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升 彭 游 焦艷曉 邱 敏 孫劍奇
九江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以來,國內各高校積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探索更有效的模式,其中,本科生導師制是目前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一種教育模式[1]。
導師制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學,主要針對的是研究生,旨在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此模式被證明非常成功,隨后被世界各國高校爭相效仿,并發展應用到本科生教育中。導師制引入我國后有了新的理解:導師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經濟社會需求的關系,切實提高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或企業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2]。
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為響應科教興國的國家戰略,一直致力于推進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2019 年,引進一大批高層次博士人才,為學校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為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學院在傳統本科生導師制的基礎上,提出了“選擇—規劃—培訓—實踐—評價”新模式,并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學院從2019 年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以來,師生積極響應,效果顯著,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幫助和引導學生正確規劃職業生涯,同時也對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以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2018 級145 名本科畢業生為例,探討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模式、實施效果及遇到的問題,為今后本科生導師制的全面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在20 世紀30 年代,導師制引入我國,給國內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3]。首先,國內各院校在研究生階段開展導師制,后來國內部分高校開始將導師制推廣至本科生教育中[4],主要是引導本科生參與導師科研,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從結果上看,已初見成效,但模式單一,未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在傳統導師制的基礎上,添加規劃環節,在參與科研項目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做好合理的生涯規劃,明確目標,使學生更具學習的動力;同時加入培訓環節,在保障學生科研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后期參與科研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圖1 所示。

圖1 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導師制新模式
1.選擇:學生和導師雙向選擇
本科生導師制的施行一般從大一下學期開始,首先需要學生和導師互選,學生從學院網站的師資介紹中了解和選擇導師,老師則通過考試成績、課堂表現等方面選擇學生。雙向選擇后,師生相互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尤其導師要對學生的思想、未來的規劃和對科研的認識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后期有針對性地指導。因為空間和時間的關系,一名教師最多可以指導5 ~6 名學生,所以雙方需要進行多方面了解,慎重選擇。
2.規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雙向選擇后,導師要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自我,確定學業及職業目標,以及如何去實現目標。職業規劃可以讓學生更合理地安排大學生活,運用科學的方法,揚長避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
3.培訓:實驗室安全培訓和大型儀器使用培訓
化學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需要用到很多的藥品試劑,甚至包括一些有毒或易燃易爆的藥品,同時還需要諸多的儀器對實驗結果進行驗證分析。所以,在進入實驗室前,學生需要通過學院組織的實驗室安全培訓和大型儀器使用培訓,學習相關實驗室規定和常用儀器使用,通過考試后方可拿到相關認證證書,從而為正式進入實驗室做足準備。實驗室管理辦公室組織相關教師對預備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進行安全培訓,講解實驗室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處理方法、醫療藥品擺放位置、安全保障設施位置等,讓大家時刻記住安全重于泰山。實驗室管理辦公室同時組織大型儀器使用培訓,教師示范后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使其掌握操作要領。
4.實踐:參與科研項目
進入大二后,學生對科研項目有了大體的認識后,導師或學長對其進行指導,包括實驗設計、實施和分析,同時通過觀察、記錄學長在進行實驗時的操作,如實驗步驟、數據記錄、數據分析和結果分析等,積累實驗方法和技能。入門階段以后,導師將分配課題,學生拿到課題后,對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進行分析,設計實驗方案,由導師確認方案的可行性后可著手實施。導師安排科研能力較強的學生參與到校企橫向課題中,鍛煉實踐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在服務社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科研團隊始終堅持傳幫帶,讓團隊的科研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5.評價:實施效果評價
作為培養本科生綜合能力的本科生導師制,傳統的卷面考核顯然不能滿足要求。首先,經過近三年的科研實踐,學生基本已具備了一定的科研素養,所以從導師布置課題開始,到實驗的設計與實施,再到論文的撰寫,以此評定成績。其中,小組定期匯報評定的平時成績占30%,小課題的完成、論文和專利發表情況的評定分數占70%。導師通過效果評價分析出影響因素,為本科生導師制的試行提供指導,以便更好地使其完善。
1.本科生導師制對教學的影響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本科生導師制要求學生養成很多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其次,在參與科研項目時,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得到鍛煉,助益實驗課程的學習;最后,通過參與項目,提升了自己的各項能力,獲得感和成就感大幅提升,從而提高學生對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汲取知識[5]。
2.本科生導師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學生在進入實驗室后,經過短期的學習和鍛煉,掌握了實驗方法和技巧,接著開始獨立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得到結論。此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引導,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導師制實施以來,取得了佳績,尤其在學科競賽、大創項目、發表論文和專利以及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等方面,如圖2 所示。

圖2 2018 級畢業生在導師指導下已取得的成績
3.本科生導師制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影響
在本科生導師制的施行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分析就業環境,做好未來的生涯規劃,包括如何合理地選擇職業目標,如何實現職業目標,以及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本科生導師制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考研和就業方面,如2018 級145 名畢業生中,大半考取研究生,剩下基本上都是進入國企、外企、大型民營企業等。
新建本科高校沒有研究生,教學資源絕對投向本科生,是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機遇。但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包括學生和導師兩個方面。
1.專業基礎差
學生在大一階段的學習以專業基礎課為主,知識儲備不足;再者,在化學實驗中,大部分學生都是按部就班,難以做到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2.缺乏創新性思維
目前,學生大多還是抱著應試的目的去學習,始終以書本知識或試題練習為主,缺乏創新性思維。而且在學習過程或科研中也是按指示機械式地進行實驗,很少去想為什么,怎么做。
3.課程任務重,時間少
大一、大二課程安排較滿,再加上社團活動,學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實驗安排。此外,一些學生開始的時候因好奇而參與科研,可實驗往往需要不斷地重復,導致學生的新鮮感逐漸下降,外加實驗室工作的復雜,使學生難以堅持,結果科研項目虎頭蛇尾[6]。
1.精力時間有限
導師除了教學和科研以外,還需要申報各種科研和教改課題、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和會議等,導致導師在本科生參與科研時難以給予長期有效指導;此外,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基礎都比較薄弱,需要導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指導。
2.科研經費不足
導師的科研經費主要來自各種課題,但是課題的申報競爭激烈,難度很大,且大部分課題的經費也有限。本科生在參與科研時,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過程中用到的實驗試劑和易耗品,以及材料的測試等都需要大量經費,導致部分導師在指導學生時,難以將科學問題探究清楚或科研項目不能順利實施[7]。
本文以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為例,提出了“選擇—規劃—培訓—實踐—評價”的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式,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互聯網+”、職業規劃大賽等項目和比賽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甚至少數學生發表了高質量的SCI 論文,以上均反映出,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大幅提升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和職業規劃能力。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未來可以通過調整培養計劃、優化師生結構和增大科研投入等方面,積極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模式。本科生導師制作為先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培養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