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藝術學界關于藝術的媒介問題及跨媒介藝術等的探討為通過藝術進行美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美育界對突破單一門類藝術局限、在多媒介及跨媒介語境下開展美育進行了探索。其中,杭州師范大學的“情境美育”工作坊即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展的有益探索與嘗試。
“情境美育”是指充分利用“情境”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體驗和情感陶冶的美育方式。情境美育強調使參與者身處藝術發生的“原境”或“物品”的原場所,從而產生審美場所中的情境體驗和自我感知。杭州師范大學“情境美育”工作坊自2012 年創辦至今,已經舉辦二十多期,探索了基于傳統戲劇戲曲、互動肢體劇場、創意舞蹈、手工藝、石雕、茶藝等多種藝術媒介的美育實踐方法。
首先,“情境美育”工作坊一方面強調藝術門類的多樣性,突破傳統的繪畫、音樂等藝術教育模式,將手工藝、民間藝術等納入美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則突出其跨媒介性,即探索不同媒介藝術之間的轉換與對話,從而激活美育過程中的多感官參與。如在“打開身與心的對話”活動中,在藝術教師的帶領下,參與者通過創意舞動進行肢體互動,突破日常語言的局限,激活肢體表達的潛力,并以繪畫的方式呈現個人感受,最后通過詩歌的方式對繪畫進行呼應。在這一過程中,舞蹈、繪畫、詩歌等多種媒介共同激發參與者的情感體驗與審美表達。
第二,“情境美育”工作坊突出美育的在地性,即在學校美育的基礎上,將美育與社區及地方文化相結合,探索學校美育與社會美育的交叉與融合。如“從《黛玉葬花》感受越劇表演藝術的意境美”工作坊活動中,參與者從越劇歷史、越劇基本唱腔、表演形式、經典劇目分析及現場實踐等環節中感受戲曲之美,體味這一發源于浙江的戲曲藝術與浙江文化的深度關聯;“霞影古韻:浙派古琴藝術與審美”呈現了浙派古琴在歷史、構造和演奏方法上的獨特之處;“造化之趣——青田石雕的工藝與審美”使參與者近距離接觸青田石雕這一浙江地方傳統美術類型,通過對身體在場的觸感體驗將非遺傳承、審美感受融入制作之中,并加深了對藝術創作中材質與媒介的理解。
第三,“情境美育”與學校教育中常常采用的視聽教學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其具身性,即激活身體的感知,探索身體在場的美育。身體是人感知世界的基礎,也是作為感性教育的美育得以實施的基本媒介和場域,因此,“情境美育”工作坊多次以身體為主題,通過舞蹈、聲音等方式使參與者探索自我與心靈、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如“舞蹈藝術的身體語言及審美”、“互動肢體劇場”實踐教學、“打開身與心的對話”、“菲茨莫里斯聲音訓練”等主題工作坊,帶領參與者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重新認識和感知,深入了解自我與他人互動中的動態關系,學會放松與敞開并尋找在場感與共鳴感。
“情境美育”強調藝術的多媒介、跨媒介性,以及“情境”中的在地性和身體在場,有助于打破大學美育的藝術門類專業化帶來的限制,拓寬藝術美育的內容。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參與藝術創造活動,從中獲得審美陶養與情感釋放,提升文化感受力和社會責任感,將依靠外部知識灌輸的傳統教育手段轉換為進入情境體驗的、可感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