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雷 張琳 劉松雪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天津 300200
天津某食品多層冷庫位于天津市渤龍湖開發區風光大道以南,工程總用地面積約4萬m2。項目包含生產車間、冷庫、宿舍以及生產配套建筑。其中冷庫建筑面積5萬m2,建筑高度19.2m,整個建筑共設置4道防震縫兼溫度縫。主體結構地上3層,首層6.5m,二層6.5m,三層6.2m,結構柱網8.5mx8.5m。建筑效果圖、建筑首層平面布置圖分別見圖1~2。

圖1 建筑效果圖

圖2 建筑首層平面布置圖

圖3 方案A
結構設計工作年限50年,結構安全性等級二級,抗震設防類別標準設防類,抗震設防烈度8度(0.2g),設計地震分組第二組,場地類別Ⅳ類,特征周期根據剪切波速和覆蓋層厚度按插值方法確定為0.654s。該地區風荷載0.5kN/m2,雪荷載0.45kN/m2,該工程樓面恒荷載5kN/m2,活荷載25kN/m2,重力荷載代表值中活荷載組合值系數按0.8取值。
根據本工程勘察報告,該場地屬于軟弱土。根據據冷庫設計標準對基礎埋置深度的要求,基礎頂標高設計為-1.5m,項目采用預制樁基承臺基礎,樁徑600mm,有效樁長約30m,持力層為粉質黏土。
結構體系選型主要針對冷庫主體結構。根據冷庫存儲特點與貨運流線要求,在保證生產前提下制定了3種結構方案,各結構體系布置對比如表1所示。方案A為混凝土框架結構方案,方案B為鋼支撐-鋼筋混凝土框架方案,方案C為鋼結構框架方案。

表1 結構方案對比表
方案A是常規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滿足層間位移角控制指標,構件截面尺寸相對較大,首層和二層框架柱截面達到1400mmx1400mm。方案A主要構件信息如表1所示,柱含鋼率0.8%~1.8%,首層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C40,二層柱C35,其它構件均為C30。預制樁2385根,承臺厚度1.2m。
方案B為混合結構體系,由鋼支撐+鋼筋混凝土框架構成雙重抗側力體系(見圖4)。方案B的框架布置方案與方案A保持相同,只在適當的柱跨之間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年版)[1]GB 50011-2010(以下簡稱:“抗規”)設置了交叉支撐,構件信息如表1所示。框架柱截面可以縮小至900mmx900mm,交叉支撐截面箱型500x500x30x30,支撐所在位置對應框架柱內設置有型鋼,截面H500x500x30x30,鋼材材質Q355B。預制樁2305根,大部分承臺厚度1.2m,局部支撐框架處,樁數量密集,承臺厚度要求不小于1.8m,由于樁間距控制要求,此區域樁基布置困難,需要調整樁型或者增加樁長方可滿足設計需求。

圖4 方案B

圖5 方案C
方案C為鋼框架結構體系,方案C的框架布置方案與方案A完全一致,構件信息如表1所示。框架柱截面可以做到最小為箱型700x700x25x25,材質Q355B。此結構可以充分發揮鋼構件的強度和耗能能力,在最優截面尺寸下可以滿足抗規[1]和《鋼結構設計標準》[2]GB 50017-2017對層間位移角的要求。預制樁1588根,承臺厚度1.2m,設置外包式鋼柱柱腳。
“高烈度、重力荷載代表值大”是本項目橫向荷載的主要特征。因此在進行主體結構方案比選時,需要同時追求冷庫運行基本要求、經濟的結構布置、合理的結構指標以及優越的抗震性能。
采用PKPM軟件進行結構整體分析,在地震作用下對三種結構方案的主要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見表2。
指由表2可得,三種結構方案整體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其中方案A的質量最重,大約是方案C質量的1.33倍,位移角和位移比指標接近限制要求,結構基本無優化空間。方案B因鋼支撐作用,位移角和位移比指標優化明顯,但整體剛度增加,自振周期縮短,地震剪力明顯增大,后期對鋼支撐框架和基礎設計難度增加。方案C質量最輕,位移角和位移比指標較合理。
采用PKPM軟件中工程量統計模塊進行材料用量匯總,按當前的造價信息綜合單價進行整體造價分析,結果見表3。混凝土按0.14萬元/m3,鋼筋單價按0.65萬元/m3,鋼支撐單價按1.1萬元/m3,鋼框架單價按0.9萬元/m3,預制樁0.05萬元/m,基礎混凝土按0.1萬元/m3。

表3 主要材料工程量及造價估算
由表3可看出,與框架+鋼支撐和鋼框架結構方案相比,混凝土框架方案的造價最低,但混凝土方案結構構件體型大,占用冷庫可利用空間大。框架+鋼支撐結構方案造價居中,但造價優勢不明顯,且需要考慮鋼支撐布置對冷庫空間布局影響。鋼結構框架方案造價最高,較混凝土框架方案多出10%,但冷庫可利用空間大,貨物儲存布置靈活。
以上工程造價只是初步估算,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但作為業主方在方案階段的投資決策依據已基本滿足。最終,業主以投資控制為主,選擇方案A作為具體實施的設計方案。
(1)多層冷庫在高烈度區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結構方案與鋼結構方案相比,構件尺寸相對較大,混凝土方案的質量是鋼結構方案質量的1.33倍。因傳統材料價格優勢,此方案綜合造價優勢明顯。
(2)在空間布局允許條件下,高烈度地區的多層冷庫采用鋼支撐+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具有抗側剛度大,抗震性能較好,綜合造價較優的特點,不失為一種可選用的結構方案。
(3)鋼結構方案可充分發揮鋼構件的強度和耗能能力,具有使用空間更大、施工速度更快的優勢,但造價上較混凝土方案多出10%。在投資可接受條件下,此方案建筑品質最高,是值得推廣的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