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波波 周佳樂
高等職業教育先進裝備制造類現場工程師培養是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完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升級的重要舉措。本文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界定了現場工程師的特征,分析了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意義及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策略。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而先進裝備制造業則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是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其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大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著力推進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與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類別、企業崗位、制造生產的深度對接。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并非一種崗位名稱,而是面向工程一線的技術實踐者、工藝設計者、技術難題解決者和工程組織協同管理者,是能夠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培養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高職院校可提高院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可以滿足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需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轉變傳統人才培養觀念,做好內涵建設。立足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辦學特色、優勢及現有學制,探索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對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路徑、產教融合機制、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評價機制、工程實踐等方面進行全面探索,可為裝備制造類企業提供急需的高端現場工程師人才支持,且能夠為破解先進裝備制造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缺口瓶頸、提升和優化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意義還在于,有利于加速現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創新化、體系化。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是優化制造產業人才供給結構、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對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適應性的重要舉措。完善先進裝備制造現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和做好頂層設計,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升級,加快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有利于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面向社會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
先進裝備制造類企業的生產、管理、運營等各工作崗位層級清晰,現場工程師也會根據各工作崗位進行層級劃分,例如:班組長現場工程師指導班組生產、設備管理、班組耗材管理,工段型現場工程師協調多班組產品部件。因此,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既要有與崗位要求一致的技能,還應具備對外協調管理服務的能力。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滯后于企業技能人才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需要針對先進裝備制造業特定崗位群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和培養規格設計。在現有培養定位和模式下,大量高職院校制造類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還是以加工操作、工藝實施、產品監測等為主,學生操作技能較強,但與能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高素質一線現場工程技術人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具備明確的職業指向性,既包含職業能力的培養,又包含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從現實角度來看,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受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的制約,缺少能扎根基層崗位、掌握現代制造技術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復合型現場工程師。高職院校制造類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或轉業,反映出學生綜合職業素養達不到企業要求,學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模式不夠重視,排斥裝備制造企業工作環境。因此,在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培養現場工程師人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
一是校企共建力度有待加強。高職院校在建設校企合作實驗室、裝備制造類工程訓練實訓基地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采納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的建設意見,提高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學校專業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新形態教材建設等方面,高職院校仍需加強與先進裝備制造類企業的聯合開發力度。二是校企共享力度有待加強。高職院校設有企業訂單班,在校學生通過企業篩選進入企業訂單班,這樣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校企聯合教學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細化,校企應聯合制訂并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育人力度有待加強。同時,多數學生頂崗實習崗位為沒有安全風險的輔助崗位,或者是與先進裝備制造的技術、設備和工藝無關的工作崗位。因此,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深度受到限制,學校和企業需要加強共享力度,共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制造類專業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目前,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大部分高職院校會邀請先進裝備制造企業技能大師、能工巧匠、技術管理人才等來校開展講座,但是校企互聘機制的落實與實施具有一定難度。與此同時,在校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力度不夠,部分教師存在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缺乏優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這一現狀嚴重制約著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深度。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高職院校要將“實學+實用”作為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的教學主線。“實學”是指高職院校依托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在專業課程和項目教學中明確職業崗位的要求,帶領學生深度了解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運行機制。“實用”是通過師生教學互動、生產項目與專業技能實踐的循環互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提高學生的工程基礎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工程導向+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大力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企業典型產品、工程技術案例為項目載體貫穿培養全程,優化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路徑。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要求高職院校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訓練,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首先是建設好生產性實訓中心。高職院校要與先進裝備制造企業保持緊密合作,做好生產性實訓,探索校內先進裝備制造生產性實訓中心和校外工程能力實習基地的建設,突出實踐特色,提升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其次是管理好生產性實訓中心。高職院校要做好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的統籌、教學計劃與生產計劃的統籌、師資與技術力量的統籌、人才培養質量與產品質量評價的統籌。最后是深化工程能力訓練。高職院校要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中心促進校內課堂和校外企業生產現場指導的一體化,實現育人環境企業化、社會化。
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應該以“雙師型”教師為師資隊伍建設核心。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調動和借用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的資源,加強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向交流,訓練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打造高水平的現場工程師專業教學團隊,確保教師具備高素質和高技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技術應用能力,安排校內教師到先進裝備制造企業進行學習實踐,打造校企共生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提高“雙師型”隊伍實踐水平和校企項目資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