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人類學導論》 理查德·L. 安德森著 李修建、莊振富、王嘉琪譯,李修建校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年7月版
美國學者理查德·L. 安德森的《藝術人類學導論》中譯本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李修建研究員主編的“藝術人類學經典譯叢”之一,本書與羅伯特·萊頓的《藝術人類學》一書框架相似,均為西方學界最早的藝術人類學著作。作者理查德·L. 安德森身處西方藝術人類學的重要建構期,借鑒了20 世紀60 年代以來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并對當代藝術學理論進行了吸收與批判,在此基礎之上建構了自己的藝術人類學體系。
作者立足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史,旁征博引,以世界各地小型社會的藝術為研究對象,深掘小型社會中藝術的定義、藝術的功能、藝術圖像志、藝術創作心理、藝術風格的流變以及跨文化模式等問題,并融合了人類學、圖像學、符號學、心理學、分析美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領域的學術前沿性理論成果。
受維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論、阿瑟·丹托的“藝術界”理論、喬治·迪基“藝術體制”理論的影響,安德森指出了藝術的特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重要的文化意義、風格、愉悅感官與打動人心的媒介和特殊技巧。藝術無法用某個單一特征予以定義,而只能在特定的時空和語境中認識其特征,藝術的特征是多樣的、寬泛的。藝術具有商品交換、權力象征、道德教化、穩定社會秩序等功能。盡管成熟藝術家在小型社會地位高低不一,但仍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成員。小型社會的藝術家在已有的藝術修養基礎上創作時,總是依賴靈感、想象、直覺、激情等心理機制,運用風格化、選擇性復制、概括等表現手法。藝術風格流變與創新有時由藝術內部引起,藝術的現代化與商業化等外部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藝術風格的變遷。在安德森后來的藝術人類學比較研究中,他將文化區分為游牧社會、農耕社會和復雜社會三種類型,認為同一社會類型的美學體系與藝術特征較之于不同類型的社會擁有更多的共同之處。這種比較突出了文化發展階段之于藝術類型和藝術風格的決定性意義。
書中前六章后各附一個“文件夾”,涵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美國西北海岸印第安地區、美洲西南地區的本土部落以及北美因紐特人聚居地等六個非西方世界的著名藝術區,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最后一章采用跨學科的多元視角,將小型社會的藝術與西方藝術進行比較,指出了兩者的異同之處。
本書視野開闊、民族志材料豐贍,文字言簡意賅、明白曉暢,論證扎實有力、框架清晰,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是一本藝術人類學入門佳作,相信本書對于國內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建設會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