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令輝,李 福,芳 卉
(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500)
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它主要通過犬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咬傷或唾液傳播給人類。這種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一旦感染,幾乎沒有治愈的可能性,常常導致死亡??袢≡谌蚍秶鷥葟V泛存在,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和農村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全球有約5萬人因狂犬病感染而死亡,其中大多數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然而,這些數據可能被低估,因為在一些地區,狂犬病病例的報告不準確或不完整。狂犬病主要通過受感染的動物的唾液傳播給人類。犬類是最常見的傳播源,尤其是流浪犬。其他動物如貓、狐貍、狼、猴子等,也可能攜帶病毒并傳播給人類。人類感染后,病毒在體內逐漸擴散,最終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一些系列癥狀,包括焦慮、恐水癥、肌肉痙攣、癡呆等。
狂犬病毒株具有多個傳播源。野生動物中,狐貍、狼、狗、貓、猴子等都可能攜帶狂犬病病毒[1]。當感染的動物咬傷其他動物或人類時,病毒通過唾液傳播。這種傳播途徑使得野生動物成為狂犬病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為了實現全球范圍內零狂犬病,需要全球合作,加強疫苗接種計劃和犬類管理,增強公眾意識,確保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與安全。野生動物是我們珍貴的自然資源,其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野生動物也可能成為狂犬病的傳播源之一??袢∈且环N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2],可以影響哺乳動物,包括野生動物和人類。內蒙古自治區由于其廣闊的草原地區和牲畜養殖業的發展,狂犬病在該地區一直存在較強風險。該地區也是我國境內野生動物豐富多樣的地區之一,包括狼、狐貍、猞猁等多種野生動物。然而,狂犬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野生動物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傳播可能性。野生動物之間也可以通過咬傷、抓傷等方式傳播狂犬病病毒[3]。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一個遼闊的地區,野生動物與人類的接觸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和牧區,因此,狂犬病的傳播風險也隨之升高。
提倡盡早實施疫苗接種計劃,提供免費或補貼的疫苗給牧民和牲畜,以確保廣大人群和動物的免疫覆蓋率。這可以通過設立疫苗接種站點、移動接種車輛等方式實施。
相關畜牧獸醫部門建立狂犬病的監測和報告系統,確保及時掌握疫情信息。包括收集病例數據、動物疫情監測、實驗室診斷和疫情報告等。
加強野生動物管理,采取措施減少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的機會。包括野生動物人工免疫、人工飼喂控制、野生動物種群監測等。
政府部門定期進行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狂犬病的認識和防范意識。這可以通過舉辦健康教育活動、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媒體宣傳等方式實施。
加強對違反狂犬病防治法規的行為進行執法和處罰,以確保法規的有效執行。社會層面也要進行監督,這可能包括對未接種疫苗的動物的處罰、打擊非法販賣、食用和虐待動物的行為等。
政府可以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分享經驗、技術和資源,共同應對狂犬病的挑戰。這有助于加強疫情監測、疫苗研發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如果被動物咬傷、抓傷或有其他潛在暴露風險,應立即進行傷口處理。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洗傷口,有助于去除病毒和其他細菌。隨后用消毒劑(如碘酒)消毒傷口,然后用無菌敷料進行包扎。
及時尋求醫療咨詢非常重要。向醫生詳細描述受傷情況,包括動物種類、咬傷的部位和程度等信息。醫生將根據傷情評估是否需要狂犬病預防接種。
根據醫生的建議,可能需要接受狂犬病預防接種??袢∫呙缫话惴譃轭A防接種和治療接種。預防接種是在被咬傷或潛在暴露后給予,而治療接種則是在發病后給予。預防接種能夠有效預防狂犬病的發生。
在接受狂犬病預防接種后,需要遵循醫生的指示進行隨訪觀察。注意觀察傷口的愈合情況,并報告任何異常癥狀,如紅腫、發熱、疼痛等。
為了預防狂犬病的傳播,應避免與可能攜帶病毒的動物接觸,特別是野生動物和流浪動物。如果遇到無主動物,不要隨意接觸,而是報告給當地動物控制部門或相關機構處理。
了解狂犬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增強個人的健康意識。遵循當地衛生部門的建議和指導,定期檢查寵物的疫苗接種情況,并遵守當地狂犬病防治法規。
當發現疑似或確診狂犬病的野生動物時,應立即采取措施限制人類和其他動物與其接觸。這可以包括設置警戒區域、發出警告和提供相關信息給公眾。
野生動物保護人員、獸醫和動物管理和飼養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了解并掌握如何處理疑似狂犬病動物,包括捕獲、轉移和安全處置等。
如果有疑似狂犬病的野生動物被捕獲,應將其隔離并進行觀察。其有助于確定是否患有狂犬病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受感染的動物。
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傳達狂犬病的風險和預防措施,以及在發現疑似狂犬病動物時應該采取的行動。
農牧部門加強推動冬春兩季防控狂犬病工作行動計劃,為有效預防和控制狂犬病等人獸共患病傳播風險,按照《動物防疫法》《狂犬病防治技術規范》《野生動物保護法》《傳染病防治法》《陳巴爾虎旗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要求,各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多部門聯防聯控,各負其責,開展綜合防控措施,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從源頭上阻止狂犬病等人獸共患病傳播途徑,野生動物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摸清帶毒率,傳播高風險地區等基本情況。強化責任擔當,以口蹄疫、非洲豬瘟、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力爭不發生,確保不流行”為主攻目標,以強化基礎免疫,消毒凈化,監測預警,檢疫監督,調運管理與應急處置為主攻方向,以分片包干下沉式督導合力推動三大責任落實,主動防范化解動物防疫領域風險隱患,確保全旗動物防疫安全,人畜安康,供應安穩。
農牧部門同蘇木鎮政府,國有農牧場按照《動物防疫法》《狂犬病防治技術規范》要求,聯合開展發生狂犬病疫情地區的畜間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狂犬病防控知識宣傳工作及疫區內家犬緊急免疫,患病動物緊急撲殺,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環境消毒等疫情處置工作。
林草部門同蘇木鎮政府、國有農牧場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要求,聯合開展發生狂犬病疫情區域的野生動物活動范圍監測以及野生動物棲息地調查、評估工作。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物種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農牧業生產。
旗衛健委部門組織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蘇木鎮衛生院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要求,開展疫區的人間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高危人員疫苗接種,科普宣傳等防治工作。蘇木(鎮)政府、國有農牧場負責組織本轄區動物防疫工作人員對動物養殖場(戶)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明確職責分工。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對本轄區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予以協助。開展野生犬出沒,家畜異常死亡等現象排查工作。強化對家養犬只狂犬病疫苗免疫,提高免疫密度,加強對流浪犬只的管理。
狂犬病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導致野生動物種群的減少。當病毒傳播到野生動物群體中時,感染的個體會出現疾病癥狀,甚至死亡。這會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破壞生態平衡。其次,狂犬病還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和生態學特征。患病的動物可能表現出異常行為,例如失去恐懼心理、主動接近人類等,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接觸機會,從而增加了病毒的傳播風險。為了控制和預防野生動物中的狂犬病傳播,一些措施已經被采取。首先,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一些地區對狐貍和其他可能攜帶狂犬病病毒的野生動物進行疫苗接種,以減少病毒在野生動物間的傳播。其次,野生動物監測和病例報告的加強對于及早發現病例、追蹤疫情、采取相應措施至關重要。此外,加強公眾教育,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與狂犬病的認識,避免與患病或潛在患病的野生動物接觸,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保護野生動物和控制狂犬病的工作中,國際組織、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致力于研究野生動物中的狂犬病傳播機制,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保護策略,并推動野生動物狂犬病的監測、疫苗接種和教育工作。通過全球合作,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和人類免受狂犬病的威脅,促進生態平衡的維護與恢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綜上所述,通過疫苗接種、管理野生動物接觸、控制流浪犬接觸、早期發現和隔離、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教育宣傳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家畜感染狂犬病,確保家畜的健康和人畜共存的安全。同時,定期與獸醫合作,遵守當地政府和動物衛生部門的相關法規和指南,以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