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西安 710021)
體育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體育人才的任務,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科類型相對簡潔。體育院校的學生有吃苦耐勞、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優點,但同時存在對政治關心不夠、組織自律性較差、文化學習興趣不高、思想覺悟不高、易受外界干擾的缺點。大學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列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自我價值定位,為現代化強國戰略作出貢獻。因此,體育院校要針對體育專業的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這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體育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高職體校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在理論知識、理想信念、道德水準、生活標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體校特長學生需要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比賽,使他們早早接觸社會,這可以產生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學生通過競賽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是初出茅廬,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體育系大學生為人坦率、直爽,善于社交,性格外向。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活動表現出明顯的熱情和興趣,在不同的運動比賽中經歷過勝利的喜悅,也經歷過失敗的痛苦。體育系的學生社交能力很強,只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會把彼此當成最好的朋友。在交際中,他們的語言往往不講究分寸,言行不拘禮節,顧及感情,會被兄弟們的義氣所“俘虜”。然而,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的反復性決定了其性格是可以重新塑造的。體校學生有很強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感,特別是在比賽時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以獲得集體的榮譽和成就[1]。
體育類學生有很強的競技意識,充滿好奇心,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個性獨立、誠實、直爽,對困難和挫折具有很強的承受力,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和憧憬。在人格品質、自覺性、興趣愛好、意志力等心理健康因素方面,他們優于其他大學生。然而,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較弱。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在不斷成長,但社會閱歷不足、資歷較淺、獨立生活能力較弱、對自身了解不夠全面,因此,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體校學生存在情緒容易激動、自我調控能力偏弱、心理問題較為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大學生的價值觀偏離,使思政教育難以開展。與其他普通高等學校一致,體育院校的思政教育也以國家建設為依托,核心目標是使學生自覺地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地結合,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然而,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這很容易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容易受到多種信息的影響,這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網絡論壇、網絡互動交流、微博熱搜、微信公眾號等都是大學生最喜歡的信息獲取方式。網絡上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導致受眾的思想觀念多種多樣且錯綜復雜。一方面,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不夠完善,容易受到各種非主流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教育和文獻閱讀的方式來開展,形式相對較為單一。相對于多元化的網絡環境,大學生更傾向于自由、隨意的網絡環境,使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逐漸減弱[2]。
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要想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在這種嚴峻的就業環境下,高校體育專業設置了大量的專業課,使思政課的占比有所下降。職業教師講授的主要內容是專業技術知識,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導向。同時,一些專業教師自身的素質還不夠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還不夠豐富,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項需要不斷拓展創新的工作,要不斷提高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和融入性,但現實中的思政教育缺乏創新。高校將重點放在了教學形式的改革上,沒有注重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生動性,使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的聯系不緊密,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生活。高校思政教育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沒有及時跟上時代步伐,不能及時地適應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其課程內容不夠新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僅僅是照搬照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創造性和個性等方面的培養。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大多采用“一對多”的教學模式,通過“背誦”“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參與程度低,師生互動程度低,容易引起學生的排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只進行思政原理的灌輸,忽視政治情感、意志力、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教育,很難有效地將思政教育、專業理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同時,由于高校體育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還不夠透徹,普遍存在上課時間不足的現象[3]。
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大多數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師缺少親和力,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一種疏離感。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專業聯系不大,不能很好地結合教育改革的實際和師生的情況而實施,這就會影響學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體性和實效性。高校輔導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特殊角色。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最為緊密,是最早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人,是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執行者。高校輔導員既是大學生的正能量宣傳者、知識傳授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又是大學生思想工作的主力軍。然而,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有些輔導員沒有時間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對一些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難以將其與實際結合,難以確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政工作要在新的形勢下進行,必須堅持以創新的工作觀念為基礎,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重視建立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互相尊重,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首先,高校思政主導者必須了解大學生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任務,掌握教育發展的程度和規律,通過樹立主體性理念更好地推動學生思想進步。其次,高校思政主導者要確立“隱性”教育觀念,即通過預先設定的教育素材為受教育者創造相應的環境,使受教育者的心靈得到升華,獲得智慧,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政教育。因此,高校應從學生的生活環境著手,樹立優秀的榜樣,在“潛意識”的指導下,讓大學生認識到塑造自身價值的意義,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4]。
在新的形勢下,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常常以切身利益為切入點,而非以抽象的政治作為衡量標準。在實踐中,高校需要根據新的發展形勢,不斷創新思政工作方法,以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要做到這一點,高校必須將思政工作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高校應根據學生的性格開展關懷式教育。特別是對部分心理或經濟狀況不佳的大學生,高校應采取關懷式教育,以達到思想上的感化。高校要以社會為基礎,將大環境和小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馬克思的理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高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接觸社會熱點的同時,加深對思想政治的理解,進而達到教育的效果,這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新。
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動學生的思政素養快速提升。高校應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價值導向和世界認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還應加強科學科研、心理素養、人際交往能力、就業方向、社會安定等方面的教育,使體育院校的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新時期,社會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校要想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強大的骨干隊伍。為此,高校要從思政教育的現有人才構成著手,按照“能崗匹配”的原則選拔素質過硬的人才。高校要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使廣大的思政工作者能夠看到自己的光明未來。只有這樣,高校才能有效地激發思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防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高質量人才流失。通過構建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對思政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和學習心得狀況,高校對教師工作效能進行科學的評價,改變體育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只重表面、不重實操的現象。高校打造體育院校思政工作隊伍,完善思政工作體系,將更多專業人才融入思政工作隊伍中,可以更好地加快體育院校思政工作的進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加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各種錯誤思想和不良文化的侵蝕,使一部分人放松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從而導致道德滑坡。大學生是一群見聞廣博的人,具有社會敏感度和迅速的反應能力。青年學生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導向是積極向上的,但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時,許多學生在選擇和判斷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總體而言,大多數學生向往集體主義,反對個人專制主義,強調社會責任感,把誠實看作人類最基本的素質。然而,在價值取向上,一些大學生更注重個人發展,重視實現個人價值,關注個人利益和物質追求。體育學院有不少家境優越的學生,他們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5]。
體育學校的學生通常都具備較強的運動能力,有些學生非常出色,甚至有望達到國際冠軍水平。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可以加強事例引導,借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和學生通過分析和探討后得出,這些成就的取得必須依賴國家的培養、教師和教練員的培訓以及個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體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真心實意地投入,他們不但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動人。在方式方法上,教育工作者應該建立平等對話,反對填鴨式的教學,更不能居高臨下。誠信是一種美德,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教育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實事求是。同時,他們應以自身的誠實品格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
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高校要充分發揮其綜合作用。作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體育院校在進行思政工作時,需要克服傳統教育的缺陷,要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應堅持“全員育人”,充分利用體育的優勢,建立適合高校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基地,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