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進玲
音樂教育是音樂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與人類學、 社會學、 心理學等學科密切相關, 音樂教育學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值得深入探究。 從已有文獻清晰可知, 如2018—2021 年國內核心期刊, 從中國知網通過高級檢索輸入主題 “音樂教育”, 共檢索到704 篇文獻, 其中質性研究僅54 篇[1], 占比較小, 質性研究仍需被廣大研究者所熟知。 針對研究問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是獲得研究結果的關鍵, 本文對音樂教育學領域的研究方法之一——質性研究方法做概要介紹, 并介紹質性研究的操作步驟和音樂教育如何運用該研究方法, 以期拓寬音樂教育領域研究方法的選擇, 提升音樂教育研究質量。
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①資料來源: Dr.Jeffrey Martin 的關于質性研究的課程PPT。傳統期 (1900—1950): 以實證主義為指導思想, 開始進行實地考察, 尋找陌生地方的 “土著” 作為研究對象, 相信自己的作品具有永恒性, 并且以一種從上往下的眼光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現代主義期 (1950—1970): 也被稱為 “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 研究者們希望將質性研究的方法嚴謹化、 客觀化, 因此提出扎根理論的方法。 領域模糊期 (1970—1986): 人類學家格爾茨認為寫作是對當地人的解釋的再解釋, 認為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并不存在一個明顯的界限, 這是一個含混的、解釋的、 多元的新時代。 表述危機期 (1986—1990):解釋性研究變得更加普遍, 研究者們感受到語言表述的危機, 他們越來越意識到研究和寫作本身就是權力、 階層、 種族和性別的反映, 后現代主義期 (1990— ): 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不確定性、 不穩定性、 多元的觀念出現, 人們不再追求事物唯一的 “本質”, 而是更加重視對區域型小型理論的建構。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 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 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 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2]。
質性研究的定義要求做質性研究時必須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 和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往, 進行長期的觀察, 了解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 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社會環境對其思想和行為的影響。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不同, 量化研究的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 將社會現象數量化, 重在數據的整理與分析, 通過分析數據獲得對整體的情況認知與建議, 由此得出 “科學的” “客觀的” 研究結果; 而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則是后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 強調研究者通過觀察、 訪談了解研究對象的具體思維方式, 收集原始資料并對原始資料進行逐級編碼, 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論, 是一種 “主體間性” 的意義解釋。 下表是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范式比較。[3]

表1 范式比較②資料來源: 風笑天, 2018。
接下來, 對質性研究的操作方式作具體介紹。
無論從事什么研究, 在研究開始之前都需要事先對研究進行設計。 那么如何設計質性研究呢? 首先, 需界定研究的現象和問題。 研究問題來自一定的研究現象,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涉及的領域。 在界定研究現象之后, 需要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 質性研究的研究問題可能會隨著研究進程的變化而變化, 范圍逐步縮小, 最后集中于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上。 一般來說, 質性研究通常解決的問題是對現象的本質和意義進行解釋的探究, 因此也要考慮這一問題或數個研究問題是否適合使用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收集資料的方式有很多種, 最主要的方式有三種: 訪談、 觀察、 實物分析,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訪談。
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 是研究者通過交談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收集到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在訪談前需事先設計好訪談提綱, 列出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主要問題和應該覆蓋的范圍。 在訪談中, 一定要保持開放、 靈活的態度, 不必拘泥于某一種形式。 訪談提綱的問題應盡量開放, 讓受訪者有足夠的余地選擇談話的方向和內容。 在設計訪談提綱時, 應盡量避免前設, 朝著受訪者的思維進行訪談。 在訪談中, 訪談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提問, 訪談者在提問時需考慮到受訪者的個人特點, 盡量使用開放型的問題, 比如: 您在空閑時喜歡使用什么方式來放松? 是如何做的? 為什么喜歡該種方式? 開放型問題是允許受訪者做出多種回答的問題, 而受訪者只能回答 “是” 或 “不是” 這類問題的是封閉型問題。 因此, 在訪談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封閉型問題, 多引導受訪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釋。
觀察是研究者有目的、 有計劃的一種活動。 觀察可以分為參與型觀察和非參與型觀察兩種形式。 在參與型觀察中,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一起生活、 工作, 進行密切的接觸, 融入被觀察者的生活中; 非參與型觀察是指研究者不進入觀察現場, 通過一定的手段 (如攝像機) 對研究現場進行觀察。
實物分析是質性研究中另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實物” 包括所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 圖片、 影音、物品等。 實物所具有的背景信息通常比訪談和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更加真實可信、 更具有說服力。
以上是質性研究中收集資料主要的三種方式。 在使用任何一種方式之前都應告訴對方自己的研究內容和目的, 并且承諾使用自愿原則、 保密原則等, 尊重被研究者的意愿。
質性研究強調從資料本身出發, 讓資料自己說話,因此整理和分析資料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資料的第一步是閱讀原始資料, 在閱讀資料時切忌先入為主, 專注文本本身的意義。 編碼是一個將資料打散、 重新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在編碼的過程中設立碼號的標準是有關詞語或內容出現的頻率, 研究者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所有的資料進行歸類和進一步分析, 如果某一個碼號重復出現多次那么應該重點對其進行登錄。
在質性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扎根理論是一種自下而上建立理論的方法, 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 從現象中進行理論分析后產生意義。 扎根理論的基本操作步驟是: 一級 (開放式) 編碼, 二級 (軸心式) 編碼, 三級 (核心式) 編碼。 一級編碼是基礎編碼, 在這一階段應該將所有的資料按其本身的含義進行登錄, 尋找類屬。 開放式編碼的過程類似一個漏斗, 開始時登錄的范圍比較寬, 對資料進行逐字逐句的登錄, 不斷地縮小范圍。 二級編碼又稱軸心式編碼, 主要是發現和建立各編碼和類屬之間的關系, 將各類屬的關系越來越具體和明晰。 三級編碼又稱核心編碼, 指的是在所有編碼中經過系統的分析后選擇一個 “核心類屬”。 核心類屬與其他的編碼都能夠產生聯系, 具有統領性, 可以把所有的編碼串聯起來。 定義完核心類屬后, 理論也就自然而然的往前發展了。
教育針對的是每一個個體, 每個個體都有著自己的個性, 因此教育不能是一成不變的, 在考慮到共性的同時也要照顧到個性的需要, 倘若教育是一成不變的, 那么學生就只是一味接受的機器。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聽覺藝術, 當人們接觸到音樂時, 內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甚至可能是無法言說的。 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 有種種不同的情緒存在于施教和受教的兩方, 通過質性研究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深入研究對象內部, 與研究對象深入細致地交談, 通過交談的方式逐漸深入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 包括價值觀、 情感感受和行為方式。那么音樂教育運用質性研究到底有何意義呢?
在音樂教育領域使用質性研究較多的便是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指對某一特定的個體、 團體、 現象進行的研究, 研究對象一般是目的性抽樣。 個案研究在這種長期且持續的進程中能夠很好地做到深入、 詳細、 全面地分析。[4]社團活動在音樂教育中較為廣泛, 中國音樂學院陳妍對北京大學京昆社進行個案研究, 運用Creswell五種質性研究方法③Creswell 五種質性研究方法為: 敘事研究 (Narrative research)、現 象 學 研 究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扎 根 理 論 研 究(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人 群 志 研 究 (Ethnographic research)、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research)。中的一種: 案例研究——從研究對象的本體視角出發, 力求挖掘最貼近研究對象本質的“真相”。 例如陳妍的碩士論文便是個案研究, 其研究問題為京昆社員在京昆社里究竟獲得了什么? 京昆藝術幫助大學生獲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長?[5]基于研究問題采用目的性抽樣, 抽取8 位北大京昆社社員和2 位教師進行結構化訪談、 半結構化訪談和開放式訪談等, 通過扎根理論的方式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編碼, 最終獲得京昆社 “以樂成人” 的路徑這一核心范疇。 音樂教育中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所做的個案研究通過深描、 又敘又議的寫作方式對研究現象進行整體性的、 情境化的解釋與交代, 把研究現場描述詳盡, 以此作為結論的支撐材料。
質性研究方法的一大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者認為事實是在發展過程中建構的, 它因情境、 個人經驗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不存在一個唯一的、 固定不變的現實。 研究是主體雙方共同建構的過程, 通過雙方互為主體之間的理解與解釋建構研究結果。 音樂教育中隨著學生、 教師以及教學內容、 教學環境的不同而易受影響, 在音樂教育中關注具體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張嘉琦的碩士論文對中關村中學管樂團進行研究, 在學校的音樂社團中, 社團的帶隊老師、 社團成員中的核心人物、 社團整體關系與氛圍都影響著研究結果的不同。在她的研究中, 她發現中關村中學管樂團是一個充滿愛與擔當的團隊, 管樂團核心人物指揮老師對社團成員的關愛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影響著整個管樂團, 點燃了社員們心中的火焰。[6]此外,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也在影響著研究結果, 當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系不融洽時, 被研究者的態度很可能受到關系的影響而不配合研究, 這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的效度與信度問題。
音樂是由一連串的音符串聯而成的旋律, 給人以情感上的支持或慰藉或喜悅, 給予人們想象力與創造力,它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音樂不僅可以運用音樂的理論對音樂進行解剖與分析, 例如分析音樂的和聲、 曲式、 配器等, 還可以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音樂附帶產生的現象進行分析, 挖掘事象④事象引自李潤洲 《教師論文寫作的問題與辯證》, 事象是指事實與現象的簡稱。的本質內涵。 通過音樂與人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雙方互為主體的主體間性, 力圖超越表層的、 對事物進行簡單描述的層面, 對事情進行 “實質性” 的分析。 筆者發現隨著科技和網絡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手機, 花費較多的時間在網絡視頻上。 據統計2020 年全國網絡視頻用戶數達到8.88億, 其中抖音以45.1%的占比排名短視頻軟件中的第一。抖音上的音樂多為短小的音樂片段, 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不自知, 抖音音樂改變了人們獲取音樂的來源⑤付曉東在2022 美育與音樂教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 且人們常常哼唱出抖音平臺上爆火的音樂, 基于這一現象產生了研究問題: 抖音上的音樂是否會影響人的音樂審美趣味? 又是如何產生這一影響的? 研究前進行隨機抽樣, 抽取使用抖音短視頻頻率較高的一位青年朋友對其進行訪談并根據訪談資料提取編碼, 得出: 抖音音樂的旋律組成有較為簡單和中等的程度且重復性較高, 由于以上兩個因素使其具有洗腦性的特點, 但由于重復率較高而爆火的音樂也常常沉沒; 抖音音樂對人的審美趣味影響較小。⑥由于該研究只進行了初步的前研究, 因此存在不足, 理論尚不完全成熟。
質性研究不是試圖尋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規律”,對于音樂教育領域來說, 音樂教育極大地促進著人格的全方面發展。 音樂是屬于每一個人的, 她帶給每個人的心靈感受是不同的, 通過音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 進行音樂教學過程的資料收集、 分析歸納、 扎根理論、 提出對策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研究行動, 以促進音樂教育學科的專業化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