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芳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的漢人儒臣,他出身齊魯大地,深受孔孟儒家思想文化的沁潤。他年輕時便有鴻鵠之志,入仕后勤政愛民、勇于諫言,成為備受君主賞識的國之棟梁。在文學方面,張養浩擅長散曲和詩文,被后世譽為元代散曲代表作家,他所創作的散曲作品多達數百首,其中就包括收錄了記錄家中田園生活的一百五十余首散曲的《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以及晚年賦閑故鄉所創作的《歸田類稿》。張養浩一生瀟灑肆意,寄情于田園山水,頗有五柳先生的隱士氣節,但也有一身安邦定國之正氣,創作了一系列如《山坡羊·潼關懷古》和《三事忠告》等兼善天下的曠世之作,懷有如范仲淹大學士一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大義。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生人。他出生在山東濟南歷城縣的一個富庶家庭。祖父年輕從軍,一生忠肝義膽;父親雖然棄筆從商,卻也飽讀詩書,深諳儒家孔孟之道。良好的家庭文化沁潤,讓張養浩自小便勤學苦讀,德行貴重[1]。
他曾在路上偶遇他人遺失財物,小小年紀仍奮力追趕,親手將其歸還到失主手中。在最貪玩的年齡,張養浩求知若渴、夙興夜寐,父母為了他的身體著想強迫他只能白天學習,他便在白日里將文章默誦下來,或趁著父母歇息之后偷偷鉆研學習。
正因年幼時期便心懷天下大義、勵精圖治,張養浩在束發之年便已經創作了《過舜祠》和《白云樓賦》等驚世之作。隨著文章在文人墨客間傳抄品鑒,二十歲的張養浩得到山東按察使焦遂的賞識,破格舉薦他成為東平學正。三年后,張養浩來到元朝京城大都,得到平章政事不忽木的賞識,任命他為禮部令使,后升遷至御史臺一職。某日,張養浩臥病在床,不忽木前來探望,沒想到他出身商賈且高官厚祿,卻不幕錢權、家徒四壁,贊嘆張養浩為“真臺掾”,乃國之棟梁。
張養浩為人機敏,與傳統觀念中讀遍圣賢書卻愚鈍教條的書生不同。他曾在大德九年(1305年)選授堂邑縣尹。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許多官員上任至此,都曾受到當地黑惡勢力的打壓,張養浩任職后,帶領當地民眾搗毀了當地三十多所欺詐百姓的濫設祠堂,保境安民,深受當地民眾的愛戴。
張養浩在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被新君任命為翰林直學士,曾積極推動恢復科考,為國家選拔棟梁之材,但并未因此而招攬門客,鞏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婉拒登科士子的登門拜謝,勸誡他們只需感恩國家的器重,以一身才學報效國家、造福百姓即可。
張養浩的一生仕途浮沉,卻始終因為端正的品行受到君主的賞識。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想要舉辦一場大規模的鰲山燈會,張養浩卻直言進諫,表示元宵節要求民間禁燈,皇宮中卻不以身作則,反而張燈結彩,窮奢極欲。英宗聽聞勃然大怒,但得知諫言之人是他敬重的張養浩,隨即轉怒為喜,不僅采納了他的意見,還大加獎賞,表彰了他。
但也正是這一年,時任參議中書省事的張養浩突然辭官返鄉,事前其長子雁已然夭亡,英宗也感念其注重親情孝道,準許其回鄉奉養。
他在悲痛中沉溺了三年,先后多次婉拒朝廷的征召,卻在元明宗天歷二年(1329年)陜西大旱之時毅然上任,不僅散盡家財回饋同鄉父老,還一路賑濟災民。為了救災,他在官府中住了整整四個月,毫不懈怠。他大力管治在災禍中營私舞弊發國難財的奸商污吏,確保百姓都有米可食,以免受天災人禍之苦。這樣一位愛護百姓的父母官,卻在同年七月積勞成疾、心力交瘁,勞卒于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詔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文忠,后人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在賦閑歸隱期間,創作了一百五十余首散曲作品,并將其收錄在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中。張養浩文風豪放,大開大合,因此被視為元代散曲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在張養浩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同為濟南歷城先賢辛棄疾的影子,他才華橫溢且忠勇,頗有當年辛棄疾英雄天下、金戈鐵馬的豪放恢宏,養天地間浩然之正氣,存安邦定國之壯志[2]。二人尊崇儒家孔孟的君臣思想,一心報國,愿意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不執著于功名利祿和官爵名望,只要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哪怕并無官職和社會地位,也甘心歸隱鄉間,品酒賞菊、肆意江湖。
可惜二人都并未生于盛世,目之所及皆是人間疾苦,胸懷雄韜偉略,卻難與官場風氣相容,感懷蒼生卻無力回天。正因如此,才有了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的無能為力的哀嘆;才有了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對朝代更迭的看透和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
除了好作散曲,張養浩也是一位詩歌愛好者,他的詩歌作品既有詠史紀游的山水風景,也有針砭時弊的蒼生疾苦,語言優美練達,藝術表現力極佳。其既有歸隱期間所著的《歸田類稿》,也有被納入清代《四庫全書》的政論名作《三事忠告》。
《三事忠告》涵蓋政治、經濟、民生和言行操守等多個層面,文章通篇條理清晰,結合社會上三教九流所處的環境和容易陷入的思想誤區,給出了觀念端正的指導和忠告,其中包含為君之道、為官之道、從商之道,以及生活中與家人親友相處溝通的安居樂業之道等。文章論述精辟、條理清晰,是時至今日也值得世人拜讀并研學的人生智慧。
張養浩自幼飽讀詩書,通曉經史子集,深諳儒家思想中的仁、廉、天下等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在他的儒家人格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仁是儒家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強調人的仁愛、關愛和同情心。《論語》中多次提到仁的概念,在《雍也》篇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面對天下百姓,應當一視同仁,心懷慈愛。只有富有慈愛之心的人,才可以配得上君子的稱號,也只有各界名人志士秉承高潔的品德,才能保障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平等。
張養浩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在家庭和社會中以仁為準則,在行為上展現出寬容、慈悲和善意,與人為善,以自身的仁愛為朝堂同僚和下級官員做出了表率[3]。在張養浩的政治生涯中,他堅持為民眾謀福利,關心災民的困苦。尤其在關中大旱時,毅然前往賑災,積極救助災民,將他們的困境放在心頭,表現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在他的《三事忠告》中,也反復強調勤政愛民、寬厚待人等準則和理念,可見他一生都在追求仁愛治世之道。
廉是儒家道德的重要方面,指的是廉潔正直、不貪污受賄。廉是《論語》中另一個重要的倫理觀念。孔子曾在《子罕》篇中說:“君子貞而不諒。”這是說君子要保持貞節正直、不貪圖利益、不謀取不義之財。因此,廉潔和正直一直被視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品質。君子應該廉潔自守,不受貪欲腐蝕,以誠信和正直的態度對待他人和社會。
張養浩的一生經歷了家族的興衰,他的父親從未因求學不得志而感到氣餒,反而利用勤勞和智慧,為子女爭取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并教導張養浩專心求學。張養浩一生、清正廉明、不受賄賂,一心為國家、民眾盡忠職守,展現出一位忠于職守、清正廉潔的政治家的風范。
天下是儒家思想的宏大視野,意味著關注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福祉。在《論語》中,雖然沒有直接以“天下”一詞來闡述,但始終強調關注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在《為政》篇中,孔子曾說:“能一日使其民安而得天下乎?”意指如果能夠使百姓安居樂業、獲得民心擁護,自然可以得到天下。
張養浩一生忠于國家社稷,關心天下福祉,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積極推動恢復科舉制度、參與賑災救民,畢生夙愿是有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讓天下百姓得到更好的生活。明知官員只有積極辦案才能貢獻政績、得到賞識和升遷,但張養浩更加關注的是一方百姓的疾苦。
《元史列傳》中記載,張養浩曾免除了有強盜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必須例行到官府接受審訊檢查的規定。他認為讓善良淳樸的百姓落草為寇,是國家和官員的過錯,如果自己為官不自省,反而用有色眼鏡對待這些善良的百姓,才是真正助長社會邪惡之風,讓貧苦人民心寒失望的行為,也徹底斷絕了這些人改過自新的出路。也正因張養浩的善良和寬恕,這些強盜們感恩戴德,互相勸誡約束,立志不負張公,才使一方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
張養浩的儒家人格使他一生廉潔自持、忠于國家、心懷慈悲,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崇高的政治和文學遺產,更具有毋庸置疑的新時代價值。
張養浩儒家人格中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的品格。“仁”就是要有仁者之心,仁者愛人、仁者無敵。我國一直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活力。拜讀張養浩等古代先賢的文學作品,并了解他們的人物生平,可以充分喚醒當代人精神底色中的溫良和仁愛。
也正是因為我們骨子里的推己及人,才得以讓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人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讓走失的老幼群體得到了保護;才讓我們在洪澇災害發生時,看到全社會的人們眾志成城、自發開展抗洪救災工作。為此,在新時代我們一再提倡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種種關系,學會互敬互愛、互相體諒、互相理解、心存感恩,實現“讓世界充滿愛”的目標,在實踐中塑造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融洽風氣。
張養浩一生深度自律的優秀品格,是各行各業的標桿和榜樣。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如果人人都能高度自律,堅定大局意識和整體利益,那么任何項目問題和公共事業的推進都必將更加高效有序。清廉是為人的本分,也是做人和持家的大道。古往今來,凡是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家風建設的有識之士,都不主張積金滿堂,教人以奢。也只有各行各業都誡以廉慎,才能端正社會的本源,造就公平、公開、公正的良好社會環境,創造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也不乏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決維護群眾利益的高尚之人。他們是戰爭年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紅軍戰士;也是和平年代放棄與家人團聚守護邊防的邊防軍人;是每一個自助商店里主動繳費的顧客;也是拾金不昧等待失主的環衛工人。正因為國人舍小利而顧大局的廉正風范,才讓全國人民以國家的長遠發展為導向,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構建了當今社會團結穩定、輝煌繁榮的社會環境。
張養浩儒家人格中胸懷天下的思想,提倡的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外化在實際行動中就是服務人民、愛崗敬業,主動將自己的命運同社會、國家聯系起來,這樣無論是在太平盛世,還是在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每個中華兒女都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新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們應弘揚張養浩“胸懷天下”的思想,使每個人時時以國家大局和民族利益為重、維護民族利益的高尚品質,在個人成才的路上,正視自己,勇于承擔和面對各種艱難險阻,真正實現“名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使命[4]。
綜上所述,張養浩的儒家人格凝聚著仁愛、廉潔、忠誠等儒家思想,他的一生都是為民眾著想、對國家忠誠的生動寫照。他以知行合一為準則,將儒家傳統思想與自己的實踐融為一體,成為元代名臣和文化名人,為后代留下了崇高的啟示。張養浩的儒家人格跨越歷史長河始終閃耀光輝,為后人特別是新時代的公民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