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中,里面有一章,題為《群芳譜》,內容引人入勝,以吃花為主軸,旁及苗、葉、根等,算是別開生面。他在題綱寫道:“凡諸花及苗、葉根與諸野菜、藥草,佳品甚繁。采須潔凈,去枯蛀蟲絲(絲指的是花草中的筋絲,口感不佳,人罕食用),勿誤食。制須得法,或煮或烹,燔炙、腌、炸。”
接著他又指出:“凡花葉采得洗凈,滾湯一焯即起,亟(急)入冷水漂半刻,摶(同“團”,此處指將焯過的花、葉、菜,用手團起來,捏干)干拌供,則色青翠,脆嫩不爛。”而在梅花方面,其法為:“將開者,微鹽拿(指拌)過,蜜浸,點茶(及放一些在茶里)。”食法新穎別致,頗能耐人尋味。
無獨有偶的是,南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內,亦提供三則以梅命名的美味,一為用梅花制作,一為似梅花味道,一為具梅花形狀。三者環環相扣,真是精采萬分。
其一為“梅粥”。其做法極簡單,但雪水難羅致,能用泉水即佳,精潔的水亦可。其法為:“掃落梅英(即花),撿凈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并引當時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的《寒食梅粥》詩句,詩云:“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明人高濂遂在其《遵生八箋》中收錄,但文字略有不同,寫得亦較詳盡。曰:“收落梅花瓣,凈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將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其實,“梅花粥”雖然易煮,但總結前人經驗,最好不用落英,而是選含苞未放、萼綠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且在煮熟之后,就空腹溫熱服,效果最為顯著。
“梅花粥”也可當成藥膳。因為《百草鏡》認為:梅花“清香,開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老老恒言》則提及:“‘梅花粥’治諸瘡毒。梅花凌寒而綻,將春而芳,得造化生氣之先,香帶辣性,非純寒,粥熟加入。”
其二為“梅花脯”。原來是把“山栗、橄欖薄切,同食,有梅花風韻,因名‘梅花脯’”。此山栗乃栗的一種,子實較板栗稍小,可食,十分甘甜。橄欖又叫青果,果實尚帶青綠色,即可供鮮食,初吃味澀,久嚼而甜,余味無窮。把這兩者切成薄片,再一起食用,有梅花風韻,設想甚奇特,命名為“梅花脯”,充滿想象空間。
其三為“梅花湯餅”。這里的湯餅,指的是餛飩,但凡食物要引人入勝,除色、香、味外,形也要出眾,才矯矯不群。此湯餅是由福建泉州的高人制做出來的,其要領為:“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分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候煮熟,乃過于雞(可用蕈替代)清汁內,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亦即以餛飩皮作梅花狀,既馨香,又雅致,每位客人吃兩百多片。其造型之美,真無以上之。故留元剛有詩贊云:“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一食而不忘梅,不愧神來之筆。
這三款梅饌,皆不同凡品。或可以養生,或取其風韻,或趣由精工,足見心思玲瓏,必能迭出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