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山西省是一個文化大省, 具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民俗文化、 民間藝術資源極其豐富, 尤其是民間歌舞,可以成為文化旅游業開發的得天獨厚的資源。 由于這些民間歌舞是山西不同文化區域民眾歷史生活狀態的寫照, 更多地反映出山西省獨特的文化審美情趣和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 在當今時代, 受市場經濟影響較大以及對文化產業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 導致許多地方的文化旅游項目都面臨著困境。 所以, 充分發揮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優勢,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事業, 將會成為山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的重要途徑。
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既繼承了山西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 同時也反映了山西特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基調, 通過對民間歌舞進行挖掘、 整理和創新, 使其更加貼近大眾日常生活。 這一民俗文化能極大地提升游客文化體驗感和審美獵奇心理, 又因山西民間歌舞與生活的貼近,因而有著強烈的文化互動性。 另外, 通過民間藝人的表演, 將其展現于游客面前, 使他們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文化旅游與山西民間歌舞藝術相結合,發掘并創造出具有獨特山西民間風格與文化的旅游資源, 既能增強山西文化旅游競爭力, 加大山西文化旅游推廣力度, 并對于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民間歌舞是一種文化表達, 演繹民間歌舞同樣是一種文化表達。[1]文化旅游讓民間歌舞藝術在平凡生活狀態下凸顯出來, 經過有針對性的處理, 變成 “旅游產品”, 融入文化旅游之中。 這種將民間歌舞藝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 既能滿足旅游者對文化的追求, 又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發展, 另外, 民間歌舞藝術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藝術性, 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 包括歷史故事、 神話傳說以及民間傳說等。 所以山西民間歌舞藝術既能促進山西文化旅游業發展, 更能反映并充實山西文化內涵。
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消費需求形態, 其主要目的就是滿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質層面的雙重需要。 而民間歌舞正好符合了這種發展邏輯, 借助當地民間歌舞進行文化旅游, 娛樂性會得到極大增強。 突出地域特色對推進民間舞蹈文化產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2]同時, 民間歌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其本身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 這種現象證明了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結合方面, 民間歌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時, 還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比如 《又見平遙》 《又見五臺山》兩個旅游體驗項目。 《又見平遙》 作為山西省 “十二五” 時期從能源大省到文化大省過渡和跨越的一項重要旅游開發項目, 更是國內首部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2013 年, 此劇在平遙上映, 該劇融入了十分濃郁的山西音樂、 山西民間舞蹈、 話劇和影像, 在觀眾之中, 既有觀眾, 又有演員, 全劇以高度精煉為基礎, 表現出平遙人民的道德傳統與悲愴情懷, 具有可視性和獨具匠心的構思, 受到普遍贊譽。 同時, 也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專家學者以及媒體的高度評價, 被授予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 《又見平遙》 從公演開始到現在, 演出共計5000 余場, 財政收入近5 億元, 成為拉動平遙旅游經濟的新增長點。 作為一部成功之作, 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 就是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 2014 年, 另一部大型情景劇 《又見五臺山》 正式開播。 90 分鐘的表演元素非常豐富, 演員在一直轉來轉去的臺上, 演繹出平凡人的人生百態, 觀眾和劇中人共同體驗著歲月的滄桑,一起感受人生禪思, 一起領略五臺山蘊藏的深邃的智慧。 該劇通過 “我” 與 “他” 之間的交流互動, 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佛教的洗禮和啟迪。 《又見五臺山》則別出心裁地把情境表演出來、 視覺體驗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 讓受眾產生強烈的切身體驗感受。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藝術團體在不斷發展中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的決心。
山西民間歌舞藝術對山西文化旅游有較高的推動價值, 筆者根據旅游產業發展提出符合山西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并且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幾種路徑。
一是政府要大力支持。 旅游演藝作為一種新興業態, 其運營模式與一般文化產業有著較大區別, 需要政府在產業規劃中加以重視。 一方面離不開政策引導與體制建設。 同時, 旅游演藝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為旅游演藝產品開發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保證其健康持續的發展。 另一方面是從規劃、 選址上直至招商、 推廣, 在整個過程中還應該有政府的介入, 搞好頂層設計, 保證旅游演藝產品的統一規劃和有序開發。 再次, 旅游演藝項目必須要有專業的管理團隊, 并建立科學有效的運作機制才能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二是將民間資金引進來是旅游演藝產品能夠迅速運行的重要保證。 最后, 旅游演藝和其他上市產品是相同的, 都要按市場規律辦事, 從游客需求出發,對今后發展方向進行定位, 持續提高旅游演藝產品內涵和品質。
1.山西壁畫、 文化、 舞蹈等藝術作品
山西壁畫與當時人們所創造的音樂和舞蹈有著緊密的聯系, 可以說, 壁畫就是對古代舞蹈史的一個真實記錄。 壁畫所展現的內容有歷史的傳說、 人物的傳說、 神話傳說和與世俗生活的關系等。 近年來, 云岡石窟的云岡樂舞逐步成為山西晉北地區特有的舞蹈文化重要組成部分[3], 我們要利用壁畫中特有的舞蹈元素, 讓舞蹈從壁畫中走出來, 形成富有山西特色的舞蹈。 舞蹈作品創作分兩幕。
第一幕: 展現佛教傳入中原的故事
伴隨著古代樂器, 加之帶有印度舞蹈元素的舞蹈場景, 來展現壁畫中所傳達的佛教故事, 將壁畫文化滲透于舞蹈作品中。
第二幕: 展現各民族融合的景象
這一幕的整體舞蹈風格具有北魏的時代特征, 展現北方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以及西域文化, 絲路文化,胡漢文化等、 農耕與游牧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這些不同文化藝術元素下形成的北魏音樂、 舞劇以及繪畫等藝術作品都呈現出了鮮明的特征和獨特的魅力。在這一幕設定舞蹈當中, 不只出現了動感飛天, 也有靜態飛天, 高雅的樂伎, 演繹了這場北魏佛教歌舞——宮廷燕樂, 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北魏朝廷歌舞升平的場景, 以及民族大融合。 同時, 這些舞蹈還通過不同形式展現著北魏時期人們對于佛教信仰、 宗教祭祀的追求與向往以及他們內心所渴望達到的精神世界。 這不只是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歌舞, 使云岡石窟樂舞得到升華, 更讓外來游客深刻感受到山西云岡石窟為主題的壁畫、 文化、 音樂、 舞蹈等作品濃烈的表演藝術風格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
該舞蹈將采用我國古代古典舞造型, 把各種文化元素與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 借鑒這壁畫中精美的服飾,以及造型多樣的舞蹈形象, 伴隨中國古典音樂和佛音相結合的美妙樂曲, 展現出北魏文化特有的藝術魅力, 傳承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
2.以山西紅色文化為題材的歌舞藝術作品
對于紅色文化舞蹈作品抓住了山西革命老區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而前仆后繼的精神、 百折不撓, 以可歌可泣為創作題材。 創作上的主體部分分為 “支援前線”“與敵人斗爭” “英雄人物再現” “恢宏的戰爭場面”。其中以 “戰斗場景” 最為突出, 將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戰役、 重要事件以及重大事件的發展進程展現出來。 使用山西民歌、 山西民間舞蹈與當代舞蹈表演形式等, 整件藝術作品采用了山西濃厚的地方特色, 音樂與服裝貫穿其中, 創作紅色歌舞精品。 該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著廣大游客的眼球, 并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演繹紅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歌舞作品, 使旅游者有一種身處當時艱苦環境中的感覺, 感受革命前輩們怎樣拋頭顱, 灑熱血, 為創建新中國英勇善戰, 而透過作品, 教育在和平時代年輕一輩的人, 珍惜當下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
3.山西長城文化特色歌舞藝術作品
為了凸顯長城的雄偉壯觀, 分為 “孟姜女哭長城”“長城長” “沁園春, 雪” 等幾個主題。 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創作構思及設計研究, 包括整體造型的把握、 視覺傳達元素的應用以及音樂旋律的表達等方面。該作品運用了山西境內黃河流域的民歌和民間舞晉北踢鼓子秧歌等, 通過采用 “聲景” 以及投影科技手法相結合, 展現長城內外 “共抵外敵”、 宏偉壯麗的景象。
4.山西黃河文化特色歌舞藝術作品
這類作品凸顯了黃河作為中華母親河, 它哺育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塊大地上繁衍生息, 圍繞黃河之水洶涌澎湃、 奔涌向前, 永不停歇的主旨, 借助 《黃河大合唱》 這部聲樂作品, 對 “黃水謠” “黃河怨” “河口對唱” “保衛黃河” 等幾個內容進行二次創造, 并融合黃河流域民歌及山西民間舞蹈秧歌、 花鼓等形式展現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磅礴氣勢及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同時也展現山西百姓與黃河這條 “母親河” 相依相偎的精神。
5.山西民間歌舞藝術作品中的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 “無形文化” 特征, 對其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種和文化類型, 應該進行特殊重點保護和再創造性發揚光大。[4]2006 年, 山西省民間音樂類包括左權開花調, 河曲民歌、 晉南威風鑼鼓, 絳州鼓樂之一、 上黨八音會、 文水觚子以及五臺山佛樂等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舞蹈類包括舞獅、 高蹺、 翼城花鼓等, 在旅游景區展示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采用戲曲類主題公園模式, 創建傳統文化之鄉的格局, 模擬民俗的社火模式等等為支撐, 給游客以地方傳統文化深度沉浸體驗。
推動民間歌舞演藝持續發展, 在創作精品藝術作品之余, 還要有一支穩定而又出色的表演人才隊伍。 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 可以提出加強演藝人才培養與市場對接的相應的對策建議。 其方式一是依靠高校資源, 形成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增強對演藝行業從業者包括演員、 舞臺工作人員等進行專業培訓, 提高專業能力。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建立演藝人才培育機構, 與此同時, 普通高校、 職業技術學院及其他職業院校也開設了相應的課程, 訓練學生具備演藝項目導演, 編劇, 舞臺美術, 燈光, 音樂方面的能力。 此外, 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養, 如創辦藝術教育專業, 開設演藝綜合實踐課程等, 并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 此外演藝企業還可以主動和院校取得聯系, 共同創辦演藝綜合性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工作, 對演藝人才隊伍的培養給予了扶持。此外是派遣人員外出甚至出國學習, 到在有關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區域去, 研究演藝產業有關的管理經驗, 采用先進發展理念, 也為本土演藝企業與國外優秀演藝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推動山西省演藝產業走出國門, 提高它的國際知名度。
創新宣傳和品牌培育。 通過舉辦大型主題文藝晚會或節慶活動, 打造一批主題鮮明、 內涵豐富的演出精品, 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把旅游歌舞演藝系列作為宣傳推介城市的新名片, 充分利用VR 模擬這種新型的多媒體手段, 針對目標人群的體驗活動等, 持續增強推介成效, 進一步提升知名度與影響力; 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 提高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和水平,促進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實現旅游業跨越式發展。 以歌舞演藝為抓手, 大力弘揚推介山西文化旅游, 與各種展會相結合, 組織演員和游客現場交流, 增強宣傳效果。不斷進行品牌的推廣與培育, 不斷改進優化, 爭取擴大品牌效應。
一邊把原生態民歌介紹給旅游, 又要自覺加強民歌“品牌” 建設。 原生態民歌是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 也是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方式變遷的真實記錄者和見證人。 原生態民歌介入民俗旅游, 要用河曲山曲兒與左權開花調兩塊牌, 以河曲山曲兒, 左權開花調等山西民歌為代表, 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與象征, 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一種難忘的情結。 通過這種儀式活動讓游客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心靈的撫慰, 從而提升當地知名度。 游人到山西, 帶著民歌情結, 一定要到河曲、 左權, 必去感受河曲山曲兒與左權的開花調。 這樣, 才能使游客感受到民歌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 從而達到增強旅游者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河曲山曲兒與左權開花調原生態傳唱, 在建構地方知識性體系時, 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象征表現, 更是對于鄉村文化的一種、 三晉文化的一種展示。 因此, 開發民俗節慶資源時不能忽視當地特色文化元素的運用, 必須將民俗文化融入節日慶典之中。 對此, 我們應該對河曲加以關注, 保護和培育左權民歌傳人。 要加大宣傳力度, 使之深入人心。 民俗旅游并不單純是時間上和山西民歌會、 各種廟會結合在一起, 從空間和河曲兩個方面、 左權的事件相伴而生。因此, 必須將當地的音樂資源進行整合, 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產品。 管理層正在制作旅游地圖、 在建構“文化地圖” 時, 學者們畫 “民俗地圖” 時應該將河曲畫出來、 左權的民歌村納入進來。 對一些具有較高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及研究意義的民歌應采取保護性措施,并加大宣傳力度, 使之深入人心, 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 在演出中, 應注重對歌者表演風格及音樂特色進行把握, 并根據不同季節特點選擇合適的節目形式。 同旅游中介公司進行協調, 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對民歌的演唱內容和數量進行靈活的調整。 在旅游過程中,應注意民歌的保存和傳播。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 游客在旅游時, 常常會自備攝錄設備。 因此在當地拍攝民歌照片成為一種新選擇。 游客在民歌演唱中進行攝影采錄, 二次弘揚地方文化, 客觀上還保存著民歌資料。 同時, 由于民歌本身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游客在當地拍攝的照片也會成為旅游景點的一張名片, 并為景點增加一定的收入。 可采用合適的時機, 舉辦參觀者山西民歌采錄效果展覽, 然后輔之以物質獎勵, 并采取多種旅游優惠措施, 它不僅為旅游者提供了旅游回報,亦是招攬回頭客行之有效的方法。
山西旅游文化產業方興未艾, 旅游業競爭歸根到底, 其核心競爭力仍然是文化內涵, 若只注重經濟效益, 忽略了文化內涵, 必然無法長久發展下去。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只有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地域特色, 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 山西部分地區已有民間歌舞藝術表演的優秀作品, 若能充分發掘山西民間歌舞之意蘊, 發揮創意的作用, 加大文化旅游與民間歌舞更多的融合與體驗, 則可以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 進一步推動山西旅游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