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佳穎
(中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文藝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價值的作用,具有浸潤心靈、啟迪思想的教育功能。相較于其他教育載體,文藝載體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征,將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提升其滲透力和感染力,對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推動思想政治學習方法創新具有積極意義。
語言類文藝載體是文藝載體中較為普遍的表現形式,是指將語言作為主要手段塑造藝術形象的作品,主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等,其特征是將生動性與思想性相結合,以文字的方式表現人類的審美屬性。在這種文藝載體中,作者用文字描繪出生動具體的文學形象,激發讀者想象,并賦予作品強烈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價值;也可以通過文字反映人們的心理活動及情感變化,在字里行間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引發讀者深入思考。例如,汪國真采用詩歌的方式向人們傳達樂觀人生態度的重要性,他的詩歌《熱愛生命》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揚,也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深度思考;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用文字刻畫了一位與命運抗爭的捕魚老人,引發了人們對命運的思考,也傳達了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具有強大的引導性、啟發性和教育意義。
表情類文藝載體通常指音樂或者舞蹈類作品。此類載體通過表情符號向人們傳達信息,引發人們的情感變化。舞蹈一般是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向人們傳達情感,激發人們對某一領域的思考[1];音樂則是通過旋律和歌詞傳達情感,表現思想價值。具體來看,表情類文藝載體就是通過“講故事”“用旋律”的方式抒情,并通過這些方式引導人們的思想變化,觸及情感深處。例如,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上海大學打造新型教育形式,在校園內部開設了“時代音畫”通識課,由社會學院主導老師和音樂學院主導老師相互合作,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加入音樂旋律,講授“從歷史中走來的國歌”,帶領學生以國歌為載體體會時代變化,激勵學生發揚拼搏奮斗精神,爭做時代新人。
造型類文藝載體屬于靜態的視覺藝術,但此類載體一般不是純靜態的,而是靜中有動,通過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為觀眾塑造出直觀的藝術形象。具體而言,造型類藝術載體主要包括攝影作品、書法、雕塑、繪畫等,蘊含著十分深厚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價值。例如,華東政法大學松江校區坐落著一個雕塑群,其中有法國的法學家孟德斯鳩、中國法律現代化之父沈家本等偉人的雕塑,這些雕塑也是高校法治觀教育的重要資源,能夠使大學生通過雕塑的視覺表面看到其中“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的精神。此外,很多高校在校園墻壁印染了壁畫、漫畫、宣傳畫等,這些造型類文藝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
實用類文藝載體具有典型的“實用性”特征,通常借助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工藝美術等方式向受眾傳遞教育意義。這種載體一方面能夠滿足人們的實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湖北中醫藥大學在曇華林校區設計了一個小禮堂,該禮堂不僅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造型十分獨特,能夠觸發人們對造型藝術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建筑藝術價值。此外,禮堂中存儲了很多歷史文化信息,包括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志士的活動軌跡、工具等,使得其具有特殊性教育意義,能夠引導大學生學習革命精神,傳承革命人士奮發圖強、積極尋找救亡圖存之道的精神品質,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情懷。
綜合類文藝載體是一種類型多樣的文藝載體,包括戲曲、戲劇、電視、網絡藝術電影等。這種文藝載體既實現了動靜結合、視聽結合,也推動了時空結合,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教育意義。例如,山西財經大學為了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組織大學生排練話劇《立秋》,在戲劇表演中向人們傳遞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的精神,全方位調動了大學生的感官體驗,在無形中對大學生開展了道德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文藝載體,能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領,幫助其樹立求真意識,一方面,運用文藝載體,多方面、多渠道向大學生宣傳主流意識,減少非主流價值觀念對其的沖擊,達到守正培元的效果[2];另一方面,運用文藝載體可以向大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取向,使之在觀看文藝作品的同時思考其中蘊含的深層次道理,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當今社會正處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劇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西方意識形態、思維模式、價值理念等不斷輸入,多重思維的交織碰撞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強化價值引領,通過有效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鑒別能力,以此來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運用文藝載體,引導大學生在觀看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思考社會形勢和人生價值選擇,能夠幫助其提升思想認識,規避錯誤價值觀帶來的負面影響。[3]例如,在2020年國慶節期間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通過刻畫“小人物”形象及運用各種喜劇元素,向公眾傳遞了濃厚的“愛國懷鄉”之情,引起人們對家鄉的眷戀,引發人們對道路選擇、人生價值的思考。文藝作品通過這種“無聲”的方式向人們傳遞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明白可為和不可為、反對和否定的真正含義,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價值引領的作用。
文藝載體具有精神激勵功能,能夠幫助大學生塑造崇善的品格,激勵其成長為有良好德行的人,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藝術來源于生活,任何文藝作品都帶有生活的烙印,它們通過藝術的方式對現實生活進行映射,引發人們自我反思,對人們進行精神激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運用文藝載體對大學生進行精神激勵,就要凸顯文藝作品的思想性,反映鮮明的時代精神,傳遞向上向善的品格,激勵大學生養成自立、自愛、自強的品性,成為嚴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之人。[4]
文藝載體具有審美啟迪功能,能夠幫助大學生浸潤尚美情懷,不斷提升審美能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運用文藝作品的美學特征,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第二,運用文藝作品的情感特征,對大學生開展隱性教育,啟迪學生的心靈。文藝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藝術美,能夠感染人、熏陶人,使學生得到美的感受,不斷提升審美情趣,引發其向善尋美,樹立樂觀陽光的心態。[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借助文藝作品的生動性、藝術性特征,對大學生開展情感滲透,使正確的價值觀念、教育理念等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進而影響其心理變化,塑造優秀品格。例如,河北大學為了提升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運用微電影教學法,拍攝了一部微電影《幸福陽光》,并將其引入思政教學過程中,大幅提升了思政課堂的感染力。該校還引導學生自主拍攝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微電影,并將思政知識融入微電影拍攝過程中,使學生不再是枯燥、被動、生硬地接受思政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達到了以課啟人、以課勵人、以課動人的效果。
1. 重視黨建引領,使文藝載體的運用“有引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脫離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使文藝載體的運用“有引導”“有方向”。一方面,高校黨委和宣傳部要起到帶頭作用,鼓勵和引導思想政治教師對文藝載體進行運用,將文藝載體運用理念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貫穿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將其落實到實踐教學、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育人過程、人才培養框架中;另一方面,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運用的創新激勵制度、審核檢測制度、效果評估制度等,形成文藝載體運用的大環境,避免其偏離正確的道路。[6]
2. 挖掘優質資源,使文藝載體的運用“有作品”
優秀的文藝作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能夠影響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提升。高校要學會挖掘優質文藝作品資源,打造獨特的文藝作品。高校可以從紅色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鮮明地域文化等中進行挖掘,也可以結合這些文化內容創作文藝作品,并帶領大學生進行學習。此外,高校要對大量優秀資源進行歸類篩選等,更精準地發揮其教育作用。例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于勤儉節約、忠孝愛國、自強不息、誠信友善的內容,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分類運用,選擇或創作主題更加明確的文藝作品。
3. 搭建藝術平臺,使文藝載體的運用“有氛圍”
高校要注重藝術平臺的搭建,為文藝載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營造良好的氛圍。例如,與高雅藝術院團進行合作,搭建“高雅藝術進校園”常態化教學平臺,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達成文藝育人的共識;搭建精品文藝作品展示平臺,在校園內部舉辦文藝作品創作大賽,鼓勵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比賽,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文藝作品創作,最終選擇優秀作品展示在平臺上,鼓勵全校師生觀看、學習,營造文藝載體運用的氛圍。
1. 牢固運用“文藝+思政”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的運用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作用,將文藝載體全面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形成全面滲透文藝作品的大環境。這需要思政教師學會挑選和引入文藝作品,借助文藝作品對大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例如在2021年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就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其對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再如,教師可以運用《故事里的中國》對大學生開展愛國教育,引導大學生采用戲劇化的方式學習為人民和國家帶來光明的歷史故事,樹立堅定的愛國情懷。
2. 科學搶占“文藝+網絡”陣地
在網絡時代下,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思政教師要科學運用網絡開展文藝教育,使文藝載體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教師一方面要充分運用短視頻、微信、微博等文藝形式,構建“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文藝育人格局,引導大學生正確通過網絡途徑進行探討和爭論,提升對文藝作品的理解深度[7];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微小說進行教育,使文藝載體的范圍得到擴展、思政教育的內容得到延伸。
3. 合理建設“文藝+社會”陣地
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比較青睞的學習方式。高校思政教師要多帶領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將文藝教學延伸到社會中,推動“文藝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例如,選擇合理的時間引導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在活動中運用惠民演出表達情感,傳遞正確的理念;組織召開文藝宣講,借助文藝活動的方式宣傳文明社區建設理念、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等。
1.“按需選擇”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運用文藝載體時,要做到按需選擇,結合不同主體的需求對各種方法進行選擇和運用。第一,依據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文藝載體運用方法進行選擇。例如,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可以選擇綜合類文藝載體,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重生》,使其在觀看過程中受到感染,自覺崇尚革命家大無畏的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在愛國教育時,可以選擇表情類文藝載體,帶領學生開展一場“我和我的祖國”專題音樂會,通過紅色歌曲傳達家國情懷等。第二,依據大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文藝載體運用方法。例如,針對詩詞文學水平高的學生開展詩詞賞析活動,使其在賞析詩詞的同時感受詩人的情感和精神;針對書法繪畫水平高的學生進行筆墨傳情,使其從筆墨中感受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自信等。
2.“優化組合”方法
第一,各文藝載體內部之間的優化組合。例如,在運用音樂文藝載體的同時組合運用紀錄片、報告文學等作品,通過優化組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文藝載體與其他載體之間的優化組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同一主題可能會運用到很多種載體,要通過各載體之間的優化組合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在院校內部構建綜合性思政文化育人平臺,推動實踐、組織、服務、文化、資助、課程、管理、網絡、科研、心理等十大工程相結合,通過組合管理各種文藝載體,拓展思政教育的范圍。
3.“創新轉化”方法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文藝載體進行運用,還要學會創新轉化,更全面深入地傳達其中蘊含的意義。例如,中央電視臺文化音樂類節目《經典詠流傳》,就在經典詩詞中配上了流行音樂,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為節目賦予了更大的時代性意義。高校也要想方設法對文藝載體的教育內容進行創新轉化,突破常規,使之發揮出更大的教育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文藝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趨勢之一。為了提升文藝載體的運用效果,思政教師要學會挖掘各類文藝資源,合理選擇文藝載體運用方式,同時還要營造文藝載體運用的氛圍和環境,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文藝作品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