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凱
(威海市消防救援支隊,山東威海 264200)
全面推進“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是打造現代化作戰指揮體系的重要切口,是貫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舉措,是抓主業、強基層、打基礎、固根本的破題之舉。“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工作是全面構建現代化指揮體系,是提高實戰打贏能力的突破口,事關隊伍戰斗力建設,事關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方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通過創新技術、革新模式、優化機制,積極探索有效路徑,重塑初戰指揮環節,推動滅火救援行動向“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轉型升級,努力實現“一般火災救早滅小”和“大火形不成、少損失”的目標[1]。
信息化是突破傳統、引領發展的重要手段。重點利用信息化手段驅動新型調度指揮系統向實戰延伸,配套優化接警調派、警情跟蹤、遂行出動等機制,打造接警調度隊伍,實現基于“一張圖”進行指揮、調度、分析、決策。達到重點跟蹤、精準報警、一鍵智能調派、圖像自動關聯、聯動信息共享、作戰要素推送等關鍵功能應用質效,及時收集基層應用反饋,邊建、邊用、邊完善,切實做到接警迅速、定位精準、調度科學、決策高效。
“兩智一圖一終端”是“一短三快”初戰機制貫徹落實的重要技術手段。以服務實戰、提質增效為目標,串聯接警調派、輔助決策、作戰指揮、信息匯聚等多個業務環節,研發智能接處警系統建設,強化三方通話、同聲傳譯、語音智能轉寫、報警人多方式定位、自動聯動警情調派等功能,并完成智能指揮系統的上下貫通,為各級執勤隊站配備移動(車載)作戰終端,實現基于“一張圖”的指揮、調度、分析、決策。加強與公安、衛健、交通、氣象、水利、燃氣、電力、環保、市政等應急聯動單位的信息共享,組織各執勤單位實時維護車輛、器材、裝備、藥劑等基礎信息,確?;A信息的準確性。在等級調派、預案調派基礎上,支持對滅火救援作戰編成、特種裝備、車輛藥劑等進行篩選并一鍵式調派,提升處置效率。
結合智能接處警系統的建設,按照“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原則,將獨立接處警大隊分批整合至支隊指揮中心集中接警,確保支隊指揮中心第一時間掌握警情信息,并實施調度指揮。對接內外部海量應急關聯數據,分類優化救援數據接口,建立涵蓋內外部資源的滅火救援資源池,優化災情態勢多維度、多角度融合分析。優化移動作戰終端等各類現場信息采集手段,豐富前后方指揮決策信息,努力實現戰場“透明化”。探索新型滅火救援作戰指揮態勢分析和移動指揮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分析、應用力量分布、供水組織、陣地設置等關鍵指揮要素信息,打造數字化、現代化指揮模式。
優化接處警工作流程和跨區域增援調度流程,推廣“一判、二派、三詢、四定”的接警預調派模式。警情立案后,通過智能接處警系統聯動營區廣播,向轄區主管消防救援站及鄰近消防救援站(以實時路況到場時間排序)自動發送預警提示,消防救援站接到出動指令后,移動作戰終端自動生成電子調派單,并與指揮中心保持信息同步。轄區消防救援站根據災情類型預出動相應初戰編成,鄰近消防救援站執勤人員著裝登車,做好出動準備,收到正式調度指令后出動,將力量調派與登車出動無縫銜接,真正做到聞令即動,保證消防車和消防救援人員在最短時間內駛出車庫。研發上線“一呼百應”聯調聯戰功能模塊,優化政府(企事業)專職隊、微型消防站等多種形式消防救援隊伍的調派程序,提升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出動效率,協助實現“滅早滅小滅初期”。
建立接警調度員“雙向輪崗”工作機制,制定崗位選拔、培養和考核標準,建立人才骨干后備庫。優化全勤指揮部設置,推進支隊“一體化”戰備值班值守,進一步明確職責任務、運行程序、管理要求和制度保障等內容。建強調度指揮隊伍,發揮消防隊伍與高??蒲性核娜瞬欧趸饔?,建立常態化培訓和協作共建機制。強化指揮中心崗位大練兵,采取“以老盯新、以快提慢、以強帶弱”舉措,持續提升接警員業務能力。加強調度指揮專業培訓,大力培樹專家型、技術型、骨干型團隊,促進調度指揮更為科學,救援行動更加高效安全。推動接警調度員職業技能鑒定和持證上崗工作,建設接警調度模擬訓練系統。
重點固化初戰編成、明確崗位職責、固定乘車位置、明確登車路線和順序、聯動警情廣播、及時開啟車庫門、營區門,實現“人員有序登車,安全高效出動”。
細化站級滅火救援作戰力量編成,明確不同編成出動車輛、人員、乘車位置、登車順序、負責器材、作戰任務等,優化調整基層消防救援站班備勤室和庫室設置,將基本功能單元人員宿舍調整至車庫附近,縮短消防救援人員登車路徑,確保以最短距離抵達登車。將傳統“著裝登車”調整為“登車著裝”,實行號員與車內座位固定匹配,強化行駛途中車內著裝訓練。調整車輛器材位置,將號員負責器材放置在座位同側,便于到場后直接準備器材。
災害事故立案后,通過智能接處警系統向消防救援站移動作戰終端下發出警單,聯動營區廣播播報出動力量,接到出動命令后,能夠智能自動聯動警鈴,警鈴會根據警情發出不同類型響鈴。車庫內安裝倒計時讀秒裝置,確保出動人員能夠得到倒計時讀秒提示。車庫門接入智能系統可自動升起,車輛安裝遠程遙控啟動裝置,實現一鍵啟動[2],并實時推送災害定位和路徑規劃。接到出動命令后,值班作戰人員根據作戰編成,第一時間跑至消防車,從座次位置一側有序登車出庫,不需要等待打印紙質調派單,指揮員核實情況后,直接出動,行駛途中車內著裝做好防護,最大限度節約登車出動時間。
借助圖像傳輸、車載終端、車輛位置信息、消防車號牌自動識別系統等綜合判斷作戰力量出動情況,利用出庫時間、車輛號牌、車輛類型、實名報備、出警指令等信息進行智能比對,自動記錄出庫時間,自動更新備勤狀態,為指揮中心實時掌控隊站登車出動效率,做好后期力量調配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重點突破智能導航監控、前后方信息同步共享等關鍵技術,深化交消聯動機制,加強途中研判指揮,實現“途中多維護航、戰術超前部署”。
借助第三方導航軟件,自動規劃最優行車路徑;針對擁堵、限高、限重等道路情況,整合互聯網導航算法和實時路況信息,實現多站點、多路徑同時規劃。重點加強通信員、駕駛員對轄區情況的熟悉程度,做到情況明、底數清,根據交通擁堵情況,合理采納導航規劃路線,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迅速趕赴現場。指揮中心通過“兩智一圖一終端”指揮系統隨時掌握出動車輛位置、行進路線、到場距離、預計到場時間等,消防車行進途中指揮中心通過報警信息及時修正災情位置信息,到場后由消防救援站核準、修正災情位置信息,為滅火救援全過程提供準確位置信息。
依托高空瞭望、雪亮工程圖像資源調閱出動車輛行進情況[3],實時掌握出動車輛位置、行進路線、到場距離、預計到場時間等動態信息,建立長期、穩定、可靠的交通道路應急聯動機制,提高因交通道路堵塞引發次生事件的防范和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消防救援隊伍的滅火救援工作,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建立“通信聯絡、分級響應、處警配合、執法協作、聯勤聯訓、數據共享和信息報送聯審”等聯動機制,進一步落實各級崗位責任制,嚴格履行職責,熟練掌握工作程序和要求,確保警情互通、處警聯動,為及時開展滅火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提升交警、消防聯勤聯動的快速反應能力。與交巡警建立交通保暢機制[4],持續開展聯勤聯動,落實綠波帶、驍騎保暢、對講機直通等交通保暢措施,確保出動車輛快速到達災害地點。
行駛途中加強與報警人聯系,提前獲取現場影像資料,直觀掌握現場情況,利用移動作戰終端等設備,實時調取預案、水源、聯動單位、視頻資源、作戰力量部署等基礎信息,預先評估災情,規劃停車位置,真實準確下達戰斗展開、火場供水、安全警戒等針對性作戰指令。指揮中心全過程跟蹤、提示、指導和輔助指揮,持續開展作戰信息、安全提示推送等工作,為初戰指揮員謀劃作戰方案提供數據支撐。
重點培養勝戰意識,強化預先展開,快速搜集信息,科學制定方案,準確部署任務,協同高效處置,細化安全管控,實現“到場即展開、全程想安全”。
作戰指揮崗位人員要掌握轄區災害事故風險情況,掌握轄區各類災害事故特點、處置程序、技術措施、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情況和本級滅火救援預案相關內容。消防站根據轄區災害事故特點,開展實地、實裝、實戰性訓練,強化攻堅組訓練,確保在災害事故現場能夠按程序快速展開。加強重點目標關鍵作戰要素采集,特別重視單位總平面圖、樓層平面圖、給水系統圖(噴淋、室內消火栓)等關鍵數據的準確性;建立機構、人員、車輛、裝備、水源、重點單位等基礎數據動態更新機制,重點核查執勤車輛北斗定位數據的可靠性。
根據行駛途中指揮員作戰部署和現場情況,擔任內攻任務的人員途中佩戴齊全個人防護裝備,到場后車輛選擇正確、安全的位置停靠,按照分工有序下車,快速取用器材,預先鋪設水帶干線,保持充水待戰狀態,各戰斗編組將偵檢、搜救、破拆等常用器材前置,便于就近取用,按照內攻作戰的操作方法做好進攻準備,根據指揮員全面展開命令,第一時間滅火救人,供水人員根據掌握的信息提前做好供水準備。
指揮員熟練掌握各種災害事故偵察方法及處置措施,到場后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快速準確獲取現場信息,查明現場情況,準確抓住火場主要方面,多角度采集現場畫面,并傳回支隊指揮中心和現場指揮部,結合無人機,4G 圖傳等外部圖像,努力實現現場態勢的透明化,對現場形勢做出正確判斷評估,合理部署到場力量、科學制定行動方案[5],有效疏散救人、控制火勢。按照作戰編成和初戰操法落實分工,強化配合,在實戰錘煉中,著力提升消防救援人員單兵素質和能力水平,實現隊伍專業化。修訂完善初戰處置行動指南,創新戰術操法和清單式作戰指揮程序,規范小型消防站等各類專職消防隊伍執勤訓練要點,提升快速救人控火能力。
做到穩中求“短”、穩中求“快”,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響應和出動速度,提高滅火救援效率。同時,狠抓全過程、全鏈條、全時段作戰訓練安全管控,強化安全科目訓練,切實提升識險、避險、處險能力和單元效能,堅決避免作戰訓練傷亡事故的發生。運用生命體征監測、綜合定位系統、車輛監控系統等裝備,在滅火救援現場對每名作戰人員進行跟蹤定位,實時記錄作戰人員的具體位置、呼吸器余氣量、內攻作戰時間等關鍵信息,重點跟蹤管控到場展開、安全防護、行動效率、戰斗狀態、作戰規程等戰斗環節[6],全面強化災害事故現場戰斗行動安全工作。
應用無人機、機器人等新手段,打造透明化救火方案,全面覆蓋作戰現場,聚焦作戰力量,應用綜合定位互聯網等新型設備和關鍵技術,強化態勢感知和大數據分析應用,作戰信息要直觀精準,堅持平戰結合,立足各地實際,鼓勵基層首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開展適警化改造和“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研發破拆、攜行、裝載、滅火等實用型裝備[7],以“小快靈”促進“大提升”,作戰裝備要先進、可靠、管用、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