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麗芳 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婁江幼教中心
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的傳統教學模式,在組織活動之前,教師一般會對活動的流程、環節、提問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劃或預設。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常常會出現教師忽視幼兒的個性需要、多樣化表達和思維碰撞的現象。而幼兒哲學視域倡導用哲學的思維解讀幼兒。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活動,主張“有機教學”,幼兒主體地位更凸顯,其話題導向、問題推進的教學模式,也更能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幼兒知識體系的建立、思維模式的建構。現以大班語言活動“大熊有個故事要說”為例,分享老師們在幼兒哲學視域下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一些實踐方法和優化策略。
尋找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話題。繪本《大熊有個故事要說》講述的是:冬天來臨前,大熊幫老鼠撿籽兒、幫青蛙挖洞、幫野鴨南飛,幫助了所有的朋友,然而卻沒有一個朋友能幫到它。當老師問“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大熊”時,有的幼兒說“它是一只好熊”,有的幼兒說“它是一只友愛的熊”……幼兒們的回答最終聚焦在一個核心話題上——善良。善良是什么?有的幼兒說善良是表演節目時大家的夸贊,有的說善良是甜甜的微笑……孩子們把自己的理解畫了下來(如圖1)。
善良,看似離幼兒很遠,但在幼兒的畫面上、表達中卻是生動而靈活,富有生命的氣息。傳統集體教學活動中的預設話題,往往來源于教師的主張和觀點,缺乏幼兒的理解與思考,幼兒的表現通常會比較生硬。而一個來源于幼兒的話題,符合幼兒當下的認知水平,讓每一個人都有話想說,有觀點可陳述。
圍繞認知沖突展開思辨。共性話題為幼兒的自主表達提供了可能,認知沖突則進一步推進了幼兒的思辨。繪本《大熊有個故事要說》的前半部分講述了冬天來臨前,大熊幫助朋友們過冬,但是沒有一個朋友幫助大熊實現愿望;后半部分講述了春天來臨時,大熊再一次幫助了朋友們,這與我們的普遍認知有一點沖突。老師圍繞這個認知沖突,引導幼兒思考:“大熊幫助了朋友,為什么卻沒有得到朋友的幫助?幫助一定是相互的嗎?為什么春天大熊還要去幫助朋友?”通過不斷地提問,引導幼兒思考:“善良是什么?”在一個個問題的剖析過程中,教師沒有給予幼兒唯一的答案,而是引導幼兒在傾聽同伴表述的基礎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集體思辨建立表象和本質的聯系,建構自己對善良的個性認知。
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活動,以幼兒為本,聚焦核心話題,鼓勵幼兒自主表達;圍繞認知沖突,引導幼兒闡述、剖析;在傾聽、思辨、表達的過程中,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模式的建構。
拓展動物過冬的相關知識。繪本《大熊有個故事要說》介紹了老鼠、野鴨、青蛙等動物的冬眠習性,為了增進幼兒對動物過冬方式的了解,教師投放了以不同方式過冬的動物的視頻資料,如《看動物們花樣過冬》《動物們的“苦”日子》等。引導幼兒在看一看、聽一聽、演一演中,豐富自身認知,以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陳述觀點和遷移經驗。
增進對故事的理解。活動前,我們在班級閱讀區投放了繪本《大熊有個故事要說》(故事前半部分),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尋找脈絡、猜測故事等,開展繪本的自主閱讀。同時,對于不理解的畫面和有問題的地方,鼓勵幼兒進行標記和記錄,在分享時互相闡述,相互解答。幼兒在分析、判斷之后,把同伴的分享轉變成自己的經驗,增進了對故事的理解。
繪本《大熊有個故事要說》是一個開放性的、未被標簽化的作品。通過經驗鋪墊,提升幼兒對于繪本的理解與加工。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活動,讓我們“回到事情本身”,在自然共鳴中激發幼兒最本質的思想,增進幼兒思考的深度,拓展幼兒思維的廣度。
收集問題,尊重幼兒的天性。在《大熊有個故事要講》自主閱讀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問題:“為什么大熊不去講故事而去幫助小動物?為什么小動物要去冬眠?為什么大熊要這么善良?”這些問題,有的是幼兒從畫面中發現的,有的是幼兒基于對故事的理解猜想的。幼兒是一個天生好動、好問、好想象的自由個體。雖然故事構建的并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繪本的主題與幼兒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關系,教師一點都不用擔心幼兒會提不出問題,也不用質疑幼兒提問的水平。每一個人都是在故事里長大的,故事能喚起幼兒的共鳴。
剖析問題,解讀幼兒的思維。收集好問題之后,要善于梳理和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重點畫面或展開聯想,鼓勵幼兒從故事里發現答案;也可以引導幼兒組建討論小組,從同伴處尋找答案;而一些共性、開放性問題或者帶著哲學思維的問題,則值得我們與幼兒一起研究。教師還可以通過投票、同項歸類的方法選出幼兒最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么大熊要這么善良”。什么是善良?為什么要善良?幼兒追隨著問題,通過自由闡述、相互討論、集體思辨等方式進行剖析,逐步建立自我認知。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教學活動,會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幼兒,用哲學的思維解讀幼兒。
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活動中,強調幼兒的“本心”。教師不僅關注“是什么”,更注重“為什么”,呈現的是幼兒積極學習的真實樣態。幼兒園開展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一般在30 分鐘左右,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幼兒仔細傾聽、清楚表達、積極思辨,除了要做好素材甄選、經驗鋪墊、提問設計之外,在形式上也要斟酌。
譬如,為了篩選核心話題和共性問題,自主閱讀后,教師讓幼兒把自己的問題展示在黑板上,有目的地把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放在一起,篩選出提問多的、聚焦高的問題,為集體活動的設計提供參考。為了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采用“圈談”的形式開展活動,通過“遞話筒”的方式,給每一個幼兒創設表達的機會。為了引發幼兒的集體思辨,老師采用辯論賽的形式,把座位擺放成兩排,讓兩組幼兒輪流表達、互相辯駁。
每一個幼兒都是自然、有靈性的。幼兒哲學視域下的集體教學活動,注重幼兒在問題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傾聽表達中重塑自己的認識,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創造性地重構自身。教師如果希望幼兒擁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就要將意義闡釋的空間打開,讓每個幼兒都成為思考和探究的主人,讓幼兒在主動的自我思辨中,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構自身,讓幼兒成長為一個有豐厚感受力、深度思考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