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 周品汛
在應用型技術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中職學校掀起了產教協同層面上的“革命”,以協同培養、精準供需為導向,展開了對內的雙向探索與實踐。本文以連云港市中職學校為例,以動力機制為切入點,對中職學校產教融合的現狀及優化策略展開探討。
中職學校的產教融合涉及政府、社會、企業及學校等主體,因此,產教融合的動力機制可視為由政策、經濟環境以及參與企業、中職學校共同推動的機制。政策的驅動力、經費的保障力、市場的需求力以及市場的競爭力是中職學校產教融合發展的外在動力,中職學校自身的人才吸引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及人才培養能力將成為中職學校產教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而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動力機制現狀的分析也將從這些維度來展開。
1.1.1 政策環境不夠融洽
政策環境是影響產教融合動力的重要外部因子。從目前來看,政策環境未能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當前提出的產教融合主要是從宏觀指導上加以實施,從中職學校的維度來看,它并不能為學校的發展帶來切實的改革措施。中職學校的發展本身并不被企業看好,而國家層面的政策也未能打動企業,使企業主動地參與到合作之中。
其次,從資金層面來說,企業并未能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享受到諸如稅收、補助等方面的優惠;反觀中職學校,國家給予的資金也難以支撐學校全面進行產教融合的探索。
最后,從法治層面來看,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作支撐,大多由企業和學校協商制定,同時雙方在構建過程中權責難以區分,導致雙方的合作穩固性不高。
1.1.2 學校動力不夠充沛
學校是驅動產教融合動力機制中內部動力的重要提供方,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存在著動力不足現象。
一是學校的內涵發展受阻。當前,部分家長和中職學生對中職教育不抱太大期望,這導致中職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種畸形的狀態,產教融合也就無從談起。
二是辦學條件受限。目前,不少中職學校的實訓設備無法滿足企業的快速發展需求,不少中職畢業生如果不繼續深造,只能從事較為低階的崗位。而上述問題也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態度。很多企業更愿意與高職院校合作,而非中職學校,他們的設備捐贈、人才計劃等也大都是針對高職院校來展開。
三是科研成果的轉化難。企業希望在產教融合中獲得技術和人才的回報,甚至對技術的需求要遠高于人才。不少中職學校缺乏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轉化也就成了一紙空談。
1.1.3 企業動力較為匱乏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合作,企業同樣貢獻著較高的內部動力。就當前校企融合的動力機制而言,企業無疑是較為孱弱的一環,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企業的培訓動能不足。目前,對企業來說,中職學生給企業帶來的負擔大于回饋。一方面是學生所能創造的效益有限,另一方面是培訓的學生最后能留在企業服務的也是鳳毛麟角。
其次,就人才培養的效果來看也不盡如人意。企業雖具有較為完備的生產設備及實用技術,但從學生成長的層面來看,企業的“大師傅”很少有能從實踐中給予學生理論轉化及技能提升上的指導。參與到產教融合中的企業給這些“大師傅”的經濟補貼微薄,難以有效地激發“大師傅”的積極性。
1.2.1 生態系統不夠健全
從一定意義上講,產教融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一系統的良性運行需要各部門科學而有序的協作,這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生態系統,而支撐這一生態的最主要的便是政策層面,但顯然這一支撐有所不足。當前在產教融合的政策層面并沒有出臺硬性的規定,除《職業教育法》中對產教融合有所涉及之外,沒有其他的法規可以依據,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產教融合的動力。
1.2.2 文化氛圍有所欠缺
在產教融合的探索中,文化對學校、企業等各方都有著重要的浸潤作用,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產教融合各方面的科學指引和有效教育。筆者在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與教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關于產教融合方面的情況。總體上來說,雖然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產教融合并承認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對當前的產教融合,不少教師持不關心、不在乎的態度。同時,很多中職學生也不在意產教融合的發展。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不少中職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所以在這一階段就接受企業的培訓顯然與他們的現實需求出現脫節。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學校及企業在產教融合政策宣講、文化氛圍營造上的不足。
1.2.3 利益分配不夠平衡
產教融合是一種基于多方共贏而促成的多邊合作,它需要實現對各方資源的調配以及各方利益的均衡,一旦利益和資源平衡被打破,則會影響到各方的合作。從調查來看,產教融合的穩固性并不高。
從學校的角度講,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旨在獲取更多的辦學資源和社會信息;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旨在聯合培養人才及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因此,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既是資源的提供方,又是人才的接收方,是完全的主動者。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遠遠未能達到預期,付出與回報及經濟效益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因此,企業對產教融合的探索也由最初的積極主動變為了觀望。
構建產教融合良好生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要積極制訂中職學校產教融合的相關制度,并推動產教融合規則的制訂。完善的政策制度是產教深度融合的保障,除政策傾向外,相關部門還應確立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所需的合作資金,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并為中職學校爭取更多的研究經費。二是要加大對中職教育的經費投入,加大對資金的監管力度。相關部門應對投入職業教育的經費分配作詳細說明,按比例分配給高職、中職等,逐漸從財政支出中劃分出產教融合的專項資金。三是要進一步發揮行業組織在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探索中的組織、監督和保障作用,各行業要搭建運行高效、規范有序的平臺以促進校企合作。
在產教融合理念下,企業和學校都將發生微觀層面的變化,企業要向教育型企業不斷邁進,積極參與行業人才的培養,承擔起資源供應、技術開發以及人才培養的任務。學校要向企業型學校不斷邁進,要能將企業的要素進行嫁接,主動對接行業需求和國家戰略。這兩大主體的有效轉變能為二者的有效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與此同時,政府、學校及企業作為驅動產教融合發展的“三駕馬車”,也需要積極地進行產教融合宣傳。在這一進程中,中職學校作為其中的主力,要積極宣傳產教融合以吸引企業的關注度。筆者在對連云港市的中小企業調查中發現,很多企業并不知道政府就產教融合所出臺的優惠政策,還有部分企業不愿意與學校合作,顧慮較多。這都需要學校采用有效的方式來擴大影響,尋求合作。
對利益的追求是由企業生產的屬性所決定,而培養社會人才是由中職學校的教育屬性所決定。這二者之間的出發點不同,而學校和企業之間又存在著某種聯系。學校所培養的技能人才要走進企業,為企業及社會創造效益和價值。因此,在產教融合的長遠發展中,中職學校要找到二者的真正結合點,平衡其中的利益,進而激發尋求合作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意向。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幫助企業完成技術升級和科技轉換,通過校企合作推動企業的產業升級。另外,中職學校還要進一步實現學生的前置培養,積極改善合作培養中的人才質量,以此來推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化。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利益保障機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加以探索,既需要政府在產教融合上的支持,又要聯合行業協會及教育部門組成監管機構,對產教融合項目實施有效的管理和監督。
總之,針對目前產教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學校需要從動力機制入手,以體系思維和生態思維構建產教融合的良好生態,創新校企文化理念,尋求利益平衡機制等,以更好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