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妮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系統闡釋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和重要價值,并提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1]。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大會主題。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2],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價值。自“偉大建黨精神”提出以來,各高校積極探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取得了扎實成效。因此,我們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探索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長效機制,對實現鑄魂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系統思維和整體謀劃。從筆者的調查來看,目前,各高校在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系統性不足的問題。首先,高校沒有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其次,思政課教學缺乏總體性謀劃,仍以“單線干”為主;最后,高校的教學資源和教育統籌協同不足,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機制。
目前,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關舉措還存在創新性不夠、缺乏新意的問題。從筆者對偉大建黨精神活動開展情況的調查來看,62.68%的同學認為活動形式單一。在“對新時代高校如何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這個開放式問題的回答中,大部分同學建議多組織實踐活動。筆者通過深度訪談,發現學生普遍傾向于有趣味、立體、互動、體驗式的實踐活動。
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政育人功能,能增強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的志氣、奮發擔當的正氣、敢于斗爭的骨氣、忠誠為民的底氣,理應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高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單打獨斗”“蜻蜓點水”“想怎么融就怎么融”等情況,相關部門沒有將此工作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來抓。
高校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性,它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政治課”,具有典型的“政治性”[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要求,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排在第一位,處于核心地位。政治性保證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方向。新時代大學生生活在“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時代,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來自國內外意識形態的挑戰要求思政課守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政治性也保證了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偏方向,避免在融入過程中,教師為了增加創新創意,一味地“迎合”學生,甚至是毫無底線、毫無原則地胡講、亂講。因此,在融入過程中,我們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則,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避免舍本逐末。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認為事物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我們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認識到偉大建黨精神、高校思政課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思政課是一個由多要素組合的系統整體,主要通過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要素的聯系和互動而承載立德樹人功能。偉大建黨精神四個方面的內涵也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體,這些豐富內涵構成了偉大建黨精神“知、情、意、行”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整體。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這個實踐創新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由人力、物質、活動、信息等若干子系統集合而成,各子系統又包含若干要素。我們需運用系統思維,注重其整體性、有機性和動態性,充分發揮各要素的育人合力。
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具有鮮明的實踐屬性,代表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實踐成果。思政課從性質上是對人進行教育的實踐活動。偉大建黨精神的融入也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偉大建黨精神是指導大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堅定初心和使命、邁向時代新征程的思想武器,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思想研究過程中必須秉持的理論指引。對于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教育教學,以高校思政課教師為核心的主體需要從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出發,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堅持實踐導向,發揮好實踐課堂的作用。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而且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4]。高校應該打破理論與現實、課堂與社會的壁壘,擴大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教育場域,使大學生感受到偉大建黨精神的魅力,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要求高校要立足思政課教學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守正創新。高校通過建立健全研究闡釋機制、條件組織機制、評價考核機制、制度保障機制等途徑,逐步建立起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長效機制。
建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長效機制需要高校從深化偉大建黨精神理論研究、創新偉大建黨精神傳播方式等方面入手。
高校要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進行闡釋,首先要加強對其相關理論的研究,為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做好理論準備。筆者認為高校可以以深化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四史”、各種紅色文化資源等方面的研究為著力點,推進理論研究常態化、制度化。例如,湖南地區的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開展紅色資源收集、整理、研究,同時開展地方史、校史、家鄉史的研究,為后續教學的開展提供學理支撐。
高校運用偉大建黨精神開展思政課教學,需要創新闡釋宣傳手段,把政治話語、理論話語、學術話語轉化成學生可接受的教學話語體系。高校可以組織師生共同下基層開展宣傳、宣講活動,推進偉大建黨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外,高校要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打造“互聯網+偉大建黨精神教學”“VR+偉大建黨精神教學”“AI+偉大建黨精神教學”,促進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大眾化、情景化、生動化,形成偉大建黨精神感染、教育、影響青年大學生的熱烈氛圍。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條件組織機制的建立,需要高校堅持“大思政課”建設方向,系統解決誰來融、融什么、怎么融等問題。高校要通過建好“大師資”、建強“大資源”、搭建“大課堂”,構建起融入體系的四梁八柱,加強融入的體系支撐。
高校要建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大師資”。首先,高校要構建校內校外協同育人師資隊伍體系,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地方場館、企業、社區、農村、專家學者等團體個人協同交流機制,完善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黨政干部等共同備課制度,圍繞偉大建黨精神開展教學探討。其次,“讓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作為施教者,要熟練掌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內涵、價值旨歸,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指導能力,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高校實施偉大建黨精神教學,必須加強資源建設。高校應不斷加強線上線下資源建設與整合,整合偉大建黨精神教學“大資源”。在線上資源建設中,高校可以在學校網絡精品課程中設置偉大建黨精神專題,將地方紅色資源及時融入進去,及時更新建黨精神專題素材,動員師生圍繞建黨精神制作課件并錄制微課。高校要積極開設線上選修課,讓學生在線上及時厘清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同時,高校也不能忽視線下資源的建設,應充分挖掘和開發地方紅色資源、校史資源、家鄉史資源,建強實踐基地,豐富育人載體,擴大育人場域。高校應該意識到,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動態的、長期的,需要不斷完善和建設,要久久為功,逐步建立起常態化長效機制 。
高校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偉大建黨精神教育教學,需建立多元、立體、協同的“大課堂”育人機制。首先,高校要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教學中,高校應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銜接和融入各門課程,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可以將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歷史事件、歷史故事等與把握人生方向、堅定崇高信念、弘揚中國精神、錘煉道德品格等內容有機融合,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擔當復興大任。其次,高校要將網絡課堂作為補充。在“互聯網 +”大趨勢下,網絡課堂已成為意識形態爭奪的重要陣地。我們應善用共享網絡平臺,擴大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空間,增強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體驗。再次,高校應以第二課堂為著力點。校園第二課堂能有效彌補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互動受限的不足。高校可以將偉大建黨精神元素融入校園文化環境,開展校內宣講、知識競賽等實踐活動,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最后,高校以實踐課堂為落腳點。我們要善用“大思政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4]。我們應強化實踐教學和實踐體驗,開設“行走的課堂”。高校可以帶領學生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和參加志愿服務,在實踐中加深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解,增強他們的使命擔當意識。
高校完善思政課教學考核評價辦法,將有力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教學更好地向縱深發展。
首先,高校要構建并完善質量監督體系,在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中科學構建評價方案、評價指標、評分標準等質量評價體系,由高校黨委牽頭,高校各職能部門、政府機關、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專家學者、家長、學生等多元主體廣泛參與開展質量監控,如對教師在教學科研中是否融入偉大建黨精神進行監督。
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保障[5]。我們應不斷完善師生激勵評價機制,將思政課學習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與時俱進地創設考核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將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掌握程度和實踐活動完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入黨的重要參考指標。高校要鼓勵教師創新偉大建黨精神教學方法,創設容錯環境,在一定范圍內允許教師試錯糾錯,對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創新且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給予鼓勵和表揚。
高校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需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多方協同聯動育人環境,從制度保障層面實現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深度融合。
在開展偉大建黨精神相關教學的過程中,各高校需先意識到加強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形成學校黨委領導、各職能部門深度參與協調落實的組織領導體系。此外,高校還要完善相關制度,抓好責任落實和成效管控,在人員、經費、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
高校對大學生的偉大建黨精神教育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內校外聯動機制,建立起思政課、專業通識課等其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同時,高校的思政課教學還必須“走出去”,需要社會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多方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各項工作長效化常態化開展。
歷史川流不息,偉大建黨精神代代相傳。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中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充分挖掘其育人內涵,逐步建立起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機制,培養越來越多偉大建黨精神的忠實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