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樂
國際經貿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企業應該準確把握國際規則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在重構中不僅加強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而且強化企業合規競爭力
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了,從今年的榜單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信息。
一、中國企業數量仍居排行榜前列
在2023年排行榜上,中國企業142家上榜,領先其它國家。2020年到2022年,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數量也連續三年居第一位。但是今年,美國有136家上榜企業,數量上重新超過中國大陸(包括香港)135家。兩者一起形成雙頭并進的局面,在大企業數量上共同領先全球其它國家和區域。
1.《財富》世界500強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
今年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在2022年的銷售收入約41萬億美元,不僅超過去年發布的2021年數據,而且達到《財富》世界500強從1995年統計以來銷售收入的高峰。營業利潤達到2.9萬億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也是有史以來第二高峰。
由于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經營狀況的提升,導致進入排行榜企業的門檻進一步提高。2023年,排行榜最末一家上榜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00億美元,達到跨入《財富》世界500強的新門檻。
2.上榜中國企業數量仍居各國前列
近年來,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數量一直領先于其他國家企業。在2023年排行榜上,中國企業142家,美國企業136家。142家中國企業中有臺灣地區企業7家。如果不計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也有135家,與美國136家企業一起形成雙頭并進的局面,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企業。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企業僅有12家,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而且也落后于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等經濟強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代表的國際通行的經貿規則接軌,全面融入全球經濟,從而實現了經濟大發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迅速做大,躋身全球大企業行列。《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中國企業數量急劇增加。2010年上榜中國企業數量超過了大多數的全球經濟強國,2019年又超過美國。在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群體。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一起領先于世界。這一跨越令世界矚目。
二、上榜中國企業的發展面臨新挑戰
在不到20年時間里,上榜中國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成為全球排行榜領先群體,可喜可賀。然而,今年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一些警示,中國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2020年發布《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時,上榜的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數量第一次超過美國,居排行榜第一位。自2019年以后的三年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全面開展,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大幅提高關稅。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防范和化解疫情風險。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俄烏沖突。貿易、疫情和戰爭三大事件改變了全球經濟,全球產業鏈開始了全面重構。外部的經濟、政治、軍事沖突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經濟以及中國企業的發展,并直接影響到進入排行榜的中國企業。
1.上榜中國企業數量增長停滯,多數排位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數量近15年來首次下滑,比上年減少一家為135家,被136家上榜美國企業數量反超。
此外,依然值得注意的是,與上年相比,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在排行榜中的地位多數有所下降。上榜135家企業中有7家是新上榜企業,其他128家企業去年就在榜上。在這128家企業中,4家在排行榜中位次不變,35家位次上升,但是89家位次下降。換言之,在可計算位次升降的124家企業中,71%的企業在排行榜中的位次下降了。
2.上榜中國企業盈利不及排行榜平均水平
上榜中國企業數量增長停滯,在排行榜位次下降之外,企業經營的財務數據也不理想。
2023年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平均銷售收入833億美元,低于上榜美國企業平均收入959億美元,略高于全榜500家企業的平均數819億美元。然而,營業利潤比美國企業平均數少得多。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平均利潤39億美元,美國企業平均數是80億美元,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不到上榜美國企業的一半,也不及全榜500家企業的平均利潤58億美元。銷售收益率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為4.7%,美國企業則高達到8.3%,全榜500家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7.1%。
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的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在數量上增長停滯、財務數據不及全榜平均水平。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從數量到質量都出現負面的發展還是第一次。這一情況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三、從產業分類看上榜中國企業經營狀況:僅4個領域企業銷售收益率超過5%
為深入了解上榜中國企業發展變化的情況,有必要按照企業所處經營領域和所在行業進行比較和分析。
《財富》雜志今年發布的排行榜把所有企業按照其經營領域進行分類。所謂經營領域(sector)包括了若干細分產業。例如,金融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多種經營財務公司、房地產企業。上榜135家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分屬15個經營領域。
在這15個經營領域中,僅有4個領域企業銷售收益率超過5%,即金融、運輸、電信和高技術領域。
26家金融領域企業中有9家銀行。除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外,還有交通、招商、興業、上海浦東和中國民生銀行。一如既往,上榜的9家銀行經營業績遙遙領先。9家銀行平均銷售收入1,191億美元,平均利潤261億美元,銷售收益率高達21.9%。9家銀行利潤高達2,347億美元,占全部135家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利潤5,280億美元的44%。與過去相比,上榜銀行利潤在全部上榜中國企業利潤中占比略有下降,但還是偏高。銀行利潤高企,必然擠壓其他行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的利潤空間。
納入高技術領域的企業五家(不包括聯想),即華為、騰訊、小米、中國電子信息、立訊精密工業股份。這五家高技術企業銷售收益率平均達到11.8%。從銷售收益率來看,高技術領域企業經營狀況相當好。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相比2021年,華為、騰訊和小米三家企業的利潤都大幅度下降。
納入金融、運輸、高技術和電信四個業務領域共41家企業(不包括聯想),其他94家上榜企業集中在11個業務領域,包括能源、材料、工業制造、汽車、工程建設等傳統業務。這些業務領域的企業銷售收益率都不高,往往只有1%至3%。
由于70%的上榜企業集中在這些業務領域,因而拖累了全體上榜中國企業的經營業績。
四、上榜美國企業經營業績明顯高于中國企業
中美兩國的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數量最多,而且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企業。上榜美國企業一直是中國企業的對標的標桿。與上榜美國企業比較能夠看到中國企業發展進步之快,從而增強參與全球競爭的信心。與此同時,也可以發現中國企業的短處,從而找到中國企業持續改進和前進的方向。
與上榜美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是后來者。雖然總體上中國企業落后于美國企業,但是在一些領域,中國企業發展速度驚人。
以汽車工業為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中國沒有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達到上榜標準,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有了9家中國汽車企業,躋身全球最大汽車企業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在這9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實現新能源車技術創新與突破,出現了兩匹黑馬。2022年度,比亞迪以其新能源技術優勢,銷售收入達到630億美元,從2021年度排行榜第436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212位。寧德時代以其48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第一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排名就達到第292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直追美國的特斯拉。
企業發展的未來在于創新能力。正是由于創新能力,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異軍突起。然而,也正是因為創新能力不足,許多上榜中國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上榜中國企業多數集中在傳統產業。例如,僅在能源、材料、工程建設、工業制造、汽車等五個領域,中國企業有68家,超過上榜中國企業一半。而上榜美國企業在這五個傳統產業領域只有25家。
在高技術領域,美國有15家企業,中國僅有5家(不包括聯想)。5家高技術中國企業是華為、騰訊、小米、中國電子信息和立訊精密,從事網絡、因特網服務、電子設備等業務。美國15家包括蘋果、英特爾、惠普、微軟、IBM、思科、高通、甲骨文等著名企業。這15家企業從事計算機、因特網服務、半導體、計算機軟件、信息技術等高技術業務。由于技術領先、經營有方,美國上榜15家高技術企業平均銷售收入1,033億美元,平均利潤高達204億美元。高技術企業群體規模大效益好,大大提高了上榜美國企業經營質量。上榜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的差距告訴我們,中國企業還需要在這些高技術領域繼續努力。
五、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提升企業競爭力
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反映的上榜中國企業數量型增長陷入停滯,經營質量不及全球平均水平。中國企業這些問題的產生,自然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例如戰略管理與合規管理問題;也有國內營商環境問題,例如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和對外資企業的促進不足;當然還有國際環境問題,例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對一些中國企業的制裁與限制。目前,中國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問題與國內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和國際產業鏈重構等問題疊加,使得中國企業的發展面臨的挑戰空前嚴峻。
1.進一步加強與美國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合作
通過分析今年以及歷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國企業不可能與中國企業完全斷鏈、脫鉤,中國企業同樣不可能與全球企業脫鉤。
前述上榜中國與美國企業所在產業結構有很大差別。中國有20家企業集中在工業材料領域,生產鋼鐵、有色金屬以及建材。美國上榜企業中僅有一家公司在工業材料領域。美國企業顯然需要中國企業的金屬材料。事實上,中國的金屬材料以各種形式(產品或原材料)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則從美國進口食品以及高技術產品或零部件,包括從美國進口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電子、化工產品,光學、醫療等儀器等商品。美國企業的零部件提升了中國企業產業鏈在全球的地位。上榜美國15家高技術企業不少與中國企業有密切的合作,尤以芯片、計算機軟件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
顯然,中美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相互依存關系緊密。只有中美雙方企業積極促進,雙方政府加強溝通,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中美雙方企業才有可能更加理性地繼續合作。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都應該抓住這個機遇。
2.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強化企業合規競爭力
國際經貿環境畢竟發生了巨大變化。包括多數《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在內的全球型企業,目前都在因應變化進行深刻的產業鏈調整和重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國際規則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在重構中不僅加強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而且強化企業合規競爭力。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合作,面臨著很多國際規則的挑戰。在開展國際經貿活動時,企業會面對與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相抵觸的規則,這些規則不僅不能遵守,還要反制。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需要不斷積累實際經驗。
企業日常遭遇更多的是國際通行規則。企業應該牢牢把握和遵守國際通行規則。國際通行規則往往體現了先進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以及在全球化經營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才有可能在這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競爭力,能夠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祝愿中國企業,特別是上榜的中國大陸(包括香港)135家企業能夠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既提升技術和產品創新水平,也提升企業的全球合規競爭力,從而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提升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