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花
新中式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詞匯。
新中式穿搭、新中式饅頭、新中式漢堡、新中式家具以及相關的珍珠、翡翠……火了一撥又一撥。新中式究竟是什么?又憑什么讓年輕人趨之若鶩?
新中式,一個是新,一個是中式。“新”是品牌、品類區別于以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中式”是品牌的場景和產品,融入中式元素。
先說新中式的“新”。新中式穿搭、新中式餐飲,它們的創新點,不是在“中式化”下的功夫,而是在“新”上鼓足了勁,鉆研到底。
再談新中式的“中式”,其體現在產品的中式化和場景的中式化兩個方面:
產品“中式化”是指新中式產品在形態上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觀,在制作上采用中式工藝重新定義西式品類;口味上,在西式菜品中加入中式食材。
場景“中式化”是指將某個朝代的元素融入場景。例如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糖貓庭院”和“長安大牌檔”等品牌,深入挖掘唐代服飾、人物故事以及文化背景等元素,將其與品牌特色完美融合。
總之,新中式就是通過融入中式元素和創造新的形態、口味,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新中式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意。
從整體角度來看,新中式確實很“火”,可是新中式一旦具體到個別品類、某些品牌,它們的境況并不理想。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境況?
首先,新中式風本身并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使得其他品牌可以輕易地復制和模仿。在社交平臺上,“新中式回歸現實”總能引發熱議,同一套衣服,在不同商家處買的,穿上身效果也完全不同。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新中式服飾的質感全在版型和面料。很多商家的設計和版型都是抄的,面料也跟原版對不上,效果自然打折扣。”
其次,價格高,復購率低。許多品牌在產品研發方面缺乏投入和創新,他們更關注的是擴張和加盟,想要通過拉投資、搞融資來賺取資本的錢,而沒有真正關注消費者需求,想方設法賺取消費者的錢。
當然,并不是所有新中式品牌都發展得不好,在新中式的市場上,有些品牌發展也挺好。
中式漢堡中的塔斯汀和派樂漢堡在疫情期間店面規模一路“狂飆”,中式烘焙中如瀘溪河、鮑師傅在各路新中式烘焙不斷關店期間,逆勢穩步擴張。新中式茶飲中的霸王茶姬,在一眾國風茶飲都深陷本土增長困境中時,依然把店開到了全國各地。
新中式已是當下商業市場中不可逆的趨勢,但在探索“商業+新中式”新玩法的同時,企業需要注意保持傳統文化的本真和尊重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從競爭角度看,企業應聚焦下沉市場,避開一二線城市。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下沉市場更有利于控制成本。
從自身角度講,要練內功,穩扎穩打。許多新中式品牌在獲得融資后往往急于擴張,但這種盲目擴張往往導致品牌后端能力跟不上,進而導致資金鏈斷裂和頻繁的關店現象。相比之下,只有少數品牌能夠穩定后端,并逐漸擴大市場份額。
從產品角度說,用爆款單品引流,再以高性價比留客。許多品牌通過推出一款爆品來迅速贏得消費者眼球,這種單品策略只能吸流量。要想真的留住消費者,品牌還需要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及服務,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
新中式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但“商業+新中式”是有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