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珍 陳愛生 高銀 舒長江
摘 要:本文面向全國53所高校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分析了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的現狀,梳理了高校相關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政治認同為牽引、以“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三維度為核心教育內容的新型統戰工作模式,并圍繞夯實組織建設、加強聯絡服務、推動政治參與三個方面為高校加強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提供路徑參考。
關鍵詞: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路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3-0049-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做好留學人員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1]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留學人員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近年來,中共中央統戰工作要點中都強調了留學歸國人員的思想引領工作,表明黨和國家對留學人員的關心重視程度呈不斷強化的態勢。
2022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使關注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成為學界新的研究熱點[2]。在此背景下,開展相關統戰工作的學理研究,積極探索如何強化其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制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等政治認同的有效路徑,團結廣大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為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具有突出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聚焦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群體,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在該領域統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升其政治能力、強化政治擔當,深化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新路徑的思考,為今后高校強化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提供參考,有利于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理論基礎及研究現狀
文獻梳理發現,國內學者對我國高校留學人員統戰工作進行了相當深度的探索,既有理論基礎研究也有實際問題剖析,啟迪了研究思路,拓展了探索視角。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現狀的研究,如張楠的《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現狀研究》,認為該群體年輕有活力、價值觀多元、民主意識強烈[3];二是關于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存在問題的研究,如孟祥韻提出的平臺管理層次不齊力量分散、統戰對象信任感較弱、管理機制尚不健全、統戰工作標準較為模糊等問題[4];陳曉萍和史明霞、劉小峰提出“目前在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管理服務中還存在派出留學人員出國前重選拔、出國后缺管理、回國后輕考察”[5]等觀點;三是關于高校留學人員的調查分析和對策研究,如北京某課題組對北京近50所高校中的歸國留學人員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和個別深度訪談,對群體特征、人才引進、作用發揮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6],馮寧則提出了“加強思想引領、增強文化認同,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發展平臺”的思路[7]。此外另有一些研究以地域為視角,如葉繼紅認為要加強對江蘇留學歸國人員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進一步落實和提升留學歸國人員的福利待遇[8]。同時,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高校留學人員統戰工作路徑進行了研究,如楊洋將社會工作引入到高校留學人員統戰工作,提出社會工作介入高校統戰工作的有效路徑,試圖對加強高校統戰工作進行路徑創新[9]。
文獻梳理發現,當前學界已開展的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相關研究成果還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研究的針對性上多為海外留學人員的整體研究,對高校領域留學歸國青年的個性化研究相對缺乏;研究體系較為零散或偏重于某一局部的研究,如以某一省域市域范圍或某大學為例的個別研究,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的總體進行宏觀審視較少,面不夠寬,點不夠深;研究多以問卷調研、文獻研究或案例分析為研究方法,理論分析論證不足等等。本研究以當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以政治認同教育為牽引的新型統戰工作模式,并在策略上為高校加強該領域統戰工作提供路徑參考,有鮮明的應用價值。
二、群體“畫像”:當前我國高校留學歸國人員及統戰工作現狀分析
為深入了解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員及相關統戰工作的現狀,筆者于2022年5月至9月期間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并同期開展了“一對一”訪談。問卷調查以“關于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思想政治狀況”為主題,通過微信APP和“麥客表單”平臺在線發放問卷,被訪問者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發放的起止時間為2022年5月30日至9月30日,共發放問卷470份,回收問卷452份,有效問卷共433份。問卷圍繞“基本信息”“國(境)外留學情況”“政治認同情況”“高校開展相關教育服務情況”“政治參與情況”“加強留學歸國人員服務的意見建議”等六大部分,共設置問題47項,其中選擇題46項(單選題44項、多選題2項)、開放題1項。
(一)調查對象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覆蓋全國53所高校,其中公辦本科院校46所、民辦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6所;調查對象涵蓋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校,以及不同學歷、年齡、學科領域的留學歸國人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數據統計顯示,被訪問對象在區域分布上以華東地區高校居多,占總數的52.66%;性別比例方面,男性占比為53.58%,女性為46.42%,基本相當;年齡分布方面,36—45周歲人員占比最高(54.17%),其次是45周歲以上人員(24.07%),而30歲以下青年占比最低(7.18%);學位分布方面,以“博士”和“碩士”為主體,占比分別為68.98%和29.86%;學科背景以“理工農醫類”和“人文社科管理類”為主,占比分別是46.88%和38.80%;專業技術職稱方面,正高、副高、中級職稱人員占比分別是29.33%、29.10%、35.57%;政治面貌方面,以中共黨員和民主黨派人士為主體,分別占61.43%和18.48%;留學目的方面,以“訪學”和“攻讀博士”為目標者占多數,分別為48.27%和31.87%;留學國家和地區以“北美”和“西歐北歐”為最主要目的地,比例分別為36.11%和20.60%;在國(境)外的年限經歷3年及以上的占比為30.48%。總體上看數據符合預期,呈現的數據分布能夠邏輯自洽與耦合。
(二)調查的主要內容及結果分析
1.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度高
數據表明,當前我國高校留學歸國人員對黨和國家在政治與情感上予以高度認同,具有很強的政治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關于對祖國發展變化的感受,有87.99%的受訪者表示“祖國越來越強大,更加熱愛祖國”;對“身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光榮和自豪!”予以“強烈認同”或“認同”的,占比分別為88.45%、10.85%;關于“祖國日益強大,讓華人在世界各地都更受尊重”選項,分別有79.21%、19.40%的表示“強烈贊同”或“贊同”;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有88.45%和10.8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堅信”或“相信”;對于中國的發展變化和悠久歷史文化,曾“非常積極”或“較為積極”地向外國友人推薦介紹過的總占比為66.74%;而關于“若看到對中國消極評價或負面情緒時”選項,有68.82%的受訪者表示會“盡量說服,正面引導”,27.02%的表示會“展開辯論,維護國家尊嚴”。
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71.59%的受訪者表示“非常熟悉”,27.71%的表示“基本知道”;對習近平總書記5月18日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的回信精神表示“完全贊同,深受鼓舞”的比例達90.30%,說明該群體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普遍熟知;對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選“非常贊同”或“贊同”的比例分別占90.99%、9.01%;同時,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與成果,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等觀點表示“非常贊同”的比例分別達89.38%、84.53%;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選項,認為“符合中國國情,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貢獻”的達99.07%。以上數據表明,高校留學歸國人員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清晰明確,對黨的領導及中國制度顯著優勢的理解具有顯著的正面性,政治認同度高。
留學人員在海外學習經歷情況,關于“留學期間融入所在國家(地區)”,“迅速融入”“較快融入”和“沒怎么融入”的比例分別為12.70%、57.51%、27.02%;關于“留學期間主要接觸的群體”,45.50%的受訪者表示是“中國留學生”,另有22.86%的是“海外華人”,而選“當地外國人”或“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僅分別占26.56%和5.08%;關于“與外國人交流的內容”,占比較高的選項為“專業學習”“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分別為40.19%、20.57%、20.15%,而選“政治經濟”的僅占4.67%;關于“參加當地的群眾集會或教堂禮拜活動”,表示“經常參加”或“偶爾參加”的比例分別為3.00%和29.33%;以上表明,我國高校留學人員的接觸群體以華人為主體,在融入所在國家(地區)上尚不深入,以專業學習為主,參加集會或禮拜活動的較少。
2.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初見成效
一是組織工作的覆蓋面。數據顯示,受訪高校中已建立歐美同學會(留聯會)組織的比例為63.89%,建立其他組織的有19.44%;受訪者中表示“已加入”相關組織的占比為61.20%,“正在考慮”的有18.24%,表示“無此打算”的比例為20.55%。關于是否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表達“非常愿意”或“有時間會考慮”的占比分別為50.81%、46.19%。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高校已建立留學歸國人員的相關組織,近八成人員已加入或有意向加入組織,絕大多數留學歸國人員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但高校在實現對留學歸國人員組織工作的全覆蓋上尚有差距,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二是組織服務工作成效。關于“學校重視發揮留學歸國人員作用的程度”的評價,認為“很重視”或“較重視”的分別占28.41%、38.80%,還有13.39%的受訪者認為“形式上重視”;關于“學校關心幫助留學歸國人員的程度”,認為“非常關心”或“還不錯”的分別占31.41%、37.64%,感到“一般”或“不關心”的占比為20.09%、10.85%;關于學校為留學歸國人員貢獻學校、服務社會搭建載體情況方面,認為“豐富且效果好”或“豐富但效果一般”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32.56%、23.33%,而認為“較少”的達39.95%;關于學校服務留學歸國人員的信息平臺建設,有37.64%的受訪者表示“較多”,45.03%的表示“很少”或“沒有”,17.32%的表示“沒印象”;對“遇到困難或煩惱時首先想到的尋求幫助或傾訴的對象”,選“學校或院系領導”或“自己解決”“同學或朋友”的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29.79%、26.79%、25.64%,而選“所在組織”或“統戰部門”的僅分別占10.16%、6.24%。以上數據表明,高校總體上較為重視留學歸國人員且提供了積極的關心幫助,搭建服務貢獻載體上較為豐富,但同時存在著統戰部門及相關組織作用發揮不顯、服務對象滿意度不高、工作成效欠佳、信息平臺建設不夠等不足。
三是推動政治參與和公共服務成效。數據顯示,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總體上政治參與意愿和公共事務奉獻意識較強,樂于展現個人能力、體現自身價值。如關于政治參與的意愿,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占比分別是37.41%、49.88%;針對“為學校事業發展或公共事務施展才華、貢獻力量的意愿”選項,表示“非常愿意”或“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66.74%、32.33%。關于公共事務參與的途徑方式,占比最高的選項分別是“提案或建議”“參加座談”“承擔課題或調研任務”“志愿服務”,其占比分別為20.01%、19.35%、18.48%、14.81%,而選“擔任職務”的占比為13.20%。上述數據體現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突出個人智力貢獻的特點,與該群體知識結構與職業特征相吻合。關于政治安排的現狀,受訪者中已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事的占比分別為7.85%、6.24%、4.85%,有其他安排的占16.40%,而沒有相關安排的占比達64.67%。說明當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總體上政治參與率偏低,與其較強的參與意愿存在較大落差。同時也表明,在如何更好地發揮該群體作用上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3.受訪者建議與訴求概述
通過梳理發現,受訪者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的服務意見建議主要集中在強化學校重視、健全組織機構、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職業發展、推動服務貢獻等五個方面。
一是建議強化學校重視。包括各級領導主動下基層走訪調研,深入了解留學歸國教師內心訴求,關心其思想狀況,真誠相待、正面引導、凝聚人心。二是建議夯實組織建設。包括設立專門的留學歸國人員對口管理部門,健全和加強留聯會等專門組織建設,強化對在外留學人員的聯系和溝通,積極聯系留學歸國人員加入組織;設立專門經費,為工作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三是建議搭建交流平臺。包括微信群、QQ群等線上平臺,以及面對面交流等線下平臺,定期開展學術沙龍、講座論壇、座談會或聚會等活動,加強情感聯絡,促進共享與合作。四是建議促進職業發展。重視對留學歸國人員的培養,建立對留學歸國人員的發展支持機制,包括在教學、科研項目和職稱評審等方面出臺傾斜政策,做好面向留學歸國人員的優惠政策、制度的落實,提供更多與國外教學科研機構交流合作的機會。五是建議推動服務貢獻。對政治立場正確、業務能力突出的留學歸國教師加強引薦推薦和宣傳報道,為其發揮聰明才智、服務貢獻社會提供更多平臺和渠道,不斷強化留學歸國教師歸屬感和價值感。
三、困境與挑戰:當前我國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通過對問卷數據和訪談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我們發現,受訪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狀況總體良好,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與發展成就予以高度認可,受訪者所在高校普遍建立了留聯會等專門組織,且在信息平臺建設、聯絡聯系等方面也開展了相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廣大留學歸國人員發揮智慧才干支持學校發展和服務社會的積極性較強,政治參與的主觀意愿明顯。然而,高校在規范組織建設、主動聯絡服務、助力職業發展、推動政治參與等方面與留學歸國人員較強的內在驅動和實際需求上還不相適應,信息暢通度、信任構建度、交流平臺建設度、建言獻策參與度等方面存在短板,高校在決策層重視度、中間層執行度、基層參與度等三個維度上存在一定不足,是影響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重視不足,組織覆蓋不全不寬
數據顯示,高校未建立任何留學歸國人員相關組織的占比達16.67%,同時,在已建立留聯會等組織的高校中,依然有近四成的留學歸國人員未加入到組織中來。由于組織工作的覆蓋不全、面不寬,導致不少留學歸國人員脫離于組織之外,處于自發的、零散的無組織狀態。尤其是部分高校重視不足,未將該群體納入到全校統戰工作的整體格局中思考和安排,影響了留學歸國人員的穩定性,從而使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打了折扣。
究其原因,一是留學歸國人員中中共黨員和民主黨派人士居多,占比近八成,導致許多高校建立專門的留聯會等組織的驅動力不足;二是留學歸國人員的群體意識較弱,零散性、隨機性較為凸顯,建立組織、加入組織、奉獻組織的主觀能動性不強;三是留學歸國群體多為教學科研崗位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課題項目壓力較重,具有政治訴求不強的特點,因此高校在加強留學歸國人員組織覆蓋面上的主觀迫切性不突出;四是形式上關心重視留學歸國人員,但在發揮其作用上存在不足,有超三成的受訪者認為所在學校“形式上重視”或“不重視”,對學校給予的關心幫助情況評價為“一般”或“不關心”;五是高校在搭建聯系平臺和服務載體上成效不顯,有39.95%的受訪者認為學校為留學歸國人員貢獻學校、服務社會搭建載體方面“較少”,45.03%受訪者表示學校“很少”或“沒有”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六是高校有關管理者在強化與留學歸國人員的情感聯絡與服務上效果不佳,表現在留學歸國人員遇到困難或煩惱時首先想到的是向領導、同學朋友尋求幫助或傾訴,而選“所在組織”或“統戰部門”的比例不足兩成,說明高校統戰部門和留學歸國人員專門組織在日常工作的溝通、聯系與服務上尚不深入,雙方情感紐帶織得不夠緊密。
站在統戰部門角度看,一方面是高校統戰部門對留學歸國人員群體的關注度不高,開展的走訪慰問、座談交流等活動較少;另一方面,高校統戰部門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編制緊缺等困難,亦導致其無足夠精力開展相應的聯絡與服務。
(二)院系參與度偏低,職業推動力度不大
通過訪談發現,高校各院系普遍未建立對留學歸國人員群體職業發展的建設規劃或幫扶機制,院系未建立與統戰、人事、教務、科研、國際合作交流等部門的溝通協商機制,總體上缺乏對該群體在職業發展上的宏觀指導與政策傾斜,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留學歸國人員的集體歸屬感不強、組織認同感不高,不少人員處于自發成長或少數“抱團”發展的狀態。分析其原因,一是高校院系和各職能部門主觀上對留學歸國人員缺乏整體分析和了解,認知上的不全面導致了工作重點的偏離或缺位;二是留學歸國人員總體上的松散狀態導致發聲不夠,未能積極主動地向學校提出高質量建議與可行方案。
(三)留學歸國人員政治參與度偏低
統計數據顯示,受訪者中在人大、政協等組織擔任職務的比例不足兩成,沒有任何政治安排的占比近三分之二。可見,對于有海外留學背景、學歷職稱層次相對較高的留學歸國人員來說,其現實中的政治參與度總體偏低,與該群體突出的貢獻服務意愿不匹配。推進留學歸國人員政治參與,對加強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亦是高校統戰部門應加強關注、著力改善的重要著力點。關于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高校統戰部門普遍更為關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政治參與情況,更加積極主動舉薦或推動;二是海外歸國人員總體上工作忙碌、壓力大,在政治參與上一定程度存在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四、路徑與啟示:做好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的對策
圍繞黨的統戰工作目標任務,聚焦當前我國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存在的“痛點”與不足,高校應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重點是加強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從而推動該領域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解決思路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導下,圍繞如何強化對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探索構建“以留學歸國人員政治認同教育為牽引的新型統戰工作”模式。此模式的關鍵點是強化留學歸國人員的政治認同感,通過建立一套務實管用的服務體系和聯動機制,增進留學歸國人員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政治認同教育包括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三個維度,三者呈由淺入深、逐層發展的邏輯關系。以政治認同教育為邏輯前提,貫穿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的全過程,以政治認同為“粘合力”,推動高校統戰工作走深走實,形成層次分明、多維聯動、前后關聯、耦合度高的工作體系。
(二)對策建議
1.夯實組織建設,加強行為認同教育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高校統戰部門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應進一步夯實留學歸國人員的組織建設,落實關于建立留聯會組織的精神要求,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吸納留學歸國人員加入組織,實現組織工作的全面覆蓋。二是提升組織活躍度。要通過開展會員走訪座談、談心談話等多種形式,加強統戰部門、留聯會組織與留學歸國人員的密切聯系,增強組織工作“顯示度”,通過密切的溝通聯系強化組織與個體的“粘合度”。三是建設組織行為文化,提升行為認同教育實效。要通過入會儀式、例會、年會、“以老帶新”結對子及其他富有組織文化色彩的團體活動,不間斷地影響和帶動新成員的組織行為認同,進而提升行為認同教育的“粘合力”。
2.加強聯絡服務,強化情感認同教育
一是要注重過程聯系。高校領導和統戰、國際合作等部門要加強對留學人員“國內國外”的雙重視和雙引導,加強在海外留學人員的全過程管理和互聯互通,將聯絡工作“前置化”,筑牢政治認同教育的情感基礎。二是要加大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無縫化”對接服務。包括為留學歸國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信息溝通平臺和生活服務平臺,重視該群體的思想動態、價值傾向和合理訴求,為他們職稱晉升、課題申報和職業成長助予一臂之力。三是密切情感溝通聯系。高校層面可經常性地舉辦留學歸國人員茶話會、團拜會,了解和掌握該群體的普遍性訴求與困難;院系層面可設立留學歸國教師聯絡站,安排人員接待來訪,及時解決留學歸國教師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難,真正做到排憂解難;留聯會層面可建立“點對點”的聯絡服務,如在會員生日、節日等時節送祝福,為面臨困難的會員送溫暖等等。通過以上多種途徑深入、連續的溝通、聯系與服務,在潤物無聲中不斷增強組織與會員之間的情感紐帶,從而逐漸強化對留學歸國人員的情感認同教育,使他們對黨組織的情感認同更為牢固。
3.推進政治參與,深化價值認同教育
一是促進公共服務參與。高校各級組織要重視發揮留學歸國人員的積極作用,在政策研制、智庫建設、課題立項等各項事務中通過專題座談、專家咨詢、專項委托等形式吸納留學歸國群體的智慧力量,為其參與學校公共事務服務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二是暢通參政議政渠道。為已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事等職務的留學歸國人員做好溝通對接服務,為他們參政議政暢通渠道、推動積極履職盡責。包括嘗試建立重要建議“直通車”制度、24小時線上聯絡站服務等舉措。三是加大舉薦推薦力度。高校和院系黨組織要積極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積極開展政治舉薦,將政治可靠、政治參與意識強、專業能力突出的留學歸國優秀人才納入培育庫,加強對他們參政議政能力的培養和培訓,并擇優向各級人大、政協舉薦推薦,為其實現政治參與、貢獻智慧才干、實現人生價值創造有益條件,從而不斷強化對留學歸國人員價值認同教育的實效。
總之,面向高校留學歸國人員開展政治認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三維度之間相互影響且有機統一。行為認同是構建情感認同的基礎和前提,情感認同在進一步深化后又構建最高層次的價值認同,并反過來強化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高校開展好政治認同教育工作要樹立服務式引領的工作理念,運用好“三聚”(聚合、聚焦、聚微)工作法,使政治認同教育橫向到邊形成合力,縱向到底聚焦目標,重在落實細處聚微,杜絕流于形式和場面化的“秀場”,真正將政治認同教育落實到全鏈條、各要素和各環節當中,讓高校全體留學歸國人員從知到信、從信到愛、從愛到行,真正維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各項事業,共同促進新時代高校黨的統戰工作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經濟日報,2013-10-22(2).
[2]譚鐵牛.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N].人民日報,2023-07-31(5).
[3]張楠.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現狀研究[J].公關世界,2021(2):63.
[4]孟祥韻.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的問題分析[J].西部學刊,2019(6)下:26.
[5]陳曉萍,史明霞,劉小峰.新形勢下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探微[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33.
[6]北京高校歸國留學人員研究課題組,汪遠航.北京高校歸國留學人員有關情況調查分析報告[J].北京教育(高教),2017(12):119.
[7]馮寧.新時期加強高校歸國留學人員統戰工作的對策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1):64.
[8]葉繼紅.江蘇留學歸國人員國情認知狀況調查與思考[J].統戰理論與實踐,2019(3):18.
[9]楊洋.協同治理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高校統戰工作的路徑研究[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24.
[10]彭萬.新時期高校留學歸國人員的現狀、特點與管理[J].教育與職業,2016(10):106.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en Shao-zhen, Chen Ai-sheng,Gao Yin,Shu Chang-jia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in 53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relevant work in universities,and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which takes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s the guide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behavioral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as the core educational contents.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methods for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overseas returne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services,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Keywords: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al Method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