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來卓 教晴晴 王志中
(山西醫科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太原 030001)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報告(2010—2013)》顯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問題形勢嚴峻[1]。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中所呈現的數據,近1/4的學生人群達超重或肥胖,6歲以下兒童也達到了10%的超重肥胖率[1],這是我國全國性調查報告中首次出現這樣嚴峻的數據,青少年身體健康正面臨空前風險。根據WHO標準,我國1992年至2002年10年間的超重和肥胖發病情況從14.6%上升到21.8%,且與歐美國家不同,我國超重或肥胖人口近30年來在青少年中增幅較大,達到了驚人300%以上[2],據報道顯示,中國成為全球肥胖兒童數最多的國家[3]。據WHO估計,到2025年,全球超重或肥胖兒童將超過7 000萬。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肥胖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但目前對于青少年肥胖干預的優先順序和綜合干預策略等問題并沒有達成共識,對青少年肥胖的多部門、多學科和全社會有組織的綜合干預策略重視不夠[4]。優勢視角則從青少年肥胖者自身出發,聯合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多部門,充分挖掘并調動肥胖青少年自身的優勢、資源和潛力,以使其更有效地應對肥胖問題及挑戰?;诖?本文將對青少年肥胖相關研究進行簡單的歸納和整理,并進一步從優勢視角的角度出發,提出對青少年肥胖問題干預的建議,以期能為后續研究及工作提供幫助。
近年來,青少年肥胖引起的疾病威脅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張文婷等人發現其高血壓的上升趨勢與肥胖病發病率的增加相一致,同時肥胖還會影響糖脂代謝,造成血脂紊亂、糖調節受損[5];王勁東等人指出,肥胖的兒童青少年在運動能力上和體質量上與正常者相比較差,主要體現在最大攝氧量水平、心率儲備等運動檢測項目上,且肥胖還會引起骨髓腔內異位脂肪細胞積聚,損害骨細胞和造血干細胞的再生功能,影響兒童的正常發育[6]。
青少年期身體、心理發展迅速,此時的青少年正經歷著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并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管清華學者指出,肥胖可能導致社會適應方面的心理障礙[7]。加之,社會大眾對于肥胖的標簽化,也會對肥胖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臨床研究發現,被診斷為肥胖的青少年,其抑郁水平較高。祝大鵬[8]等人也提出體重污名的概念,不僅降低了青少年的生活質量,更損害了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9]。
肥胖人群增多會導致對于食品等加工廠的需求增加,這將導致溫室氣體、甲烷等排放量的增加,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0]。劉飛等學者也指出超重與肥胖還會產生較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問題,肥胖引起的各種疾病極大地增加了社會醫療負擔[11]。
1.地域差異
陳貽珊等人指出青少年肥胖存在地域差異,華北、東北地區最高,分別高達27.9%和27.0%,而西南、華南地區較低,為13.4%和12.9%。伴隨著城鄉差異,城市青少年的肥胖率高于農村,在城市之間,一線城市青少年的肥胖率要高于二三線城市[2]。綜合來看,在地域分布上的差異與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也有一定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肥胖率也較高,但需要印證這一結論,還需要測量在經濟發展緩慢的地方是否存在營養不良等問題,并展開更為系統綜合的研究。
2.性別差異
薛紅妹等人指出在肥胖率檢測上存在著性別差異,男性高于女性[12]。而基于這一性別差異,不同的學者也給出了相應的解釋,如有學者認為,男生在飲食速度以及成長發育方面所需的熱量相對較高[13],因此,男性檢出率大于女性。還有學者認為,青少年對自己的實際體質量與理想體質量存在認知偏差,體質量自評認知偏差愈大者,瘦身追求傾向愈強烈[14],女生對于體重、體態管理方面更加重視,因此女性檢出率低于男性。但這些解釋都需要結合當前最新的肥胖發展趨勢與數據,并通過實證與調查研究來印證。
3.遺傳因素
父母超重肥胖是兒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危險因素。李曉卉等學者經過實驗檢測數據對比,發現父親超重肥胖對男孩影響較大[15]。這一結論不能普遍適用于每一個肥胖個體,對于肥胖的歸因還需結合多方面進行,且改善肥胖問題的根本在于預防和干預。不過這一結論仍對我們有所啟示,后續對于肥胖的研究可以將父母的體重、生活方式等納入研究變量,探討父母對青少年肥胖的影響,并在干預層面將父母納入其中。
1.社會制度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居民社會福利領域實施了一系列衛生政策改革,對居民營養結構改善和健康狀況的提升有著顯著影響[16]。在醫療保險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新農合顯著地減少了農村地區老年人口對自身疾病預防的投資行為[17],給肥胖埋下了種子,然而這一變化對青少年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證明。除此之外,隨著當今教育制度的不斷變革,青少年靜坐的時間增加,活動時間減少,這無疑增加了青少年肥胖的風險[18]。綜合來看,制度的變化對于青少年肥胖的影響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
2.飲食習慣變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外出就餐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飲食習慣[19]。郭家庚學者在對母乳喂養孩子的研究中發現,母親外出就餐過程中伴有高熱量和油脂食品的,會對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有直接影響[20]?,F階段,中國部分青少年膳食模式正在由過去的傳統膳食模式逐步轉變為西方膳食模式[17],而我國以西方膳食模式為主的兒童青少年肥胖檢出率為17.1%,高于以傳統膳食為主的青少年9.2%[21]。肥胖青少年本身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會伴隨著頻繁在外就餐、食用西式快餐,大量或經常食用肉類、含糖飲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等飲食行為問題,這些食物本身的高糖、高脂、高鹽不僅會引發兒童肥胖、糖尿病、齲齒等問題[22]。
3.同輩群體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主要活動場所從家庭轉移到學校,同輩群體的影響逐漸增加。曹佃省等學者指出,在青少年身體急速發展的階段,會對自身的外貌過多關注,此時同輩群體的評價與態度會影響肥胖者的心理健康,并通過社交網絡機制傳播、擴大這一影響[23]。還有研究發現,在肥胖者聚集明顯的社會網絡中,如果有朋友在相應的時間段內變胖,則自身變胖的概率將增加57%[16]。同伴效應核心的表現是行為的相關性,而肥胖聚集效應的產生正是同伴群體相關性行為的體現。
美國社會學教授Dennis Saleebey在其《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一書中系統提出優勢視角(Strength Perspective)這一概念[24]。優勢視角認為,個體擁有解決問題的資源和能力,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是引導他們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和能力,并通過強調優點和潛力,增強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他們積極應對問題和挑戰的動力和能力。它的核心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人的積極面。優勢視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即使在困境中也有積極的一面;(2)側重于資源。優勢視角認為,人們身邊有很多資源和支持,包括家庭、朋友、社區和機構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3)激發希望。優勢視角強調未來的希望和目標,鼓勵人們找到自己的潛力和動力。優勢視角已被應用于許多領域,包括精神健康、藥物濫用治療和兒童福利、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已被證明在促進積極結果和改善整體福利方面有效。龍軍學者[25]從增權理論視角出發,通過分析青少年在自卑心理、健康狀況和職業狀態、政策上的缺失和公眾的誤解等方面的無權狀態,強調為青少年“增權”,來改善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本文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優勢視角出發,通過幫助個體了解優勢、發揮優勢、利用資源、發掘潛力,為青少年肥胖問題干預提供思路。
首先,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青少年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生活方式等信息。其次,可以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社區的公共運動設施、健康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的資源,以便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時,鼓勵青少年積極思考,以發掘自身的潛力和希望,更好地把握自身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舉辦運動比賽、講座、健康飲食活動等方式,幫助青少年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健康目標,發現并發揮他們的優勢和潛力。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根據個性化的工作原則,針對青少年不同的健康需求和興趣,以及不同的肥胖成因,將青少年個人習慣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理清,提供個性化的鍛煉方式與健康方案。
解決青少年肥胖問題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學校、家庭、社區機構等。首先,可以組織社區志愿者為青少年提供健康飲食和運動輔導,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健康飲食和運動設施。同時,社區、學校、醫院等機構應通力合作,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幫助青少年了解肥胖的危害,學會正確的減肥方法;并對肥胖青少年提供關懷與支持,通過個案專業輔導排解青少年因肥胖引發的各類心理問題,并合理引導青少年走出認知誤區,提升自信心以及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等能力。其次,學校還應借助同輩群體的優勢幫助肥胖青少年,如舉辦社團活動等,鍛煉身體的同時又能滿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減少孤獨感,有效緩解因肥胖產生的焦慮等心理問題。吳健珍等學者研究發現,增加青少年的社會連結,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肥胖相關問題[26]。最后,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每天鍛煉、均衡飲食等。同時,在家庭中營造健康的飲食風尚和運動氛圍,讓孩子逐步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社會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佟永清等學者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果斷的防控策略和行動,到2028年,中國超重和肥胖人口將達到7億左右,這將嚴重影響我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步伐[27],政府和社會應當為改善青少年肥胖問題保駕護航。首先,政府應加強公共場所的管理,為青少年提供更安全、舒適、健康的運動和生活環境。其次,應該鼓勵商家生產和銷售健康食品,減少高糖、高脂的食品的銷售。再次,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從具體問題出發制定適合青少年健康成長政策,比如,可以聯合廣電局出臺禁止垃圾食品的廣告等?!半p減”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政策的有效落實,不僅減輕了青少年的學業負擔,更增加了課外活動時間,實現雙贏。最后,應該積極鼓勵青少年參與健身,通過重復的行為訓練,讓堅持健身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
隨著肥胖青少年的比例劇增,衍生的心理問題也呈現多樣化,我國學者在青少年肥胖問題上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增加,研究內容深度逐漸擴大,更加注重從青少年的需求、心理狀態以及自身認知方面來解決問題。但總體來講,國內針對青少年肥胖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缺乏從青少年優勢角度出發尋求有效的方法。本文從優勢視角的角度出發,聚焦青少年已有的優勢,利用并鏈接資源,為后續改善青少年肥胖問題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