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祥,趙篤華
(1.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南寧 530007;2.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
融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技術支撐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媒體形態,通常以人民大眾生活中廣泛接觸的電腦、手機、移動智能終端等為載體,是人們表達個性化觀點的重要媒介。
融媒體不僅涵蓋了電視、廣播、互聯網,而且包括媒體平臺、手機移動智能終端等,使信息的收發更加快速、迅捷和便利。人們能夠及時關注信息傳播,獲得的信息更具時效性、便捷性、廣泛性。
融媒體的出現為更多人搭建了重要的溝通交流橋梁,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信息傳播通過即時聊天、評論、回復、信息發送和接收等手段,實現了語音、視頻和文字的雙向交互,體現了交流方式靈活多樣、渠道廣泛的顯著特點。
融媒體極大地促進個體間的溝通交流,促進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多元化的媒介實現了通過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各類形式獲取信息,且信息傳播得以以多種形式呈現。融媒體既實現了人們的日常溝通交流,又滿足了人們對于生活的個性化需求。
融媒體以多維方式增加了學生的社交方式,擴大了交際范圍,提供多樣化的平臺。高校通過開設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方式進行相關信息推送、發布等,還將社會新聞時事的熱門話題、正面的宣傳人物、新聞報道進行展示,讓大學生更廣泛地接觸時事政治,進而推動他們利用學校貼吧、交流園地、廣播、短視頻等方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這些舉措一是有利于高校有效地傳遞優秀的文化成果,二是能夠加強高校與內外部之間的聯系,使高校深刻理解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三是有利于高校針對不當言論的輿情,對學生積極進行引導教育。
融媒體作為外顯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載體,蘊含了文化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以形式要素積極推動內容的發展和建設。融媒體兼具視、聽、說、寫、讀等多種功能,以一種開放的方式在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建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不僅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使他們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日常,而且能夠凸顯大學生的個性和個體意識。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正視融媒體時代的各種陷阱。
融媒體具有雙向交互性的特點,既是信息參與者,也是信息發布者,提升了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性,讓不同的思維認知碰撞互動,以更活躍的校園文化載體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升創造能力,助推校園文化的“百花齊放”。然而,高校也需要關注那些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避免他們陷入網絡陷阱和思維認知誤區,脫離現實生活,脫離理論和實際,避免他們成為精神世界中的網絡迷失者和違法犯罪分子的網絡幫兇。
高校校園文化體現著歷史積淀和育人特色,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精神資源,是在校園環境中產生、傳承的規律和準則等系統文化現象。它不僅包括學風、教風、校風,而且包括規章制度、辦學理念、校本精神、道德規范等方面,能對大學生產生重要影響[1]。
校園文化活動既是一種文化形式,也是一種生產形式,包含比賽、社團活動、節目觀看、課程設置等多方面。高校只有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使校園文化活動實現大學生共性和個性的兼容、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過程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過程,是自我探索式學習的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強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能夠集中體現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向[3]。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眾樂樂”的過程,每個人的參與都能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進一步為大學生開辟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的新場域。這使得校園文化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明燈”,展示了浸潤心靈、凝聚共識、引領風尚的功能,有助于有效實現美育育人的目標。
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集中反映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特點、道德品質,使大學生融入其中更具趣味和豐富性,同時結合學科專業,激發他們對專業學習的熱愛和追求,幫助學生樹立愛黨愛國愛校的意識,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青年大學生,他們更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高校通過開展積極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營造綠色、奮進的學習環境,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積極建設和諧美麗的校園。
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堅定不移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目標,大力弘揚先進文化,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具備新知識、新理念和新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引導學生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教師應善用融媒體手段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根據學生思想進步規律和個性發展特點,在課堂或實踐中,教師應利用不同手段和方式的融媒體技術,立體化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將思想教育由情感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真理的主動融入。教師應與大學生多交流談心,通過融媒體方式,在情感、認知和心靈結構方面形成寬維度、廣深度的價值引導,積極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積極引導學生完善自我,促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持久的精神動力[4]。
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時,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他們不僅要構建“四史”知識體系,在融媒體環境下堅守公序良俗,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應明辨是非、辨別善惡、知曉榮辱,在校園文化中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對于別有企圖、險惡用心的輿論和事件,學生能夠主動進行甄別和抵制,自覺樹立“天下之本在于國”的價值觀念,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價值引領作用。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中最具熱情活力、最具傳播力量、最具創新意識的主體,也是融媒體互動性的主體。高校將大學生的主體性、學校的陣地性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性有機結合,搭建融媒體話語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的互動設計開展交互性活動,以融媒體新技術為載體,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感悟—判斷”。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專業特點和心理需求,利用融媒體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校園文化活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多渠道和多層面的正面指導,幫助學生從理論課程走向實踐課程,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向社會實踐的積極轉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也幫助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領會時代精神,譜寫青春樂章,使學生內化知識于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學生應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主動利用融媒體平臺,與學生社團、學生會、自管會等學生組織合作,開展符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多種活動。大型演出可以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分享,學術講座可以通過云端參與進行學習和探討,國際國內時事熱點新聞可以通過廣播或互聯網了解和關注,創新創業大賽可以通過電子方案或電子設計提交參賽作品等。
學校借助融媒體手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并為專業和實踐學習提供有利的正面宣傳和展示空間,鼓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好理論知識,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走出宿舍,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街道,走進基層,開展公益性活動、學雷鋒活動、進社區慰問活動、進小學幫扶活動、進基層三下鄉活動等。學校應重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打造社會課堂和第二課堂提供有利條件,積極培養時代新人。
教師通過課堂向大學生進行專業理論教學,鼓勵大學生開展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交流指導,幫助大學生從理論中學習專業知識,鍛煉綜合能力,得到思想啟迪和洗禮。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大學生從理論課堂走向實踐課堂,從實踐課堂走向流動課堂,從流動課堂走向社會課堂,幫助大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基礎,在學習、思考、實踐、感悟中不斷成長,強化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
大學生可以通過線上交流群獲取有效信息,參與校內外的文化活動,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可以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分享好的經驗和做法,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學生應在專業實踐中積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實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面對挑戰,勇于拼搏進取,勇于超越自我。大學生通過語音、視頻、圖片等方式展示所學所想所感,學習在專業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不斷感悟,以專業實踐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強化在專業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學校是文化教育的建設者、組織者、創造者,大學生是校園文化主要的參與者、踐行者、受益者。學校要大力強化融媒體基礎建設,配齊、配全、配強融媒體的基礎設施和技術人才,積極利用融媒體平臺,抓住新時代中大學生的聚焦問題,行之有效解決大學生所想所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風氣。針對學生參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及時接觸個體,采取措施,進行心理疏導、跟蹤反饋。在激發學生產生自我主導意識的同時,教師引導大學生共同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校園文化的綠色風氣、良好環境、美麗校園。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作用,關鍵在教師。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引領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利用一切融媒體平臺資源,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效結合,制定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手段。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的課程學習和校園文化活動的直接參與,及時準確地進行線上指導,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和整體能力,促進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習感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美育的“三效合一”。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大學生把專業學習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主業也是主責。學生要積極利用融媒體平臺和技術,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和教學實踐中,促進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強國、班級群、學校官網、學習平臺、校園網絡等資源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參與,在文化活動中結合所學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大學生是青年人的主力軍,是社會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校園文化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心靈結構、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氣”和“冒熱氣”,以融媒體為媒介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建立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實現德育育人的教學目標。高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形成以積極建設校園文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以落實好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育人新模式,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新特色、新方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