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

每一個僑鄉背后都有一番不同尋常的故事,一磚一瓦、一樓一廬、一草一木間,是鐫刻在時光深處的悠悠往事及鄉愁,也是華僑華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印證和歷史積淀。著名作家熊育群的長篇小說《金墟》,以僑鄉赤坎鎮在民國時期和新時代的兩次城鎮建設為線索,圍繞鎮上共榮共生的司徒氏和關氏兩大家族展開。雙線并進,在歷經百年歷史浮沉、橫跨太平洋兩岸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中,呈現出兩代僑鄉人民的生活和命運,百年僑鄉古鎮的興衰與悲歡。
“三百年開埠建墟,兩家族競耀爭輝,一僑領彪炳史冊。”這是對僑鄉赤坎古鎮數百年歷史的精準概述。有評論家說,熊育群的《金墟》重新發現了赤坎古鎮。誠然如此,他追尋并還原了“舊”赤坎的輝煌,也見證和發現了“新”赤坎的新生。作者將筆腳落在司徒文倡和司徒譽兩代推動赤坎城鎮建設的代表人物身上,用翔實的歷史細節和細膩的筆法串聯起赤坎古鎮百年間的興衰起落、百年商貿繁榮和僑鄉文化興盛。書里有赤坎古鎮的真實過往和沸騰現實的呈現,也有作家虛構的故事細節和豐盈的浪漫想象。
家國情懷,是《金墟》的基調和主旋律。《金墟》所采取的是歷史與現實的雙線交織敘事,以僑鄉赤坎兩次建設搭建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歷史上赤坎新城的建設與現實中赤坎古鎮的重建交織、對話和共振,層累的、各異的社會圖景緩緩浮現。第一代僑鄉建城人“要修的不僅是建筑,還有人心”,兩大家族在競爭與合作中建設“光芒四射,燦然可觀”的“金墟”的過程,可一瞥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竭力變遷的印記。時光流轉百年,第二代僑鄉建城人迎著時代的春風,齊心協力將古鎮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正是當下灣區最鮮活的現實明證、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金墟》是一部赤坎華僑和僑鄉人民的奮斗史,“也是廣東、中國的歷史風云縮影”。讀之,不僅可以感受到創作者和書中人同根同源的家國情懷和奮進面貌,更能品味到濃郁的敢為人先、兼容并包、愛國愛鄉的民族精神。
(源自《新民晚報》,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