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華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僅可以推動大學生更好的發展,還能夠提升國家軟實力。因此,研究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因素及培育路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進一步發展,促使距離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進一步,而新時代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中的中堅力量,在高校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使學生能夠從意識形態上表現出民族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數輩的先人文明結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各種優秀思想,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文化的滋養下去創造、創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學習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揮出應有的育人作用。并且,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文化強國強化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培育良好的文化素養,養成良好的文化態度,促使學生能夠從心理層面和行動層面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學習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品德,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
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全面發展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新時代大學生對我國的文化有堅定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高校在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時從學生的思想入手,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資源,使學生能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促進學生能夠在接受知識與技能教學時全方位的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且在國際化形勢下,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國際交流活動,樹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心,是學生在國際交流活動中的底氣。同時,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是學生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隨著國際化形勢的深入作為時代未來的棟梁國際交流會越來越多,在國際交流活動中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進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高校承擔著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重要陣地,各高校都在思考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使其能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在于中華文化自信,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升華,以優秀傳統文化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同時,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階段會通過各種渠道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會全方位的接受到相關文化的影響,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觀念。
在新時代背景下,一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夠全面,綜合分析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的原因有社會環境的影響,由于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追求物質利益,導致不良風氣傳入到大學校園中,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影響。另外,我國在針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相應的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導致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并且,優秀傳統文化帶給國家發展精神養分,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內核,這些問題存在不僅會影響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會給高校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帶來困難和挑戰[2]。
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便利學習平臺、交流渠道,是學生交往交流、學習的工具。也是因為如此學生有了更多表達自身觀點的渠道,而各種思想觀念的沖擊會導致學生在形成良好價值觀受到影響。同時,各項技術也推動了網絡信息虛擬化的發展,社會上有很多不良商家在網絡平臺上傳播著不利于學生思想發展的信息,利益至上,想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大學生來賺取利益,散播不良言論。并且,網絡信息渠道使學生能夠接觸到社會上的主流文化,快節奏、高頻率、海量信息使學生在接受各種文化時缺少對文化底蘊的深入理解,導致學生在對國家民族文化理解時僅停留于表面,這些問題存在會影響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不利于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3]。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史應充分的發揮出社會教育的作用。而每個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每個學生都是社會中的一部分,進而應該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大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各高校在落實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在社會上有很多公益性活動的開展,在校內宣傳各類公益活動,引導學生去參與、并滲透各項公益活動的意義,使學生能夠受到公益活動的影響,促進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形態。如引導學生到貧困山區關注貧困兒童,為貧困兒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高校聯合校外平臺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在校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很多學生都已掌握并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去踐行所學的各項理論知識,從思想和行為上雙管齊下的落實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如,引導學生去紅色文化博覽館做志愿者、到貧困山區支教、為社會做一些勞動服務等,使學生能夠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影響,促進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傳統美德。
最后,從各地區出發,應全方位的重視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強化社會上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開展,如在地區組織開展高校大學生傳統書法、國畫比賽,主題辯論賽和演講比賽等。發揮出社會教育的作用,使學生在跨出校園時,也能夠接收到全方位的文化自信培育。打造文化產業給高校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文化創意園區、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如此,各地方也應重視民族文化宣傳,使居民能夠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促進學生能夠從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渠道接收民族文化自信培育。進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
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各高校不僅要重視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應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書育人,各高校要全方位的發力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4]。首先,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各高校應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線下渠道橫幅、展板、校園廣播等各種宣傳方式,打造文化校園,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且,利用線上渠道,新時代下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各高校為了對內對外宣傳也打造了很多線上平臺,那么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時,應充分利用線上渠道,積極創新宣傳內容和宣傳方式,利用公眾號、官網、短視頻平臺等其他宣傳平臺以圖文、視頻等方式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在相關的網絡渠道中打造主題專欄,有計劃性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歷史、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充分發揮出線上渠道的優勢,使學生能夠時時刻刻的接收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培育學生文化自信,高校的思政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社會性,在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時思政課程應發揮出主陣地作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品德,引導學生去正視各種文化,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辨別外來文化,促進學生能夠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理解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最后,各高校應拓展文化課程內容,除了在公共課程、歷史課程、語文課程、思想政治課程內發揮出人文素養培育作用以外,各高校還應借助選修課程拓展更多的課程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革命文化、現代化社會主義文化等內容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如傳統書法國畫鑒賞課程等。進而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地位,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除此以外,高校還應該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培育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能夠喜愛優秀傳統文化,愿意發揮主觀能動力去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前面提到利用網絡渠道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園氛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整個社會責任。隨著現代化網絡信息的發展,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利用移動手機、電腦端就能夠接收到社會各界的多樣信息,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可以使學生在網絡中學習到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那么在加強社會文化現代化建設時強化網絡信息的管理。首先,是國家應發揮管理作用,對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監管,了解網絡渠道的發展規律,有針對性的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并且,強化不良思想傳播的管理,通過各種方式引導網民在網絡渠道上發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利益至上的不良商家強化管理,為新時代大學生營造干凈的、良好的網絡環境。
其次,是高校應該遏制不良思想在高校內傳播。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開展時,應該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行舉止,打造網絡渠道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學生在網絡渠道上的行為管理,使學生能夠在網絡渠道上發表正向的觀念,正確使用網絡,合理科學的利用網絡渠道去學習更多的有利知識,而不是散播一些不良言論,使學生認識到網絡并非法律之外,進而促進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使用網絡觀念。同時,高校應該打造學生互動平臺,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緊扣社會熱點有針對性的進行風向引導,使學生能夠受到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引領,對社會熱點有客觀公正的認識。并且,廣大教師應參與其中,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堅定的信念去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給學生滲透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使學生能夠在網絡渠道上也能夠受到影響,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有效的發揮網絡信息的優勢作用,進一步推動高校培育學生文化自信。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樹立文化自信心對未來社會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應該分析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響因素,研究合理科學的培育路徑,使大學生能夠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吸收到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促進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進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貢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