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臻,王旭東,王健濤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000)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日益完善,測試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均經過科學化論證,對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認知狀況進行了分析,發現僅有一半學生關注自身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該結果顯然沒有達到《標準》通過測試來干預學生體質健康的目的。大學生不關注自身的體質狀況,未形成危機意識,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整體水平持續下降。采取何種方式才可以有效規避該方面問題是中國體質健康工作的重點,也是筆者的研究重點。高校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體質健康問題,并制定合理、科學的防治應對措施是避免健康狀況惡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高校實施監測“預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建立是一項重要工作[1]。
通常情況下,體質預警主要是將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作為目標,將所測試的信息數據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高校要通過現代化工具以及技術方法對各類體質監測數據、學生的睡眠狀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進行整理收集,以此為基礎對其體質進行評估、分析、監測,及時找出風險指標來源,判斷風險類型,分析體質下降的總體趨勢,由此及時找出不同階段下的風險預警信號,該過程實質上就是體質健康預警[2]。
為了確保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高校應當嚴格遵循系統性原則。在建立體質健康預警機制時,高校必須確保其具備豐富的功能性,如體質健康評價、體質健康咨詢、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育等,確保體質健康預警機制融入大學生的方方面面。同時,青島理工大學要定期組織開展大學生體檢工作,對體檢信息進行及時收集、整理,以調查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實施科學化管理模式,進而為建立體質健康預警機制提供重要的數據參考[3]。
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涉及內容多、涵蓋范圍廣的培養過程。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主要預警對象為全體學生,并非單純的身體素質差的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更多的是為了預防健康問題,并對健康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因此,體質健康預警系統應當保持較強的持續性。高校要通過加強體質健康管理來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由此做到周而復始。
在研究分析的過程中,筆者以青島理工大學的學生作為具體分析實例,從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這三個方面確立學生體質預警的警源指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完善的體質健康預警機制,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進行分析,并由此做出預警警示。預警機制不僅有利于高校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進行評價,而且有利于高校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預警和監控,以便為學生提供提高健康水平的信息。體質健康綜合評價與體質健康預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全面、詳細的體質健康信息,引導學生高度注重個人體質健康[4]。
1.三級預警—個體體質健康非均衡性預警
人的身體機能不僅是一個統一體,而且有不同的分工。人體各部分結構在整個身體機能中的任務、適應性均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人體形態或者功能會產生非均衡性。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體質健康是一種相對較為普遍的現象,表現了人體機能均衡發展、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爆發力會影響跑步速度,耐力與心肺功能有關等。非均衡性的警示實質上就是從身體機能發展的相互制約關系方面促使個體改善體質健康,以此促進身體機能得到均衡化發展,對身體機能進行改善。在體質健康評價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制定預警指標、分析參數等形式,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達到《標準》中的及格等級。若機體存在不均衡狀況,即某項體質健康指標相對較低時,高校可以在體質健康評價的過程中,針對非均衡性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預警警示[5]。
2.二級預警— 體質健康弱化趨勢預警
從“用進廢退”的維度進行分析,人體較為常用的器官會比較“發達”,而不經常用的器官將會逐步老化。在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科技水平日益提升,人類的腦力活動越來越多,體力活動日益減少,造成人們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同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生存壓力漸漸增加,人們的閑暇時光日益減少,導致人們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在多種原因的作用之下,人體機能逐步弱化,該種狀況對體質健康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若身體機能的某項指標處于較低值,一般是由于未開展及時高效的體育鍛煉導致,那么,體質健康將會呈現出一種漸漸弱化的趨勢。體質預警便是在這種狀況下,針對沒有達到《標準》的“及格”等級以及具體、需進一步改善的健康測試信息進行標識預警,以此讓個體及時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開展體育鍛煉[6]。
3.一級預警— 心肺功能預警
在《標準》中,“心肺功能兩項低值狀態預警”是新增內容。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臺階指數(即男1 000m跑、女800m跑)以及肺活量體重指數兩項指標均嚴重低于預警參數界限值時,預警機制將會針對“心肺功能兩項低值”預警。通常情況下,“心肺功能兩項低值”預警主要包含3個關鍵點,具體如下。
首先,在《標準》中,臺階指數、肺活量體質指數這兩項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占比達到了50%,是評判、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若這兩項指標均處于不及格水平,就表明個體體質健康已經達到了危險的邊緣,必須要進行改善、提升。
其次,對于心、肺兩項指標均為低值的學生,學校不僅要對其進行預警,而且應當對其進行追蹤詢因,以此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同時,為了充分展現預警與監控相融合的基本準則,高校應當以體質健康測評為重要基礎,密切關注學生的健康狀況,貫徹落實各項行為措施,以此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最后,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潛在健康風險,預警機制要對其進行警示。當體質健康水平相對較低時,盡管未提前展現出疾病癥狀或者風險問題,但是極有可能誘發一些潛在風險問題。最近幾年,體育課中出現暈厥的學生越來越多,究其本質原因,與大學生在應激狀態以及較高身體負荷條件下,體質差、過度勞累有關,而這些均是體質健康水平明顯下降的一種警示,也表明大學生需要在滿足自身身體要求的條件下加強鍛煉[7]。
對于心肺功能相對較差的學生,當進行持續運動或者高負荷運動時,其所面臨的健康風險明顯增加。“潛在健康風險預警”的定義為體質狀態低下極有可能轉變為潛在健康風險的一個重要誘因,但是該觀點并非是說體質健康預警可以對“暈厥、猝死”等病癥進行預警,對于那些可能存在健康風險的預防同樣需要加強監控,該方面也是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方法應用的特異性體現。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預警指標體系與《國家體質標準》具備高度相似性,但是預警指標體系實質上是具備較強針對性的篩選與組合,核心目的是突出對體質健康有重要影響的指標進行預警,體現出對健康管理的警示性作用。
1.臺階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預警
臺階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是《標準》“綜合評價過程”中的重要指標,因此,與這兩項指標相關的內容是學校建立預警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
2.心肺功能兩項低值預警
關于心肺功能兩項低值預警,其實質上是以《標準》中指標體系為基礎而開發設計的。若學生的臺階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兩項指標均遠遠低于預警參數的臨界值,那么,學校需要對“心肺功能兩項低值”預警。
3.身體質量指數(BMI)
在世界舞臺上,BMI是專門用于衡量人體肥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該指標,相關人員可以對那些營養不良、體重過輕或超重的個體進行篩選。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體重管理是現代人極為關注的焦點。久坐、營養過剩等行為習慣會導致肥胖或其他疾病頻繁發生,合理的體重則意味著患現代慢性疾病的概率越低。BIM具有簡單、易于理解的特點,可以被直接應用于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工作中[8]。
1.體質測試項目的預警參數
相關人員可以收集和整理CNSHFD數據,并排除存在問題的數據,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出離散數值。與《標準》中關于體質健康不及格理論設計為百分位數P15的尺度相比,對于體質減弱的發展趨勢進行預警,并將超過《標準》理論設計的5個百分位數作為基礎來構建體質健康預警機制。若學生個體的體質健康測試指標值遠遠低于920百分位數界值,則我們可將其直接界定為此指標處于低值狀態,并針對該個體發出預警警示,由此及時制定相應的措施。
2.心肺功能兩項低值的預警參數
若學生個體的臺階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在P10百分位數的界值,則將其界定為“心肺功能兩項低值”。
3.BMI的預警參數
通常情況下,BMI標準的預警尺度為:BMI<18.5、18.5≤BMI<23.9、24.0≤BMI<26.9、27≤BMI<29.9、BMI≥30,分別表示的含義為過輕體重、標準體重、超重、肥胖I度、肥胖Ⅱ度。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青島理工大學應當根據自身的發展實際,建立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預警機制。青島理工大學可以預警大學生的體質發展趨勢,通過先行指標和發展趨勢精確預測學生未來的體質發展狀況,評估未來體質下降的程度,從而制定合理完善的處理措施,以規避各類疾病的發生。青島理工大學也可通過某項指標的平均值來分析和判斷大學生某一項體質監測指標,從而提出預警,并制定相應的體育鍛煉措施,及時發現學生某一項指標的變化情況。最重要的是,通過預警機制,學校能夠根據學生體質指標數據制定科學的發展決策,為學生的體育運動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