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穗玲
不久前,77 歲的老媽報了老人旅游團,從廣東東莞出發,經廣州乘坐火車開往重慶,再到甘南游山觀景,行程九天。
近些年來,老媽總與老爸或小姨結伴外出游玩。本次旅程,因老爸已過80 歲,旅行社婉拒了他的報名,這讓老媽想去的心意更決:“再不去,過兩年,我也去不了遠地方啦!”而小姨因有事無法出行,考慮到秋天已至,南北天氣變化太大,而甘南一帶是高原,我和先生、孩子們都有點擔心她。于是,我推掉了手頭上的一些事情,踏上了陪伴老媽出游的旅程。
其實參團的成員中,大多是附近幾個村子里相熟的,也曾多次一起外出游玩,有幾個還是我也認識的。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分享著各自帶來的食物。
導游先生身形瘦小,說話慢悠悠的,用半生不熟的粵語給大家作自我介紹,讓大家記錄電話號碼,并說了些注意事項:“等會兒大家下車了不要著急,行李都要帶好,戴上統一的帽子,跟著大隊過馬路,互相照顧,不要掉隊。”
旅游大巴不能直接進火車站,所以我們必須走一小段路并要橫過一個十字路口。我和老媽剛過了馬路,綠燈轉紅了。我發現旁邊的英叔夫婦停下來往對面張望,原來團里還剩下一位老人沒過馬路,手里推著一個大拉箱,上面掛著一把長雨傘和一布袋雜物,胸前、后背各掛著一個行李袋,腰間還別著一臺小蜜蜂收音機。導游朝對面大喊讓他停下來等綠燈,我也主動站在路邊等他。
等老人過了馬路,我幫他推起了行李箱,導游幫他提著布袋,跟上了大部隊。我問老人:“阿叔,你怎么不帶折疊雨傘?”他一邊走一邊說:“我的腿不大方便,我是打算用它來當拐杖的。”這時,另一位只背著個大旅行袋的大叔過來把他的拉箱接了過去,他告訴我:“華仔每次都是這么多東西的。”華仔叔說:“我兒子說甘南那邊很冷,都10 度以下了,所以我帶了幾套厚衣服。”
入站、候車、上車,團友們基本都在同一節車廂,大家忙著放好行李便開心地聊了起來。一位六十多歲的胖阿姨是上鋪的,他跟下鋪的六十來歲阿叔調了個位置。阿叔個子比較高,上鋪實在有點憋屈,只好一直坐在過道的小凳上。阿姨有點過意不去,想塞給他一百塊錢買包香煙,又說要請他吃晚飯,阿叔都拒絕了。
團友們或坐或臥,在車廂里談天說地,講述自己的旅游經歷、生活趣事。其中一位七十多歲的矮個子老人說自己以前是大隊(即現在的村或社區)里的宣傳骨干,大家便慫恿他唱幾句,他便哼唱了起來:“朝霞映在陽澄湖上,盧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軍民們準備反作‘掃蕩’,何日里奮臂揮刀斬豺狼?傷員們日夜盼望身健壯,為的是早早回前方!”時而婉轉、時而激昂的歌聲在車廂里回響,引來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老媽說這段唱是《沙家浜》,她以前也會唱,但早忘記詞兒了。他竟然還能記住這么多的歌詞,真不簡單。
對面的胖阿姨笑得最爽朗,這時,她收到了一個視頻,看得滿臉笑容,接著和我媽談起了她的孫子,還有她家娶媳婦的趣事。隔壁的兩位大叔聊起了各自走南闖北謀生的往事……
綠皮火車顫顫悠悠地搖著,搖著歡樂,搖著過往,也搖著期盼。山林、樹木、房屋與時光不斷后退,我擠在老媽的下鋪上,躲到一邊看書,耳邊偶爾傳來大家的輕聲笑語,腦子里想起了一句話:“從前車馬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