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祁建(北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戲,70后的孩子童年都喜歡愛打仗的游戲,那時在大院里、胡同里總能看到一幫男孩子拿根棍子、棒子、竹竿……沖沖殺殺,跑跑鬧鬧。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游戲……孩子就是在室外跑來跑去,瘋瘋癲癲地玩的時候還意外地鍛煉了身體,那一代孩子很少生病倒是真的。
我記得我們家屬院有一個大煤堆,男孩子都喜歡站到煤堆最上邊,那喜悅之情就像占領了敵人山頭。一般分成兩撥孩子,拿著撿的木棍,瞎比畫著,玩得大汗淋漓,玩得是不到天黑不回家。回家一般都是被爸媽訓斥,一個個小臉都是大花臉,汗水泥水煤渣土沾滿衣服,脫了鞋里邊全是煤渣,腳指頭都是黑色的……
“人世幾回傷往事”,我們生活在物質那么匱乏的社會,其實童年的游戲卻是豐富多彩的。
男孩子與女孩子的游戲是不同的,與女孩子愛玩的跳格子、猴皮筋、丟手絹、跳繩、砍包、踢毽子、耍拐……不同,男孩子的是拿大頂、翻跟頭、摔跤、彈球、攻堡壘……
時光如梭,人老了愛懷舊。有人說倒立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心癢癢,但不敢輕易試了。其實每個男孩子,小時候能沒“倒立”過嗎?童心油然,年少十年。
男孩子淘氣,總愛玩一些冒險的事兒。人都是頭朝上,腳朝下地站著,我們那個年代的男孩子都是調皮搗蛋的主兒,偏要頭朝下,臉沖地。屁股朝天站一站,都叫“拿大頂”,當然也有學名,叫“倒立”。
這是一個需要有體力、毅力的活動,當然也有怎么使力氣的技巧,一般的孩子弄不了一會兒就要摔倒了。
玩的時候,要先離開墻一點距離,然后慢跑幾步,在距離墻根兒一尺距離的時候,雙手向下撐地,雙腳沖天貼在墻上。動作不雅,但一般人倒立不了多長時間。
一般是有人一“叫板”,就先后在墻根下齊刷刷地“比賽”了,一個個小肚皮都露出來,屁股撅著,小臉憋得紅彤彤的,誰也不說不行,沒把哈喇子流眼睛里就算不錯了。
比賽一較勁,最后看誰能堅持到最后,前院的老劉家大偉得了第一名,胡同東邊的孫家的愛國得了第二名,東門的張家的擁軍得了第三名……
男孩子湊一起,其實就愛做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來顯示自己多么勇敢。
翻跟頭就是一種常見的男孩子游戲,當然翻跟頭也有學名,叫“翻筋頭”或者“折跟頭”,這個詞容易讓人想到孫悟空的本事,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但小孩子的翻跟頭,也就是頭朝下,屁股朝上的折個跟頭而已,沒什么大鬧天宮,也見不到如來佛。
最常見的是正翻,雙手撐地,雙腳飛起,身子向前滾……有人說這種翻跟頭叫“砌埋頭”,這種翻跟頭愛傷到頭和脖子。
還有就是側翻,側著身子,手劃到地,腳飛起轉向前方,手起腳落,連續翻騰,比正翻安全一些。
有一次在北戴河,看到一對年長的夫婦,玩得高興,夕陽下,海灘上,兩人敞開了翻跟頭,那忘我的架勢,真把大家感染了。
那年代的男孩子還愛玩摔跤,一拉開架勢就像打架,無論是輸是贏,孩子之間都容易撕破臉,雖說是玩兒,但輸得一方臉兒難放下,難免拳打腳踢想找回面子,最后鬧得不歡而散。當年這樣的小“恩仇”,等年老之后,都是回憶的小段子。
摔跤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抱摔、撐摔、抱后腰摔。
抱摔,就是兩個孩子抱在一起,運用腰、腿發力,將對方摔倒為目的,用腳絆倒對方,讓對方四腳朝天,就是傳說之中的“下絆子”。
撐摔是兩個孩子兩臂相互撐著,雙手緊緊地抓著對方的肩膀,兩腿向后蹬,用臂膀的力氣拽住,然后晃、推、閃、拉、轉等手段摔倒對方。也可以用“掃堂腿”等猛地一招制敵,但這時腿的距離較遠,需要眼明手快。
抱后腰摔,一般是弱勢的一方的孩子從后邊抱住對方的腰,用死纏爛打的方式摔倒對方……
今天的孩子除了正經場所的比賽,在胡同里很難有這么激烈的摔跤了,孩子也嬌氣了很多,不能這樣摔來摔去了。
我們那群孩子還有個游戲叫彈球,玩得很上癮的,比現在孩子玩手機游戲一點不差。彈球就是大拇指彈玻璃球或者鋼珠,玻璃球那年代是農用噴霧器的一個零件,商店里有賣的,但孩子是買不起的,爸媽也不會給他們錢去買的。鋼珠是機械上的軸承轉珠,但一般的孩子家里如果沒有人在工廠,也很難有鋼珠的。家里如果有人在工廠,叔叔大爺接觸廢棄的軸承,還是能給孩子們留幾個鋼珠的。
當然也有自己用泥做泥球的,但遇到玻璃球和鋼珠是很羞澀的,玩的時候自己就覺得矮了一頭。
彈球的玩法也是很多的,比如“鍋”,劃3個圈,或者挖三個小坑,看誰能彈進去。還有“撞球”“打井”等玩法。
彈球在手中彈來彈去,碰撞、滾動,啪啪的響聲……把別人的彈球打得七零八落,帶來勝利的喜悅和笑聲。有點像打臺球,但臺球是要借助球桿,而彈球依靠的是自己的大拇指。
彈球是孩子們玩的極簡單的游戲,但有時為了輸贏幾個玻璃球和鋼珠而面紅耳赤,或者拳打腳踢。那時還真有為了輸贏而苦練本領,就是為了彈球時候顯示自己的技術高超的孩子,幾十年后,孩子們都長大了,才想明白,那贏的不是玻璃球和鋼珠,就是為了一種能贏的“榮耀”。
不少男孩子小時候玩過“剁刀”,今天看起來有點危險的游戲。用鉛筆刀或者圓規之類的,一個人先在松軟的地上剁一刀,然后沿著刀的起點劃一個圈,每人一刀,看誰沒有地方剁了,誰就認輸。現在城市里,也很少有玩“剁刀”游戲的地面了,都是地磚和水泥地,再說飛刀,也容易讓家長擔驚受怕。
哪個孩子沒玩過“攻堡壘”游戲呢?有點類似打仗的游戲,由七八個孩子站成人墻,沖城的孩子要由兩個孩子搭成“馬”,一個孩子騎在他們“馬”上,三人組成疊羅漢的造型沖向人墻,雙方“激戰”,往往打得人仰馬翻,十幾個孩子倒地,灰頭土臉,大笑不止,爬起來再開始,那時都玩瘋了。現在樓與樓的距離很近,很難找到讓男孩子如此盡情奔跑的地方了。
玩打仗,玩騎馬打仗,玩抓特務……玩這些游戲的時候,都有一個“孩子王”,一般都是看電影看的,都愛自稱“司令”,站在打打鬧鬧的孩子中間喊“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架屁崩”,當然有些孩子就起哄簇擁著他,喊他“司令”。
有一天孩子們剛聚集大煤堆前,“孩子王”胡三就用草繩子扎成游擊隊員的模樣,腦袋頂一個柳條編的草帽子,站在一個垃圾桶上給大家訓話:“今天我是司令,你們要聽我的,這邊的去守山頭,我帶著那邊的攻打主峰。你們拿好槍(木棍子)。”
這時胡三的爸爸正好尋聲而來,問他看到弟弟沒有?胡三敷衍說沒看到。爸爸急了,一把把他從垃圾桶上提溜下來, 然后撤下他的草帽子,拽掉身上的草繩子……呵斥他趕緊去找回來弟弟。胡三被爸爸的“野蠻”嚇得哇哇大哭,爸爸說“讓你哭,讓你看一會兒孩子,你瘋跑到這里。”那個年代家里一般都有幾個孩子,都是大孩子看小孩子,哥哥姐姐看著弟弟妹妹,胡三和我玩的時候,忘記了弟弟,不知道弟弟溜達到哪里了。
幾十個孩子被突變的“風云”,有些震驚。剛才威風凜凜的“司令”,轉眼就成了“哇哇”哭的受氣包。這幫孩子以后再遇到胡三牛哄哄的時候,就學他爸爸的樣子說“讓你哭,讓你看一會兒孩子,你瘋跑到這里。”
這突然的變化,成了孩子們的一個段子,多年以后,再說這個段子,都笑得前仰后合。這些男孩子的游戲,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都漸漸有些模糊了,他們在歲月的沉淀之后,有時像歷史的寶石一樣,隱藏在我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