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軍
在雙碳背景下,多式聯運能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排降碳,是我國交通運輸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運輸結構調整的重要指南。
1.鐵水聯運規模提升。2021年,大連港、營口港等7個開展集裝箱鐵水聯運的主要港口完成542.87萬標箱,同比增長5.51%,占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總量的79.3%,市場規模再創新高,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占集裝箱吞吐量比例提升至2.66%。2.公路聯運增勢強勁。2021年,全國完成貨郵運輸量731.84萬噸,同比增長8.2%,完成貨郵周轉量278.16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5.8%。“卡車航班”“航空+高鐵”“航空+中歐班列”等陸空聯運模式不斷涌現,在各地實踐中取得實質性成效。3.江海聯運穩中向好。全國江海聯運發展繼續保持向好態勢,江蘇、浙江等江海聯運大省江海聯運量總體穩定增長。2021年,浙江省完成江海聯運量3.5億噸,同比增長7.9%,完成集裝箱江海聯運量55.1萬標箱,同比增長30.6%,完成河海聯運量4209.7萬噸,同比增長12%,完成集裝箱河海聯運量53.1萬標箱,同比增長44%。江蘇省無錫、南通、泰州、南京和鎮江等沿江城市江海聯運業務蓬勃發展,鎮江、無錫等城市江海聯運規模實現較快增長。重慶至連云港、武漢至濰坊、珠江西江等江海聯運線路加快打通,內河與沿海航道網絡密布聯通,江海聯運發展日趨欣欣向榮。4.示范工程效益凸顯。2021年,參與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的70個項目覆蓋全國29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通示范線路450條,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620萬標箱,同比增長29.2%,降低物流成本約130億元,平均每箱公里降低物流成本約0.5元,降低標準煤消耗約2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645萬噸。5.運輸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全國鐵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加10.8億噸、增長29.4%,其中,鐵路煤炭發送量完成19.5億噸,同比增長8.3%;疏港礦石鐵路運輸比重達到了50.7%同比提高8.1個百分點;鐵路在全社會貨運量中占比由7.81%提高至9.15%。2021年,全國水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加15.6億噸、增長23.4%,水路承擔的大宗貨物運輸量大幅提高。
與世界上已經開展多式聯運國家相比,距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必須直面幾個典型的挑戰、跨越必經的鴻溝。1.基礎設施銜接難。當前,我國跨方式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和建設協調依然不足,樞紐站場“連而不暢”“鄰而不接”等“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現在特別需要盡快研究解決,這是實現多式聯運高效順暢運行的基礎。2.票證和標準等軟件環境亟待優化。多式聯運服務規則、技術標準、法律法規等“最后一厘米”的軟條件制約日益凸顯。不同運輸方式貨物品名、危險貨物劃分等互認目錄清單缺乏等一系列的制約不像硬件設施那樣看得見、摸得著,一目了然,而軟鏈接方面有很多是隱性的,但它又確實存在,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又躲不開、繞不過,成為制約多式聯運效率的制度約束。3.信息數據聯通難。由于部門間、方式間、企業間、區域間多式聯運信息互聯共享機制不健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企業信息開放程度不一,“信息孤島”“數據斷鏈”現象較為普遍。而多式聯運對全鏈條運輸的數字化、透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數據聯通難對實現信息高效互聯共享存在很多障礙。4.機制亟須融合深化。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企業信息對外開放程度不一,導致多式聯運信息共享互聯機制缺失,很難提供全程一體化物流服務
當前,我國多式聯運發展已探入深水區,遭遇的“疑難雜癥”也正日益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自2014年以來,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密集出臺多項鼓勵多式聯運發展的政策,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21年底,國辦印發了54號文件《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在既往工作基礎上,提出了“十四五”推進路線圖,即提出了圍繞“多式聯運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的發展格局”目標,強調了工作目標的引領性。《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以多式聯運為牽引,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戰略導向;進一步明確了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交通運輸貢獻的戰略路徑。《方案》堅持統籌謀劃和因地制宜,在綜合宏觀形勢、考慮發展基礎、分析需求趨勢、對標強國目標基礎上,提出了2025年全國鐵路和水路貨運量比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的總體目標。《方案》從基礎設施、組織模式、區域結構、技術裝備、市場環境、支持政策等7個方面提出了22條政策措施,系統性解決制約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結構調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加快破解發展頑疾。1.突出問題導向,加快推進多式聯運補齊短板。即針對目前在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銜接不暢的硬連接問題,加快提升多式聯運的承載能力和銜接水平。在基礎設施里,重點要加快多式聯運的骨干通道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港口規模化港區實現鐵路直通;在港口規劃或港口集疏運規劃編制時,原則上,要明確聯通鐵路、確定集疏運目標,做好用地預留控制;推動鐵路專用線深入碼頭堆場并配足到發線和裝卸線,加快專用線進港區、廠區、園區等針對性舉措,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這些有力舉措將極大促進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硬聯通”。2.優化多式聯營組織模式,提升多式聯運運轉效率。“十四五”期,多式聯運和運輸結構調整工作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優化調整工作思路,提出了一整套政策“組合拳”。鐵路一直是制約我國多式聯運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亟需深化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完善鐵路運價靈活調整機制,嚴格規范海運口岸收費,推動由依靠行政手段調整為主向市場調節為主轉變。
在推進路徑上,推動需求側和供給側協同發力。要出加快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充分發揮綜合運輸優勢,為社會提供全鏈條和低成本的貨運服務,推動市場主體進入自主調整的良性軌道。在市場機制上,加快形成各運輸方式合理比價關系。3.推進重點區域針對性覆蓋示范區建設是運輸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將運輸結構示范區向晉陜蒙煤炭主產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拓展,努力實現煤炭中長距離運輸和公路集疏港運輸加快向鐵路、水運轉移,不斷擴大運輸結構調整成果和覆蓋范圍。新能源車輛對于中短距離城市配送、港內轉運、廠礦內部運輸優勢明顯,也同樣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和各地產業實踐的需求。實現煤炭中長距離運輸和公路集疏港運輸加快向鐵路、水運轉移,從而來提升我國重點物資運輸的綠色化、高效化水平。4.加快技術裝備升級。重點要在集裝箱運輸和多式聯運中積極推廣應用標準化托盤,加快集裝箱的規模化應用,積極研發推廣冷鏈、危化品等專業運輸車船應用,加快交通運輸裝備改造升級,提升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此外,加快裝備綠色化,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車輛推廣使用,到2025年,城市物流配送領域,新能源汽車要成為主力軍。5.推進運輸服務規則的銜接。深入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推動建立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規則協調和互認機制,研究制定不同運輸方式貨物品名、危險貨物劃分等互認目錄清單,加快完善法規標準體系,為進一步規范綜合運輸管理規則提供解決方案;探索制定地方性運輸規則標準,推動不同行業、運輸方式、企業間服務規則銜接;推動市場真正能夠實現“一單到底、一箱到底”。6.推進信息資源共享。一是推動鐵路、港口、船公司、民航等企業實現信息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開放列車到發時刻、貨物裝卸、船舶進離港等信息。二是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多方參與”的原則,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為多式聯運各關系方提供資質資格、認證認可、檢驗檢疫、通關查驗、稅收征繳、政策動態等一站式服務;三是大力發展智慧供應鏈體系,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推進傳統貨物運輸組織方式的改進和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整合,加快推進北斗系統在營運車船上的應用,到2025年基本實現運輸全程可監測、可追溯。7.強化支持示范工程。國內多式聯運深入發展的瓶頸之一是缺乏多式聯運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支撐。2016年交通運輸部近年來印發了《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管理辦法(暫行)》,鼓勵不同運輸方式企業以資產重組、資源共享、網絡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組成多式聯運經營主體,重點支持公路、水路運輸、港口經營企業與鐵路物流企業深化鐵公水聯運合作,鼓勵多式聯運市場經營主體以聯運線路、物流鏈為紐帶組建企業聯盟。從政策實施效果看,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績。一些地方政府先行先試出臺多種支撐保障措施,提出將統籌利用車購稅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多式聯運產業基金,碳減排政策等多種渠道,綜合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鼓勵和支持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調整工作行穩致遠。目前我國第四批全國示范工程申報也正在積極組織推進中,現在已成為國內推動物流業健康發展、完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的主攻方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