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
1925 年4 月到7 月,李慰農協助鄧恩銘,發動了青島日紗廠三次工人大罷工。
日本經營山東已非一日,在青島所創辦的紗廠共6 個,有大康、內外棉、隆興、鐘淵、寶來、富士等,約有工人12000 千余人。六大紗廠的中國工人,長期遭受著日本資本家的壓榨和虐待。他們工資低廉,同時要受“押薪制”(每月發薪時,廠主扣除20%作為押金,3~5 年后發還;期間如果工人離廠或被開除,押金則被沒收)的盤剝;他們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高,勞動條件極端惡劣,幾乎沒有任何勞動保障,如病假超過十天即行除名,女工經期不準休息、結婚生孩子不再雇傭,等等。他們更要忍受日本人的種族歧視,鐘淵紗廠規定:中國工人不能與日本職員同走一個大門,為此專為中國工人挖了一條地下隧道,隧道上下各有9 級臺階,被中國工人稱為“十八層地獄”。
大康紗廠的廠主,在濟南招募了一班練習生到廠內工作。這班見習生內感資本家苛待壓迫的痛苦,外受膠濟鐵路工人同盟罷工的影響,暗中聯絡工人,組織工會。資本家察覺后,馬上搜查沒收工會名冊,開除參加工會的工人,并逮捕工會組織者。工人怒不可遏,于1925 年4 月19 日宣布罷工。
在大康附近的內外棉及隆興兩廠工人,聽到大康工人罷工后,也于兩天之內相繼罷工,罷工的工人達到了13000 千余人。各工廠均相繼成立工會,全體工友都服從工會命令,秩序嚴整。資本家用了許多收買、利誘、威嚇、離間、壓迫……種種手段。工人則堅持到底,不為所惑。在斗爭22 天后,日本廠主不得不同意接受“調停”,接受了工人提出的承認工會、加薪、因公致傷工資照發、日人不得打罵華人、不得借故開除工會代表等條件。
第一次同盟罷工勝利結束后,資本家恨透了鄧恩銘,唆使警察局將其驅逐出青島。鄧恩銘離開后,李慰農接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接手指導工人斗爭。
工人復工后,日本紗廠廠主卻出爾反爾,一方面以種種借口拖延履行復工條件,一方面策劃對工人進行報復。開除罷工工人代表,并向當局施壓要求取締工會,激起了紗廠工人第二次同盟罷工。在日本紗廠廠主向當局施壓下,1925 年5 月29 日,山東軍閥張宗昌向工人舉起了屠刀,出動軍警2000 余人,包圍3家日商紗廠和工人宿舍,對赤手空拳的工人進行血腥鎮壓,當場死8 人,重傷17 人,75 人被捕,數百人被通緝,3000 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二九慘案”。
第二天,上海發生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與青島的“五二九慘案”合稱為“青滬慘案”。
“五二九慘案”發生后,李慰農立即提出了發動青島各界民眾組成革命統一戰線,孤立和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和親日派勢力的斗爭方針,組織了“膠濟鐵路總工會滬青后援會”,爭取青島《公民報》特辟工潮專欄,報道斗爭情況,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和奉系軍閥壓迫工人的罪行。5 月30 日,青島大學學生會舉行了游行示威。6 月11 日,青島各校3000 余名學生舉行示威游行。6 月14 日,膠濟鐵路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6 月16 日,全市各界3 萬余人舉行了雪恥大會,大罷工達到高潮,并于第二天成立了青島市總工會。在不到2 個月的時間里,全市各界組織了上百個民眾團體,舉行集會數十次。演講、游行、募捐幾乎天天都有。
面對人民洶涌的反抗浪潮,張宗昌被迫做出讓步,釋放了押在濟南的青島大康紗廠工人代表。1925 年7月下旬,趁著上海“五卅運動”出現逆轉,青島的日本廠主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工會、壓制工人的措施。7月23 日,大康紗廠無故將一名12 歲的孩童打成重傷,激起全廠工人的義憤,忍無可忍的工人們立即舉行了全廠大罷工。內外棉、隆興紗廠聞訊后立即響應,掀起了青島紗廠工人的第三次同盟罷工浪潮。
罷工發生后,日商以30 萬元巨款賄賂張宗昌,要求其出兵鎮壓。張宗昌本是個丘八,他的外號很多,如“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還稱“三不知將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多少條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同時他卻好附庸風雅吟詩,其最“著名”的作品是“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以及“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現在網上有人別有用心地歌頌他怎樣開辦了山東大學,又是如何尊師重教,卻不肯說他在麻將桌上一夜之間把全省的教育經費輸了個干干凈凈。此時他見到黃白之物,不由眼開,決定再一次向罷工工人揮動屠刀。
7 月26 日,李慰農被反動軍警逮捕,押往青島警察廳監獄。在敵軍法處審訊室里,他一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和奉系軍閥的滔天罪行,一面公開宣稱“希望打倒帝國主義,先從青島開始”。敵人逼他說出在青島的“同黨”,李慰農坦然地說:“青島的工人全是我的同黨!”
7 月29 日,李慰農在青島被反動軍警秘密殺害。是時,李慰農視死如歸,高呼“工農革命勝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從容唱起《國際歌》,壯烈就義,時年30 歲。
李慰農犧牲噩耗傳到上海時,中共中央正在召開執委擴大會,陳獨秀立即提議暫停會議,為李慰農烈士志哀。羅章龍十分悲痛,寫詩悼念:
黃海帥旗李慰農,沉雄遠略兼雍容。
山東革命勛名懋,不廢江河一代宗。
07.王盡美:盡善盡美唯解放
姓名: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
出生年月:1898 年6 月14 日
籍貫:山東莒縣
入黨時間:1921 年
生前職務:中共一大代表,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山東分部主任
犧牲時間:1925 年8 月19 日,時年27 歲
犧牲地點:山東青島
遺書遺言:“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
如果王瑞俊沒有在1921 年7 月去上海參加那一次會議,后來很可能成為一位名動四鄉的教師。他能詩能文,多才多藝,吹拉彈唱精湛嫻熟,作詞譜曲樣樣精通。長笛一曲,滿座動容;炭筆一揮,一幅一米多高的馬克思像栩栩如生;口才也好,找一條板凳站上去演說,圍觀群眾久久不散。這,都是當今名師的必備技能。可以料想,照這樣發展下去,畢業以后順利謀一個教職,教書課徒,為人師表,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金飯碗了。再假以時日,成為學術大師也是未來可期。
但是王瑞俊卻沒走這條路,而是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研究當時人們所知甚少的馬克思主義,到工廠發動工人、組織工會,創建共產黨,造反,鬧革命。
那年夏天的上海之行,不僅改變了王瑞俊的命運,也改變了他的名字。開會回來,他寫了一首詩:
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
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
從此,他的名字改為了王盡美。改變他命運的那次會議,叫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王盡美是出席會議的十三名代表之一。
可惜的是,建黨僅4 年后的1925 年8 月,年方27歲的王盡美不幸病逝,成為一大代表中最早去世的革命烈士。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1898 年出生于山東省莒縣北杏村(今山東諸城市枳溝鎮)。他出生那年正是戊戌之年,中國正在巨變前夕。康有為正在北京鬧變法,孫中山也在南方準備鬧革命。
王盡美從小聰明,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學霸”,但他的求學生涯很是坎坷。他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因家貧無錢讀書。1905 年,村里地主打算為兒子找一位年齡相近的孩子作陪讀,見王盡美聰明伶俐,就找到了他。不到1 年,地主的兒子突然患病死掉了,王盡美也就沒有了書讀。又過了一年,另一位地主也想為自己的兒子找個陪讀,又找到了他頭上。誰知半年以后,這個地主的兒子又暴病身亡,一時間村里人都說王盡美“命硬”,再也沒有人敢找他陪讀了。1910 年春,村里辦起了村塾,王盡美才又有了讀書的機會。1912 年成立了新式的初等小學,王盡美轉學到這里。因為學習特別優秀,校長免除了他的全部學費。
1918 年,王盡美考到了省城濟南的省立第一師范讀書。離家前以詩言志:
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
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
與此同時,另一位即將離開貴州荔波故鄉、也到濟南求學的16 歲少年鄧恩銘亦曾賦詩:
赤日炎炎辭荔城,前途茫茫事無分。
男兒立下鋼鐵志,國計民生煥新然。
1918 年秋,來到省立一師之后不久,王盡美和鄧恩銘結識,迅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積極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們積極投身運動。因為五四運動是由于日本強占山東而引發,山東師生在運動中的身影也格外引人注目。在此期間,王盡美認識了北大的羅章龍,彼此經常通信聯系。1920 年8 月,在北京、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帶動和影響下,他們籌組了山東“康米尼斯特學會”——即共產主義的譯音(communist),這是山東第一個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組織。同一時期,李大釗在北京傳播共產主義的場所名叫“亢慕義齋”,也是同一個意思。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不久,陳獨秀函約山東的王樂平在濟南組織共產黨。王樂平雖然贊成社會主義,卻不愿加入共產黨,便向陳推薦了王盡美、鄧恩銘,由他們籌建濟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 年7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推舉王盡美和鄧恩銘參加會議。王盡美年紀小,長著一雙大耳,給人印象深刻。新中國成立后,山東方面整理他的革命事跡,找到一張遺照呈送中央,毛澤東一眼認出,脫口說道:“這是王大耳朵!”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后,王盡美任山東分部主任,回到山東,全力投入工人運動。王盡美受過教師職業訓練,口才又好,做“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據他的同學回憶,王盡美還在師范讀書時,就經常到伙房與炊事員聊天。伙夫老王因家里負擔重,生活貧困,終日愁眉苦臉。王盡美得知之后,就給老王講俄國的窮人翻身的道理,他還在老王的扇子上題了一首詩:
為何貧困并非命,乃因世事太不公。
如把腦筋肯放開,天下大事無不成。
在王盡美的影響下,老王后來加入了共產黨,還改名為王開成——乃是取了詩中第三、第四句中的最后一字,意為腦筋一“開”,萬事皆“成”。”
1922 年6 月,在王盡美的領導下,建立起了津浦鐵路機廠工會。工會成立后,向廠方提出了增加工資、增加休息日和年終發放雙薪的三項要求,經過7 天的斗爭取得勝利。
濟南初戰告捷,王盡美又奔赴淄博礦區。在這里,王盡美親眼目睹了煤礦工人的悲慘生活。“說起他們的生活來,真是暗無天日。有些人伏在機器上,有些人埋在炭堆里,每天一滴汗一滴血地做十幾點鐘的工,稍一不慎還要連命舍上,而工錢僅得兩三毛錢,不但勞碌一生得不到一點好處,結果還要受凍挨餓。”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要下窯,拿命抵,不下窯,餓肚皮。傷老病殘老板一腳踢,死了三根麻繩一領席。”當時日本人定的賠償標準是:“馬死償價200 元,人死僅償50 元。”王盡美怒道:“這是何等不平的事啊!”
王盡美深入到礦井、工區進行調查,向工人們宣傳馬克思主義,號召礦工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壓迫。王盡美對礦工們說:“別看你們手上沾滿炭泥,可是這兩只手卻能創造出世界萬物……”他向工人熱情宣傳成立工會的好處:“我們發起這個工會,就是想將我們全體工人組織成一個團體,專給我們工友們謀利益。我們的行為哪點不好,我們想法子改了他。廠里哪樣待我們不好,我們就要求改了他。工錢若不夠,我們就設法叫廠主加……總而言之,我們只要團結起來,什么事也好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