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國
(齊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1)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數字普惠金融作為一種創新模式正逐漸嶄露頭角,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聯網和科技的力量,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了農民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本文研究,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并尋找到有效對策,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在更廣泛的鄉村地區普及,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動力。
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鄉村地區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農村人口流失、土地荒蕪、農業生產困難等問題導致鄉村經濟發展的滯后和不平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限制了國家整體發展的潛力。
鄉村振興是指通過改革創新和政策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和生態環境,實現城鄉發展協調一體化的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2.1 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鄉村居民可以分享到城市化帶來的發展成果,與城市居民的差距縮小,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1.2.2 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
鄉村振興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至關重要。農村地區是中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通過加強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率,可以保障穩定的糧食供應,并且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滿足人民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1.2.3 維護社會穩定和建設和諧社會
鄉村振興可以提升農民的生活條件,增強獲得感,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減少農民流失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和建設和諧社會。通過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就業等社會服務,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有效避免城鄉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和沖突。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捷、安全、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包容和普惠經濟發展的一種金融模式。它的目標是實現全民金融包容。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渠道,為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們提供優質、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它將金融服務從傳統的線下模式轉變為線上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使金融服務更加普遍、便利和包容。
2.2.1 促進金融包容
傳統金融服務往往無法覆蓋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和基層群體,導致這些人群難以獲得融資、儲蓄、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而數字化手段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為這些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從而促進金融包容。
2.2.2 促進經濟發展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使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地使用金融服務。傳統金融服務存在時間成本高、手續煩瑣等問題,而通過數字普惠金融,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互聯網等渠道進行金融交易,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從而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其次,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簡化流程,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并降低了人為錯誤和欺詐行為的風險。這樣一來,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低成本、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2.2.3 提升社會福利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險、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服務。傳統金融機構通常對低收入人群采取嚴格的貸款和保險門檻,導致他們很難獲得必要的保障和福利。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打破了傳統金融的空間和時間限制,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加靈活、便捷的服務。他們可以通過手機或互聯網進行保險購買、理賠等操作,享受與高收入人群相當的社會保障待遇,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安全感;其次,數字普惠金融還能為農民提供農業保險、農產品銷售等服務,幫助他們應對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農民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他們往往面臨著天災、蟲害、價格波動等多種風險。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對農業生產進行數據分析和風險評估,為農民提供相應的保險和補償措施。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還可以幫助農民將農產品銷售到更廣闊的市場,提高銷售收入,增加農民的財務回報,提升生活品質。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數字普惠金融作為一種創新的金融模式,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是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的具體內容:
3.1.1 農村金融產品設計與定制化
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根據農戶的實際需求設計和定制化金融產品,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例如,針對農村貧困戶可以提供低利率的小額信貸服務,幫助他們發展生產經營;針對農村企業可以提供融資、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其發展壯大。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還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設計金融產品,以更好地適應農戶的需求。例如,推出農業保險產品,幫助農戶抵御自然災害等風險;推出農產品質量溯源金融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溯源能力。
3.1.2 農村金融渠道拓展與服務網絡建設
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拓展農村金融服務渠道,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便捷性。可以通過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站點、推廣移動金融服務平臺等方式,讓農戶更加方便地獲取金融服務,解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問題。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還可通過合作與整合資源,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例如,與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提供金融服務;與物流公司、電商平臺等進行合作,推動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和金融支持。
3.1.3 農村金融風險評估與管理機制
數字普惠金融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農戶進行全面風險評估,并建立合理的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分析農戶的信用狀況、農產品市場情況等信息,幫助金融機構更精確地評估農戶的風險水平。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還可以通過共享風險信息和建立風險監控機制,提高農戶金融風險的管理水平。通過有效識別和管理風險,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率,從而提高農戶的金融服務可得性。
3.2.1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創新
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優化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資金難題。首先,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實現農產品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提高金融機構對農產品的信任度。金融機構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農產品價值,為農戶提供更多融資支持;其次,可以推動金融機構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合作,打通融資渠道,為各個環節提供資金支持,提高全產業鏈的效率和競爭力。
3.2.2 農業保險與補貼金融服務
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農戶的風險抵御能力。首先,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農業保險的精準定價和快速理賠。利用大數據分析農田環境、氣象數據等信息,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農業風險,為農戶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險產品。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理賠速度和提高理賠準確性,幫助農戶更好地應對災害風險;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將政府的農業補貼直接打入農戶賬戶,提高補貼發放的效率和準確性,促進農戶增收。
3.2.3 農業科技與數字化金融服務
數字普惠金融可結合農業科技,為農戶提供數字化金融服務。首先,可以利用無人機、遙感等技術對農田進行監測和評估,為農戶提供精準的種植指導和融資支持。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水分、氣象條件等參數,提供科學的農業生產建議,幫助農戶減少成本、提高產量;其次,通過建立農產品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直接銷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戶收益。數字普惠金融還可以為農戶提供線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便捷服務,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和增值。
4.1.1 制定有利于數字金融發展的政策
制定有利于數字金融發展的政策對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下面是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議:首先,推出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向鄉村地區擴展服務。政府可給予金融機構稅收減免,通過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和風險,鼓勵他們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其次,提供財稅等方面的支持,降低數字金融技術應用的成本。政府可以減免數字金融相關企業的稅費負擔,優化稅收政策,使得數字金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更具吸引力。此外,政府還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數字金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降低相關企業的資金壓力;再次,建立專門的農村金融發展基金,用于支持鄉村金融項目。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向符合條件的數字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擴大在鄉村地區的業務規模,提升農村居民的金融服務水平;最后,建立完善的準入門檻和監管規則,保障鄉村居民的合法權益,防范金融風險。
4.1.2 完善數字金融相關的法規制度
完善數字金融相關的法規制度對于促進數字金融的健康發展和保護鄉村居民的權益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可以考慮的方面:首先,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建立明確的數字金融機構準入標準,要求機構具備一定的資質、經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同時,加強對數字金融機構的監管,建立有效的監察機制,確保其運營的合規與穩定;其次,產品審查和風險評估。建立數字金融產品的準入門檻,加強對產品合規性和風險性的評估,防止不良產品進入市場。可以制定數字金融產品的備案和審核機制,要求企業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加強對產品運行過程和風險控制的監管;再次,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加強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監督,及時解決消費者投訴和糾紛。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投訴渠道和仲裁機構,為鄉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維權途徑。最后,懲罰和違規處罰。加大對數字金融機構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對于不合規的機構和產品要進行嚴厲處罰,以強化市場秩序和保護鄉村居民的合法權益。
4.2.1 加大對數字金融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
首先,設立專項資金,資助數字金融科技創新項目。政府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向符合條件的金融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加大在數字普惠金融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數字金融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其次,建立產學研聯合機制,促進金融科技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政府可以鼓勵金融科技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數字金融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資源,推動數字金融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4.2.2 推廣數字金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
首先,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進農產品溯源系統。政府可以鼓勵金融科技企業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構建起完整的農產品溯源系統,提高農產品的追溯能力和透明度,增加農產品的信譽度,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感;其次,利用大數據分析農業生產和市場信息。政府可以鼓勵金融科技企業收集、整合農業生產和市場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指導意見;最后,推廣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務模式。政府可以鼓勵金融科技企業加大在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推動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在農村地區的應用,方便農戶進行金融交易和管理,提升其金融服務體驗。比如,江蘇如皋市積極借助數字普惠金融手段,通過建設農村金融服務中心和農村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小額貸款、信用擔保等,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4.3.1 提升農民金融素養和理財意識
首先,開展金融知識培訓。政府可以組織金融機構、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等開展面向農民的金融知識培訓活動。培訓內容包括金融基礎知識、風險管理技巧、投資理財等,幫助農民了解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的基本知識;其次,舉辦理財規劃講座。政府可以邀請專業的金融規劃師、理財專家等開展針對農民的理財規劃講座,幫助農民了解個人理財規劃的重要性,學習理財技巧和方法,并針對個人情況提供專業指導。比如,江蘇鎮江丹陽市積極推動農民金融素養培訓工作,通過開展金融知識講座、組織金融理財培訓班等形式,幫助農民學習金融知識和理財技巧,提高他們的金融素養水平。同時,丹陽市還注重倡導農民合理的理財觀念,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投資理財活動,增加收入來源。
4.3.2 培訓專業人員以提供專業的金融咨詢和指導
首先,建立專業化的金融培訓機構。政府可促進專業化金融培訓機構的建立,為金融從業人員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課程,提升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其次,加強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監管。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培訓計劃和考核機制,對金融從業人員進行規范化的培訓,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最后,利用科技手段提供金融咨詢服務。政府可以鼓勵金融科技企業開發金融咨詢App等數字工具,為農民提供便捷的金融咨詢和指導服務。通過在線咨詢、智能化推薦等方式,幫助農民解答疑惑,提供個性化的理財建議。
4.4.1 加大對鄉村金融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
首先,設立鄉村金融發展基金。政府可以設立鄉村金融發展基金,專門用于支持鄉村金融項目的發展。該基金可以提供低息貸款、風險補償和補貼等形式的資金支持,幫助鄉村金融機構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其擴大服務范圍;其次,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政府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共同承擔鄉村金融項目的風險。通過與金融機構共擔風險,降低其參與鄉村金融項目的風險感知和壓力,加大對鄉村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金融項目的投資和運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例如,桃源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該縣積極推動鄉村金融服務創新,成立了農村金融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金融咨詢、貸款擔保等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河北省深州市通過建立“一村一行”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加大了對農村金融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4.2 建立與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的合作伙伴關系
首先,促進金融機構向鄉村地區拓展服務。通過政府引導和激勵措施,促使金融機構主動開展鄉村金融業務,提供包括信貸、支付結算、理財等金融服務,滿足鄉村居民和農村企業的金融需求;其次,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政府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動數字技術在鄉村金融中的應用。例如,引入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技術手段,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建立農村金融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整合;最后,加強鄉村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通過組織培訓班、開展科研項目等方式,增強鄉村金融科技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鄉村金融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例如,臨安區位于杭州市西部,該區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創新金融,與多家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在農村金融、移動支付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了鄉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
綜上所述,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數字鴻溝問題。部分農民對數字技術缺乏了解,使用數字金融服務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數字金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養專業人才,完善監管機制,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向更廣泛的農村地區普及,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創新,才能實現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