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紅 江蘇省無錫市東湖塘中心幼兒園
我園是一個農村幼兒園,稻草、秸稈、磚瓦、砂石、樹枝、布條等低結構材料隨手可得。因此,我園立足地方特色,從幼兒的發展出發,確立了《區域游戲中低結構材料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那么,如何有效挖掘資源,生成適宜幼兒發展的課程,并以此推動幼兒區域游戲的開展呢?實踐過程中,我園圍繞“好玩”“走心”“有趣”等關鍵詞開展了低結構材料開發與利用的探索,讓有限的課程資源發揮了無限的價值和魅力。
低結構材料結構簡單、功能多元、可塑性大、操作性強,易收集、易存放。為了給幼兒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我們通過挖掘收集渠道、定期收集、隨時收集及志愿收集等途徑進行材料資源搜集。
首先,設立獎勵制度。每個幼兒都有一本“收集東收集西”的小本,每次收集后,我們都會以“小貼紙”進行獎勵,讓幼兒自己粘貼到上面。學期末,幼兒根據貼紙的個數,可以兌換到各種小禮物。禮物雖小,卻很好地激勵了幼兒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
其次,挖掘收集渠道。利用家長資源、社區資源與鞋店、酒店、布廠、紙箱廠、木工廠達成協議并定期去收集材料;開展每月一次不同品種的家長、幼兒廢品大收集活動;搜集幼兒園裝潢使用過的材料等。
最后,制訂收集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大收集活動。在收集活動開始的前兩周,通過海報、微信等渠道向家長、教職工公布需要收集的材料清單,給他們收集的時間。每月的最后1 至2 天,我園鼓勵家長和幼兒參與廢品收集活動,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低碳環保。多渠道的收集方式豐富了各班的資源庫,里面有紐扣、碎布、瓶罐、撲克牌等,這些材料不花錢、易收集、低結構、游戲功能多樣。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收集來的廢舊材料進行整理,分類擺放,變廢為寶,使這些材料成了幼兒的游戲材料。
低結構材料的投放需要適宜的空間。放置位置我們經常會與孩子討論后再做決定。首先,材料要方便取放,便于管理。比如,在樹木創意館活動中,我們將材料分類擺放,把木塊、樹枝、木板、木條等放到統一的紙盒中,有序擺放在活動場地的四周,便于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同時,在紙盒上貼上標記,便于幼兒進行分類管理。投放的材料由少及多,還可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產生的新需要及時調整。除了方便幼兒取放,材料的放置還應關注幼兒個性差異。因此,我們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及不同能力的幼兒有針對性地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
我們充分挖掘低結構材料的游戲功能和價值,將資源庫中收集到的低結構材料運用到幼兒的區域活動、專用室活動、戶外活動中等,并及時補充,確保幼兒活動材料的充足,促進幼兒認知、創造、合作等方面能力的發展。
班級區域游戲:自主創作,獲得發展。材料是幼兒區角游戲的物質基礎,也是他們探究活動的重要媒介。我們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積極探索低結構材料在一日活動中的運用,針對低結構材料的收集、結合主題,在班級區角游戲中進行低結構材料的投放,并對教師在活動中的觀察與指導等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為了讓班級區域設置更合理,我們與幼兒協商重新進行了調整,并確立了建構、閱讀、益智、美術、角色表演等多個區域。我們將資源庫的材料放置在走廊,讓幼兒唾手可得。孩子們自制標記,將這些低結構的廢舊材料放置在相應的柜子里。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自己設計游戲計劃,自主找好同伴,自己選擇場地,自己設計游戲內容,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得到滿足,習得經驗,獲得發展。比如,我們將瓶瓶罐罐放置在美工區和建構區,如奶粉罐子、水杯等,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他們用這些瓶罐搭建了城市、公園,還將瓶罐涂涂、畫畫、剪剪、拼拼,變成了“葫蘆娃”“海洋世界”等。在玩一玩、做一做中,孩子們獲得了各種感知體驗,豐富了自身的經驗。
專用室游戲:自主選擇,真實體驗。我園開設了樹木創意館、生活館、藝術坊、布藝坊、建構天地等11 個專用室。我們將收集的各種材料投放至每個專用室,為幼兒提供了可觸摸、可操作、可參與的“真實材料”,讓孩子在游戲中實現溝通、對話和發展。比如,我們將收集的木頭類材料放置在木工房,孩子們利用樹樁、樹根、樹枝、樹皮、樹葉、刨花、木塊、木屑等制作了貼畫《我們的城市》、創意木工作品“機器人”“小凳子”“小汽車”等。
此外,在專用室游戲活動中,我們改變了原來的模式,嘗試以“走班”的形式開展活動。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用室進去參與活動,與不同的老師、同伴一起游戲、合作,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語言發展能力。“走班”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也得到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戶外游戲:自主探索,快樂合作。我園立足園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規劃游戲區域,最終規劃出攀爬區、玩沙區、玩水區、玩泥區、騎行觀察區、野戰區等10 多個戶外游戲區域。根據各區域的主題內容,我們提供了各種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們與材料進行互動。我們還將資源庫中的瓶罐、鍋鏟等投放到玩沙、玩水區;將裝有沙子的塑料桶投放到滑行區;將樹樁、布條、紙板等投放到跨跳區;將磚瓦、水壺等投放到玩泥區……讓孩子們能自主選擇游戲材料,大膽想象,快樂合作。
在戶外場地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玩沙區”內,孩子們用樹干搭起了帳篷,架起了行軍鍋,她們裝沙、篩沙、攪拌,忙得不亦樂乎,無形中發展了空間知覺能力與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巴嫠亍眱龋⒆觽兇┥嫌暄?、雨衣,玩著水槍,探索著用水管運水?!耙皯饏^”內,“兩軍對壘,荷槍實彈”,孩子們利用毛線開展穿越火線,利用樹樁走高蹺,利用布塊匍匐前進,體驗著模擬實戰的樂趣?!巴婺鄥^”內,孩子們嘗試著用磚頭抹泥砌墻。這些石頭、木塊、沙土、竹梯、水管等材料,在孩子們的游戲中,都發揮著不同尋常的作用。他們在各種游戲活動中學習交往、探索,語言能力、合作能力、專注力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動作協調性及技能也有了新的發展。低結構材料被孩子們充分利用,使孩子們成了游戲的主人。
為了使游戲精神滲透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兒童置身于課程的中央,我們將在“尚自然、愛科學、養人格”辦園理念的引領下,繼續尋找并挖掘各類資源的教育價值,激發幼兒的興趣,探索各種材料的多樣玩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操作,獲得有益經驗,不斷推進課程游戲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