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祝 張國慶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自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發展理念以來[1],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了,脫貧攻堅工作當中的“精準”二字的重要性[2]。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3],在黨的二十大會議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系列進行了重要的論述[4],這又一次為農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論。為了能有效促進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要在促進農村全面脫貧的基礎上,根據公共農村體育、農民健身、農業發展當中所缺少的以及需要完善或需要提升的方面,來實施“體育+”的精準扶貧策略,這是有效推動農村公共體育發展以及布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落實體育民生工程的科學舉措[5]。需要從體育層面拓展鄉村振興路徑,從產業層面優化發展模式,提升農民群眾的體質健康發展水平,全面促進農業體育事業多元發展以及讓農民群眾能通過多渠道致富等。
在現行政府主導的扶貧機制下,農村公共體育主要以統一物品配給、統一模式推進,快速實現了農村體育基本裝備的普及,但因與農民多樣性需求錯位,導致產生配給資源浪費、農民健身績效低等問題。
政府主導的體育扶貧機制下,各行政村轄區周邊自然村不能全都配給基本的籃球場地、乒乓球臺、戶外健身器材等,這既不能滿足自然村的全覆蓋,更不能達到相應的人均占地面積、器材人均率等標準[6];同時行政村的中心村存在資源相對過剩,其他自然村因為距離較遠等原因,出現實際不能享受體育資源的問題。究其原因,即各級政府沒有從政策的層面給予相關明確的規定,導致政府資源不足、社會資源無法供給的尷尬現象。
從現行的現代體育基礎設施配置的角度,對被幫扶地區的自然環境要求較高。在居住相對集中的平原地區,到處都能找到適宜裝備體育器材的地塊。在一些山區能適應體育設施建設的平整地塊則相對較少,同時因為轄區內居住人相對較少,即使建好了體育運動設施,也很少有人進行使用,只能長期閑置,從而導致體育幫扶不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7]。比較之下,山區的體育幫扶工作則相對處在績效較低的層次,既限制了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發展,也會因為各地域文化的不同,容易出現地方風俗以及文化習慣與現代公共體育發展理念不吻合的情況。
在現行的農村公共體育建設發展當中,多以運動場地建設、籃球器材和乒乓球臺以及戶外健身器材的裝備為主。這些公共體育建設可以最大限度支持廣大農民簡單開展籃球運動、乒乓球運動與戶外健運動等[8]。但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全國各地都有著不同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在代代傳承中發揮著健身、健心甚至體育醫療的作用。相對不同地區農民的傳統體育需求而言,像籃球運動、乒乓球運動與戶外健運動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與牧區的賽馬、射箭、摔跤,與傳統武術起源地區的武術套路,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族舞蹈和武術等相比,處在需求相對較弱的地位。針對特定地區開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體育扶貧措施,是提高精準扶貧幫扶績效和鞏固體育脫貧成果的重要舉措。
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必要部分,必須把農民健身健心與農業產業經營模式、農民創業致富相結合,才能發揮出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的作用,通過完善的發展機制與優化舉措,來推進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
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當中,與體育場地和設施建設相比,廣大農民更急缺關于意向體育項目技能的學習和指導。在政府的激勵和社會志愿服務的配合下,應以行政村為單位配給相應數量的體育教師、體育教練員等專業體育教育教學人才,為廣大農民提供專業、科學的體育運動教學和指導[9]。從政府主導層面,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和有體育特長的教師,在學校轄區內的村莊進行相關體育項目的教學和訓練指導。如擅長跳舞的教師可以組織和指導農村婦女跳廣場舞和地方傳統的民族舞等,讓人們在廣場舞鍛煉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在社會志愿服務層面,支持各種體育志愿者到農村去開展相關體育項目的教育教學、訓練指導和創作。如支持活躍在農村的傳統武術傳承人對居住地附近及其周邊的農民,開展專業的武術技能等教學,使更多的農民掌握、傳承武術技能,并結合時代需要開展創新。兩種扶貧方式,一種為,以穩定的幫扶機制和幫扶隊伍,為農民提供穩定的體育教育教學和訓練指導幫扶;另一種為,以靈活的幫扶方式和群眾歡迎的幫扶項目,為農民提供個性化、趣味化運動項目的教學和訓練指導。
“美麗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目標和成果的統一,為農村“體育+”精準扶貧提出了啟示。按照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針對不同地區地理特點和風俗習慣,開發地域特色性的“體育+”旅游產品,讓農民在生產中開展體育運動并實現創收是“體育+”的有益探索[10]。在農民體育參與層面,以組織農民和游客競賽的農業技能體能類比賽為宜,如每年在田間地頭舉辦的以農業技能或農產品為器材的運動會等,讓參與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刨地、背著既定重量的農作物跑步、以不同層級重量的農作物開展舉重等比賽,既能吸引游客參與,又能讓農民參與運動,實現游客、農民健身的雙贏。在農業旅游產業發展層面,當地農民通過為游客提供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產品,讓農民和游客都得到體育鍛煉,讓游客享受特色的農業旅游,如為游客表演地方民俗體育節目,農民傳承地方體育技能給游客等,既能把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傳播發揚,也能讓農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創收。
實踐中,在健身運動層面,“體育+旅游”是雙向的,即當地農民和游客的互動活動;在創收和服務層面,“體育+旅游”是單項的,即游客向旅游地農民支付一定的報酬來扶貧,農民提供服務獲得相應的報酬來鞏固脫貧成果。
鑒于農民終身勞作的工作特性,實施“體育+養生”的精準扶貧措施,是讓廣大農民在自強體質的基礎上,保持健康與保障勞動能力的可持續舉措。從農民勞動后體能恢復的角度,開展體能恢復性、機體休息性的體育訓練指導[11],如原地踏步操、韻律操、體育小游戲、廣場舞、健美操等,讓經過繁重體力勞動后的肌肉、韌帶得到放松,避免勞動后造成的肌肉、韌帶等過勞,確保機體的韌性和活力。從健康康復的角度,開展醫療體育指導,讓農民從疾病、傷痛、殘疾、機能下降等病態、亞健康的狀態中逐漸康復。比較適合日常運用的方式有:針對腦梗患者的矯正運動、平衡運動,針對傷病后肌肉萎縮、頸椎或腰椎患者的牽伸練習運動,針對高血壓患者的太極拳等。其他的如易筋經、八段錦、氣功、五禽戲等,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療效較好的醫療體育項目。
與其他直接經濟支持的扶貧措施相比,“體育+養生”的扶貧舉措是隱性舉措,即在通過科學的體育教學和訓練指導,讓廣大農民少生病少花錢、生病后運動康復少花錢,進而節約時間用于勞動生產,達成少支出、多收入的致富目標。
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因此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也是一項需要持續強化且與時俱進的扶貧舉措,只有不斷創新激發廣大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才能讓廣大農民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并樹立科學的體育意識,進而實現自覺、科學的體育運動,為勞動致富、創業致富打下堅實的健康身體基礎。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在創新的同時,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因“體育”自身的速度、力量的要求,需要在安全的負荷內、達標的場地內運用適宜的器材,開展技術技能正確的運用,才能達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科學性原則是“體育+”扶貧的首要原則,即讓廣大農民得到科學的體育教學、訓練指導,以達成循序漸進不傷身體、意外傷害能快速救治的體育目標。結合體育自身的規律及科學性教學,運用廣大農民淺顯易懂的語言、一目了然的示范,講解和教授運動員技能動作,使其快速地掌握并在日常運用;科學性訓練指導,即指導體育運動農民結合自身實際開展訓練,選用器材要與自己體能、體重、年齡等基礎條件相當,避免過猶不及的傷害。
即助力農民致富和保持良好體育興趣的原則。前者能幫扶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對“體育+”充滿信心,養成自覺的體育習慣和積極運動的體育精神,進而支持農民勞動和創業。如在適宜“體育+旅游”的地區,掌握某項表演性體育技能的群眾,就能通過表演某個體育旅游節目,達成引流游客、銷售農作物、獲得表演報酬的致富多贏目的。后者能幫助農民開展更專業、內容豐富的體育活動,以強化體質、優化機能,進而支持農民以更加積極的身心狀態進行勞動生產。如為了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廣大農民學習和運用了包括籃球等現代體育項目、傳統武術等民族體育項目、易筋經等醫療體育項目,支持其因地制宜開展各種適當的運動,為其保持健康的身心做好體育項目和興趣的準備。
產業助力性原則,即把“體育+”與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使“體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助力要素之一。實踐中常見有兩種方式。一是“體育經濟”助力,即通過在農村舉辦各種地方特色的體育賽事,如常見以農作物、農業工具等為器材的“農味”運動會;特定季節下的田園運動會,如梨花節、桃花節、牡丹花節等時節,舉辦穿越果園或繞花園的馬拉松比賽、騎行比賽、馬術比賽等,吸引全國各地的參賽者或旅游者參與,達成農作物銷售與其他方面增收的目的。二是“體育+產業”助力,即把體育與農業產業的某個形態或行業相融合,為農業產業新增新時代體育和市場經濟的特點。常見的如“體育+旅游”“體育+農家樂”“體育+養老”“體育+養生”等,依靠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為農業產業賦能和增值。以水果產地的采摘節為例,廣大農民和游客一起采摘水果,是體能鍛煉與水果豐收的雙贏。
精準扶貧背景下加強農村公共體育發展建設,是幫扶舉措的一種,是提升廣大農民內在素質、強化農民體質、養成農民良好體育習慣、培育農民體育精神的統一。尤其在當前農民健身休閑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發展,將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觀念意識的提升呈現出更多形態,既要打造新時期的農村體育文化,又要推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播,要培育農村群眾的體育意識以及興趣,培養更多的體育人才,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體育文化基礎,以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健康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