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甚或在有限度地改造自然方面,我們必須不斷地去學習。有時為了這個學習,我們要交付的學費是巨大的。
發展與變化首先都是過程,呈現的是不同狀態之間的轉移、遞進、演化和躍遷。其結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總會引起人們或社會對之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發展本身當然也是變化,只不過發展的含義還比較多地附加了人的主觀及意志的因素。人對于客觀周遭環境變化的反應最為自然和直接,體現的往往是一種以變化應對變化的本能。沒有比較強的這種(及時)應對能力,人的生存和繁衍就成了問題。
必須承認,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極為渺小的。即便如此,人類為了生存和實現獲得美好生活的目的,在被動地應對環境變化的同時還要適當地主動出擊,要有發展意識和憂患意識。就是說,在主動地求變過程中,要有分析和認識、要有規劃和計劃、要有落實和推進的方案,也要有評估和提升及完善的考慮,根本的目的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實中,有的發展結果和效果都很好,符合預期。然而,有的發展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是事與愿違。后一種情形的出現,一定是發展的安排和實施上有不妥之處。原因很復雜,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
可以說,自然界的變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變化的內容也無所不包。比如,根據人類歷史以往的經歷,人們可以正確地說,當我們離開上一次大的地震的發生越來越遠,必然離下一次大的地震的出現就越來越近。但我們卻無法保證準確地說明它將在何時何地發生。在科技手段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未來的認識和感知也仍有著非常大的盲區。誠如十九世紀的大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所說:“我們知道的很少,我們不知道的很多。”他的這句著名遺言實質上是在告誡我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甚或在有限度地改造自然方面,我們必須不斷地去學習。有時為了這個學習,我們要交付的學費是巨大的。
就在不久前,臺風杜蘇芮形成的降雨量及造成的損失恐怕要再次被歷史記錄在案。比對歷史記載的已有記錄,它帶給北京及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已然超過了100多年時間內同期的最高值。這類異常氣候現象以及它所造成的損失真是防不勝防,很多時候人們對此類基本上是需要被動應對的變化真的很無奈,也只能抱著僥幸心理。試想,你要離開久居的地區嗎?移到哪里?其中有方方面面的約束條件。然而,當你是為了發展而制定并大力推進一個長期計劃和項目時,考慮就不能不周全,對歷史記載就不能不認真去了解和認真對待,甚至不能對概率極低的重大損失的發生持僥幸的心態。對推進長期發展項目和計劃持有科學發展觀念雖然無法保證實現萬無一失,但明顯的漏項和缺項是能夠避免的。事情不是憑急就能辦好,只有考慮的盡可能全才能穩,才能保證質量,而這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
當前,社會面臨著高質量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嚴峻挑戰,其中一個非常務實和有力的方式是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企業的基礎和關鍵作用。其中,創造出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綜合環境和氛圍極為重要。非常令人振奮的是,國家發改委最近設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這無疑對更有效地貫徹黨中央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貫方針,消除民營企業(家)對社會不時出現的一些搖擺議論而產生的擔憂情緒有著極大的幫助。
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都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各有優勢、各具特色,兩者缺一不可。它們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共同發展,才是中國經濟走得穩、走得好、走得遠、變得強的希望所在。這一點一直是社會的主流共識。
當然,社會輿論中存在和出現一些對企業發展的各種議論也屬正常現象。一方面,這對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更好發展體現了一種監督和鞭策,承載的是社會的希望。另一方面,有一些企業也的的確確存在著不少問題,這方面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空間。要營造公平的有利于企業舒心發展的條件,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和社會民眾、企業和管理機構要有正常的、健康的溝通和交往渠道。民營經濟發展局一定程度上是過去在環境營造方面某種缺失的補課。
經濟發展的根本環境是法治建設,規章和政策乃至輿論是必要的添加劑。這一切,都是構成經濟健康發展這項復雜系統工程的重要內容,發揮好合力就能促進積極的變化和健康地發展。期待著中國民營經濟出現新的活力,中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