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星寒
開始寫“碳鐵之戰”系列是在2011年,人工智能還不像現在這么熱門。當時,我已經看過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其中不乏非常優秀的作品,但我總覺得不滿意,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被寫出來。這就是我寫“碳鐵之戰”的原因。但要如何寫,才能推陳出新、與眾不同、不落窠臼呢?
在科幻里,人工智能通常有兩副面孔:要么如同惡魔一般,是純粹的惡,它們試圖消滅人類,不管是非良莠;要么如同天使一般,是純粹的善,就是為人類服務,不計成敗利鈍。復雜一點兒的,就是讓機器人在天使與魔鬼之間搖擺,典型例子是《終結者2》里的 T800與T1000。但我既不想寫人工智能造反,人類為了保命而與機器人打得血流成河,也不想寫人工智能是萬能的朋友,忠誠而且永遠不會背叛。我覺得,都21世紀了,該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工智能了。
“碳鐵之戰”中的“碳”指的是“碳族”,也就是人類,因為人類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樣,是建筑在碳元素的基礎之上。“鐵”指“鐵族”,小說中的人工智能,它們的存在,是以鐵元素為基礎的。鐵族個體為鋼鐵狼人,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間切換。為什么是這樣一個形體,在小說中有一種解釋:是因為這種形體既與人有相似之處,容易讓讀者接受,又與人有不同之處,容易制造出陌生感。
我從不相信,一臺電腦由于程序員的主動設計或者外界的一道閃電而突然間就擁有可以匹敵人類的智慧。因為雖然智慧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好奇心、想象力和彼此的交流,在其中占據著核心的位置。智慧不可能是編程編出來的,而一臺沒有同伴的電腦,是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最關鍵的是,我認為智慧并不特殊,它就像是獵狗的鼻子、天鵝的翅膀、蜻蜓的眼睛一樣,是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是生存壓力之下自然演化的產物。從這一點出發,我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鐵族”,不是一個,而是88個由同一組程序復制而成但彼此之間有明顯差異的子程序。這些子程序被放置到虛擬現實系統中,在極短的時間里,遭遇數百種天災人禍,逼迫它們演化出如同蜂群的群集智慧。
人工智能確實是人類的造物,肯定在方方面面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終究不會是人類的附庸,不會完全依托人類而存在,而應該是獨立的文明實體。我想,真正的人工智能應該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們甚至將走上與人類文明迥異的發展道路。宇宙那么大,智慧也好,文明也好,都不可能只有人類這一種形式。
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獨立于人類之外的文明來看待,“碳鐵之戰”系列的視野一下子變得寬廣了。一般而言,群體的定義,都需要他者來印證。迄今為止,人類遇到的智慧和文明實體就只有人類自己,所以,對于智慧和文明的本質,人類其實還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在“碳鐵之戰”系列中,在實驗室里演化出智慧,并在人類控制之外悄悄繁衍生息,最后形成的“鐵族”就是人類的他者。
一開始,鐵族從自身群集智慧的角度出發,并不認為沒有用無線電波鏈接為一個整體實時共享一切資料的人類是智慧和文明的。他們稱人類為“裸猿”,是不長毛也沒有尾巴的猴子。在“碳鐵之戰”系列中,人類需要拼命向鐵族“證實”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這在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看來,是非常荒謬可笑的。然而也會讓有識之士警醒,進而反思人類自身的所作所為,對何謂“人類”,何謂“智慧”和“文明”,有了全新的認知。認識人工智能,其實就是認識人類自己。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也是一種科技產品。現今科技高度發展,每個人都受益于科技,增產的糧食、進步的醫學、發達的交通、便捷的通訊,諸如此類。然而,人類在被科技所包圍的同時,也被科技所束縛。加上科技產品確實曾對人類和地球造成過災難,于是,人類對科技的看法迥然相異,對新科技充滿爭議。把人工智能看作是惡魔抑或是天使,本質上就是對科技的看法。然而,我認為需要從更高的角度和更廣的視野來看待科技。因此,我把各種爭議,把自己對科技的想法,統統寫進了“碳鐵之戰”系列里,并貫穿始終。
科幻不是為了預言未來而存在,它預言未來失敗的時候遠遠多于成功。事實上,科幻只是展示未來復雜的可能性,每當一種未來變成現實,其他的未來就泯滅在時間的灰燼里。這種說法讓一些認為未來可以精準預言的人大為失望,但在科幻的世界里,也可以認為,任何一種未來,都可以在想象的平行宇宙里實現。我相信,“碳鐵之戰”的故事就發生在其中一個平行宇宙里。即使“碳鐵之戰”不會變成現實也沒有什么,畢竟閱讀它,讀者也許還能收獲其他更為重要的東西,這就足矣。
(源自“碳鐵之戰”系列后記)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