。
“南”很早就被借用表示方位,作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一。《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大意是說,和暖的風自南方吹來。由表示方位,“南”進一步又可以表示“向南走、向南移動”的意思,在古代很常用。《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日南則景短,多暑。”此處的“景”是“影”,指的是古代用以測日影的土圭的影子。《墨子·貴義》:“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
“南”的意義相對單純,不過,有些由“南”構成的詞語在意思上可能跟字面意思不同,需要根據語境加以判斷。比如,“南面”一詞,在有些情況下并不表示位置或方向,而是面朝南的意思。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諸侯召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等,都是面南而坐。因此,“南面”在古代常用來表示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進而也泛指居尊位或官位。《論語·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治國理政。”《莊子·盜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南面稱孤”意思是朝南坐著,自稱孤家,也就是統治一方,稱王稱帝。
“南畝”,字面意思是南邊的田畝。由于南坡向陽,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古人多開辟南向的田地,因此,“南畝”常常泛指農田。《詩經·小雅·甫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zǐ)。”如今我去巡視農田,看到農人們有的在鋤草,有的在為禾苗培土。西漢桓寬《鹽鐵論·園池》:“匹夫之力,盡于南畝,匹婦之力,盡于麻枲(xǐ)。”男人的力氣都用在農田之上,女人的力氣都用在紡織之上。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常用讀音nán,“南”還有nā的讀音,用在佛教用語“南無(mó)”當中,表示尊敬或皈依,比如“南無阿彌陀佛”。
(源自《月讀》,紫陌紅塵薦稿,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