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龍鳳嬌,雷曉明,張天慧,王 舒,王豐林,張國民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由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多系統機能紊亂,尤以心血管、消化及神經內分泌系統機能紊亂為常見表現的綜合征,具有致病因素繁雜、致病范圍廣泛的特點[1]。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西醫治療局限于抗抑郁類藥物如氟哌噻噸,營養類藥物如谷維素、維生素B1等[1],療效不確切,且治標不治本。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雖無相對應的中醫病名,但根據自主神經系統的分布及其臨床表現等方面綜合考慮,可參考中醫的“眩暈”“消渴”“郁證”“不寐”“百合病”“臟躁”等疾病進行辨證分析。筆者通過結合中醫經典理論淺談自主神經功能與中醫“脾”之間的關聯,挖掘從脾治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價值及科學內涵。
1.1 脾主要生理機能與自主神經功能
1.1.1 脾助精血,濡養神經 自主神經系統包含著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兩大部分,為自律神經,屬于控制系統,可調控人的身體機能[2]。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職責是保證人體在面對外部和內部環境的擾動時,維持所有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穩態[3]。陰血與腎精是濡養神經的重要精微物質。脾可助陰血、腎精[4],間接調控自主神經功能。正如《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景岳全書·傳忠錄·臟象別論》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逼⑽改藲庋?、水谷之海,人體的氣血均是從飲食物化生于脾而來。醫家李中梓提出:“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笨梢?,氣血循行,又以脾之“知周”為基礎[5]。脾亦為后天之本,人在脫離母體之后的任何生命活動,都有賴于脾胃接收營養物質并提供能量。其中脾與血液化生尤為密切,《侶山堂類辨》云:“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笨梢娝热胛?,脾氣運化升清,上奉于心,可協助心陽化赤生血,進一步表明脾與心協同是生血的關鍵步驟[6]。脾與心共奏生血之效,人體內血液充足,營養物質豐富,即可保證全身神經系統有足夠的物質來源。《靈樞·平人絕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脾胃化生之氣血亦可影響人之神志,此神為先天所賦之人體一切生命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宰,心為君主之官,脾通過奉養心中氣血,從而影響神志,即對中樞神經功能產生影響。脾氣健運,運化有力,則化源充足,氣血旺盛而使血液充足,神氣十足。若脾失健運,則化源不足,使血液匱乏,神氣不足,出現頭暈眼花等神經功能異常表現。是故脾可通過自身的盈虧而影響中樞自主神經功能。
腎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原始物質[7],《類經》云:“精藏于腎,腎通于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于腦,故精成而后腦髓生?!薄夺t學衷中參西錄》云:“腦為髓海……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敝嗅t之腦、腦髓與現代醫學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理解基本吻合,故可認為腎精與中樞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腎精充養腦髓,腎精得充則神經功能如常不紊[8]。而腎精之充養有賴于脾氣輸布中焦之精微加以滋養[9]。脾運化有力,則可源源不斷地補充和培養腎中所藏之精氣及其化生之元氣,先天之本得到鞏固,則人體全身神經功能得以充養[10]。
1.1.2 脾主運化,主升清 脾主運化是五臟功能得以正常運轉的重要保證,更是機體物質和能量代謝的主要調控機制[11]。脾通過運化作用將胃所接收之飲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并上輸心肺,充養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自主神經等,使它們各自發揮自身的正常機能。同樣,若脾氣充足、健運,則營養產物可源源不斷地澆灌所到之處之自主神經,并對人之血管、水液、體溫、睡眠、血壓等進行合理調節[12]。另脾主升清,以奉養心血,有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逼⑸逦附禎嶂τ萌羰艿綋p害,一身氣機之升降出入失去協調,各臟器、肌肉、血管、神經乃至精神等失去濡養、滋潤、推動和激發等作用,從而出現氣機逆亂、各種代謝失常等病理變化?!夺t學求是》提出,臟腑之氣機,五行之升降,“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轉也。故中氣旺,則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輪旋”。正如《靈樞·動輸》所言:“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逼⒅鬟\化,產生的水谷精微是思維、記憶等活動的物質基礎,故脾為情志之本。若脾氣虧虛,則氣血化生不足,無力滋養神明,思無所主,意無所存,進而影響人之情志。脾升胃降,上可承心肺之陽,下可啟肝腎真陰,居中焦則安五臟,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故脾胃亦為調控情志的關鍵所在。此為脾氣升清、主運化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影響。
1.1.3 脾藏意,在志為思,主思慮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笔枪饰迮K皆有其所藏,而脾藏意,其意有如《靈樞·本神》所言“心有所憶謂之意”。再如《類經·運氣類》云:“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慮周萬事,皆由乎意。”脾藏意功能對于人體之記憶、學習、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重要影響。王冰對于脾藏意注釋則為“記而不忘者也”,進一步突出了脾通過藏意對于記憶方面的調節作用。《三因方》云:“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其將脾藏意的內涵解釋為大腦回憶功能。綜上可見,中醫之“意”在現代醫學中可釋意為大腦意識、思考、記憶、感知及學習等方面的功能。而大腦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大腦皮質又影響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13],脾藏意的種種內涵皆與大腦的各項功能密不可分,這也間接說明脾具有調控自主神經的功能。
脾在志為思,主思慮,在《醫宗金鑒·神之變化》中有云:“意之所專謂之志,志之變動乃思名,以思遠謀是為慮。”而張介賓言:“深思遠慕,必生憂疑,故曰慮?!敝嗅t學認為脾主思,思有認知及情感兩個范疇,若脾胃之功能正常運轉,則氣血之生化源源不斷,正如《靈樞·決氣》所云“食入氣滿……補益腦髓”,使得腦髓得以濡養,臟腑精氣得到充養,進而保持認知的意與情感的思能正常運行,有益于維持人情緒穩定、意識清晰、身心安定、思維敏捷等[14]?!鹅`樞·平人絕谷》云:“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毖}調暢,陰血充盈,則思維敏捷,精神內守。反之,若思慮過度則導致憂愁、疑惑等消極狀態的出現,日久則耗傷脾氣,損傷氣血,使腦髓失去充養,從而表現出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頭昏、頭重、頭痛、眩暈、視物模糊、失眠或健忘等癥狀,常伴隨焦灼不安、情志抑郁等情緒變化。
1.2 脾與心、腦之于自主神經功能 《靈樞·經脈》云:“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入缺盆,絡心?!逼湟嘣疲骸捌⒆闾幹},起于大趾之端……;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笨梢娛痔栃∧c經與足太陰脾經皆入心系,加之經絡循行有“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特質,為脾與腸腦及脾調自主神經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脾氣的激發與推動作用是胃腸道發揮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保障。研究[15-16]發現,脾虛型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紊亂,對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及轉化能力下降,出現能量代謝的異常,提示腸道菌群的失衡與脾失運化的狀態極其類似。腸道微生物群亦在神經系統-中樞系統的雙向調節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即腦腸軸機制[17],腸道菌群通過該機制影響著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著人體的免疫及代謝等,以調控人體免疫系統的平衡。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調控遞質如γ氨基丁酸(GABA)、兒茶酚胺、五羥色胺和色氨酸前體等可以和宿主神經元發生局部或中樞的交互聯系[18]。研究[19]顯示,通過空腸彎曲菌的腸道接種可以提升感覺神經結和腦干迷走神經中級核的神經元激活標志物原癌基因蛋白c-fos的表達水平,提示腸道內菌群的代謝過程可以通過自主神經系統調控腦活動。而腸道菌群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可通過興奮腸道迷走傳入神經中的SCFA受體,經由腸-腦軸調節宿主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間接對心臟自主神經進行調控并發揮保護心血管的作用,SCFA又可對自主神經節上的GPR41受體發揮作用進而直接影響機體的自主神經功能[20]。大腦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可通過迷走神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免疫細胞因子、能量代謝等方式進行雙向通信[21]。有研究[22]證實,胃腸道功能和胃腸道癥狀的改變伴隨越來越多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自主神經參與調節人體胃腸功能,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自主神經受損或調節功能紊亂可加重FD患者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納差等癥狀[23]。由此可見,腸道菌群與自主神經在調控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的過程中具有密切的協同關聯,腸道菌群的平衡狀態對于維護腸道吸收功能及自主神經調控功能[23]有重要意義。若腸道菌群失調,則可能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紊亂的癥狀,如緊張焦慮、煩躁不寧、健忘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相關表現[24]?;诮浗j之關聯,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內側端承接于足陽明胃經,中焦氣機順沿脾經入胃經,并一路循行往上,直至頭目,通過作用于腦內神經進而影響神志活動,進一步在位置關聯上體現脾對腦中神經的影響[25]。且現代醫學研究[26]認為,中醫學所謂之脾包括現代醫學的脾臟、胰臟、消化道及部分神經系統功能。還有研究[27]發現,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中擁有共同的物質,即腦腸肽,它可調節胃腸蠕動、吸收和分泌等?;谏衔乃峒暗哪X腸軸理論[17],脾可通過腸道對腦進行調節,如《類經·藏象類》所云:“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脾之升清與腸之降濁功能在氣機上形成升降相因的關聯?!鹅`樞·大惑論》云:“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因此胃腸道與腦的生理、病理功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自主神經可調節機體對內外刺激的平衡[28],若人體長期處于精神緊繃、忐忑不安、倍感壓力及亞健康狀態,可導致機體失去平衡協調的狀態,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美國神經內科博士KAZAMEL M等[29]認為,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可引起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表現為心臟迷走神經(心率變異性降低)、心臟腎上腺素能(時變性和肌力變性降低)、血管舒縮(體位性低血壓)和胃腸(胃輕癱)功能障礙等。代謝綜合征,中醫暫無相應的病名,根據其多種癥狀表現,可參考中醫學“眩暈”“消渴”“膏濁”等病癥進行辨證分析,其發病機制是多種因素引起脾、肝、腎三臟受損,產生病理產物所致。再有尹紅蕾等[30]通過研究焦慮癥與神經內分泌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關系,指出患焦慮癥者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它與中醫學“郁證”“不寐”“百合病”“臟躁”等病癥類似,可歸屬于中醫學的情志病范疇,而脾胃為調控情志的樞紐,故脾與之關系密切。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雖無確切的中醫學病名,但根據上文所述,其與中醫學“眩暈”“消渴”“郁證”“不寐”“百合病”“臟躁”等病癥密切相關。西醫在治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比之下,中醫學優勢明顯。中醫注重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可發揮多層次、多靶點的整體效應,不論對于何種疾病,明確了具體證型,便可進行全面分析, 達到“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體也”(《素問·異法方宜論篇》)[31]。
脾胃虛損,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多以精神恍惚、失眠多夢、心神不寧、悲憂善哭、多疑易驚為主要表現,亦可伴見面色晄白、疲倦乏力、納谷不馨等伴隨癥狀,治宜健脾寧心,益氣補血,代表方為歸脾湯、甘麥大棗湯。脾氣虛乏,清陽不升,精微物質不得上奉滋養心腦所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以精神萎靡、乏力疲倦、肢體無力為主要表現,并可有脘腹墜脹、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等伴隨癥狀,治宜健脾益氣,升陽舉陷,代表方為補中益氣湯、升陷湯、升陽益胃湯。脾虛失運,濕困中焦,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所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以頭目昏蒙、視物昏花、肢體沉重為主要表現,并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等伴隨癥狀,治宜健脾除濕,升清降濁,代表方藥為參苓白術散、平胃散。若病程日久,脾腎陽虛,內生寒邪,機體溫煦功能下降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以畏寒肢冷、膽怯易驚為主要表現,并可伴隨肢體顫動、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等癥狀,治宜溫補脾腎,破陰散寒,代表方為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右歸飲。
患者,女,49歲,2021年11月15日初診。主訴:失眠半年余。患者訴近半年來入睡困難,夜間易醒,常感頭暈,記憶力下降,全身乏力,精神恍惚,易心驚膽怯,偶有畏寒肢冷,已停經2個月,納呆,凌晨常欲解大便,大便溏,一日二三行,小便清長。神清,面色白,手觸之涼;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細。西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診斷:不寐(脾腎陽虛,寒邪內生)。治法:溫補脾腎,破陰散寒。方予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處方:炮附片6 g,麩炒白術15 g,黨參1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補骨脂10 g,吳茱萸5 g,肉豆蔻10 g,五味子10 g,遠志15 g,茯神15 g,大棗5枚。14劑,1劑/d,水煎服,炮附片先煎1 h,分兩次溫服,每次200 mL左右。
2診:2021年11月29日。失眠癥狀明顯減輕,頭暈、健忘、乏力亦好轉,服藥后偶感口干,飲水增多,大便成形,一日一行。舌質稍紅,苔薄黃。處方:炮附片5 g,麩炒白術15 g,黨參15 g,干姜5 g,炙甘草5 g,遠志15 g,茯神15 g,北沙參15 g,麥冬10 g,石斛10 g,大棗5枚。7劑,水煎服,1劑/d,水煎服,炮附片先煎1 h,分兩次溫服,每次200 mL左右。
3診:2021年12月6日。上述癥狀均明顯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予補中益氣湯合甘麥大棗湯助脾升清,濡養心腦。處方:黃芪20 g,浮小麥30 g,知母10 g,甘草6 g,北柴胡6 g,桔梗10 g,升麻5 g,當歸10 g,大棗4枚。7劑,1劑/d,水煎服,分兩次溫服,每次200 mL左右。
服藥后患者徹夜安眠,未再出現心驚膽怯,無全身乏力、畏寒肢冷等不適。2個月后隨診,未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為圍絕經期女性,以頭暈、睡眠異常、健忘、全身乏力為主癥,辨析其原因,乃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致激素水平變化,引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且病程日久,累及脾腎。脾腎陽虛,寒從內生,故伴有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等癥。初診以附子理中湯溫建中陽,溫煦脾腎,合入四神丸破陰散寒,澀腸止瀉。同時以茯神、遠志溝通心腎,寧心安神。2診時患者口干欲飲,舌紅苔黃,大便成形,此為中陽恢復,稍有熱化津傷之勢,故去溫燥之四神丸加甘寒之沙參、麥冬、石斛以滋養脾腎,補益津液。3診時患者中陽得復,津液得養,予補中益氣湯合甘麥大棗湯助脾升清,輸布精微,以濡養心腦。
脾藏意、主思慮,運化升清等生理功能可助水谷精微化生輸布,人體在長期精神緊張、外界環境刺激、自身免疫失調等情況下,易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種種原因都可對脾的各項生理功能產生影響。通過細化脾的藏象功能與自主神經的聯系,可加深對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中醫病機認知。筆者通過詳細介紹脾與人體整體及局部的自主神經的關聯,論述了脾與自主神經功能如何相互進行調節及影響的過程,同時提出了從脾論治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思路,通過調和脾臟及其相關臟腑、組織的功能,可以達到緩解甚至治愈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