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本洋 余加華 徐桂艷 胡素娟 呂 芳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宣城 242000)
全面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策略,是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作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高低,關鍵是能否扎實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為著力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2021 年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進行頂層設計部署。《意見》圍繞創新創業環境支撐、金融財稅政策支持以及強化綜合信息服務等9 項功能進行部署,全面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與此同時,依據教育部2022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第三次調度視頻會議報告顯示,2022 屆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人,預計達到1076 萬人,同比增加167 萬人。這一背景下,宣城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面臨多重就業壓力,亟待尋求創新路徑破局。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為當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面臨的緊迫問題。就此,擬聚焦新時代背景下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進行研究,為推進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質增效[1]。
從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已成為社會主流,高校是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核心場所,高校制定雙創教育既與社會的人才需求相符,又和高職學生的價值訴求相契合。高校可將第二課堂活動和雙創教育有機結合,選擇雙創典型案例,突出榜樣的模范效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雙創意識。展開與雙創相關的社會實踐,推動社會發展,發揮人才的最大化作用。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計劃期間,中國共產黨不畏艱辛、開拓創新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高校推行雙創教育時,學生需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展開全方位調查,找尋全新的切入點,運用新思路、新教學觀念或手段優化創新,引導其形成創新創業精神。該精神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順利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也有利于其成長與學習[2]。
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當下,學生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于創新創業期間表現出諸多問題,比如是非觀念薄弱、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忽略職業道德等。針對以上情況,學校可于雙創教育中融入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內容,運用我國的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參與實踐活動、掌握相關技能,在實踐期間還可激發其潛能,使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含義及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明確人生追求。
創新創業涉及諸多環節,無論是針對項目情況編制前期規劃、展開市場調研、分析財務狀況,還是編寫創新創業項目計劃書,都要團隊成員共同配合,發揮所有成員的優勢與智慧。在發生分歧或遇到困難時,有效協商才能達成共識,選擇最有利于項目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使項目順利開展。換而言之,在大學生群體參與雙創實踐活動期間,其協同合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在社會就業壓力持續加大的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所以必須考慮如何培育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理念、方法和以往的人才能力培養模式有著本質性的差別。高校必須以新時代背景為基礎,探討可以培養高職學生雙創能力的方法與路徑,基于各個維度研究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價值,將高職學生雙創能力培養工作與其學習與生活有機融合,制定科學合理的雙創能力培養機制,為高職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使其能更加沉穩地應對市場就業環境的變化[3]。
高職院校對學生培養非常重視,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空間,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就業環境。學生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自身積累經驗,為后期就業之路夯實基礎。創業創新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平臺,充分將教學資源合理分配給學生,為學生學習、獲取技能提供良好的條件。此外,創新創業教育對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內容,對就業能力有更全面的認知,可減輕未來高職學生的創業、就業壓力。新常態下,國家充分重視高職學生就業問題,一系列的傾斜政策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就業范圍。
學生沒有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從而影響了創新創業素質的提升。一些高職畢業生把創業作為自己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最終出路,其職業生涯的首要目標仍是“找工作”,缺乏創業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型創業教育項目的教師數量較少,絕大多數的大學課程都是由班級里的導師負責,由于沒有經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導師實際工作經歷十分匱乏。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沒有專業人才進行指導,造成了目前高職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嚴峻。高職院校通常會聘請各個行業中的精英人士為學生解決該領域在就業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但是這類專家對教育規律并不了解,所以在進行授課時也會顯得比較隨意。
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可以通過父母獲得一些創業基金,而那些普通或者較窮的學生,往往缺失創業啟動資金。現階段,創業難度較大,創業資金缺乏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原因。雖然現在全國各地的銀行都有一些鼓勵措施,比如學生可以通過銀行獲得小額信貸,但是創業貸款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負擔,而學生的創業經歷有限,很難找到很好的創業機會,因此學生很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創業成功[4]。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院校,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力可以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為社會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因此,宣城職業技術學院要提高對培養學生創業精神的重視程度。在培養的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雙創工作。
第一,進行創新創業課堂的設置或開展相關主題的講座。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從根本上缺少創新精神和對創業知識的了解,部分學生并不具有創業意識,只是根據較少的了解和其他人的想法對創新創業行為進行主觀判定,認為創業具有很大的風險性。而開展創新創業主題的相關講座能夠使學生全面且客觀地認識創新創業,了解創新創業具備的諸多優勢,從而改變部分學生的看法。而即便是那些具有相關意識的學生,也缺少相應的實現途徑,對創新知識沒有系統和科學的了解。因此,高校可以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或在創新創業上取得成就的前輩,舉辦講座或者相關課堂講授,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傳授成功經驗,增加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進一步了解[5]。
第二,設置多種創新就業活動。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即使掌握了理論知識,也因缺少實踐經驗,在實施過程中狀況百出。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其獲得更加豐富的實用性經驗,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可以以校園科創大賽為主要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第三,宣城職業技術學院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即使擁有較強的潛力和較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如果未得到及時的指導,就會影響學生能力的發揮,優秀人才也會被埋沒。因此,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在技術上或者設備等方面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支持,使學生感受到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對其創業活動的支持,使其在創業過程中充滿底氣,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積極性。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兼顧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不斷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課程系統。在明晰創新創業需具備的能力、素質前提下,探索構建課內理論、課外實踐的課程系統,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實踐雙層面的能力教育。在大二、大三期間進行創業技能、實踐層面的教學,引導、鼓勵學生完成高質量的項目教學。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學而言,有必要綜合多方力量組建創新創業優質隊伍,強化教學支撐。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應充分培養“雙師型”隊伍,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契機進行教學隊伍培養。例如,鼓勵理論教師趕赴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融入企業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同時,聯合企業、科研機構進行創新創業項目開發,切實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聯合舉辦創新創業活動,構建創新創業學院,聘請行業專家、企業精英進行創新創業指導,扎實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地方教育局也要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方面給予支撐,派遣優質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學、宣講,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支撐[6]。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側重培育技術型人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建筑類專業教師也會優先考慮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掌握各項實踐技能,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清晰的知識框架。如今,社會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我國的科技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國家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持續加大。在構建創新模式時,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是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場所,需肩負起自身的教育職責,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是優化高校課程內容。因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在提高學生創新技能的同時,需要求其掌握相關技術知識,形成正確的創新認知后,才能展開與創新技能相關的培養工作。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創新技能培養工作時,須先完善相關理論知識,再增設與雙創教育有關的課程,根據教材內容構建課程體系。教師在課程教育期間,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且全面的創業認知,使學生意識到創業并非口號,而是需付之于行動的實踐操作。在此期間,宣城職業技術學院要聯合教師,依據學生的具體狀況提高其綜合實力,豐富就業渠道,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7]。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也要注重雙創培育目標,制定適當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創業有更全面的了解與認知。
新時代環境下,社會就業形勢瞬息萬變,高職學生肩負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加上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群體是否具備創新創業能力越來越重視。因此,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必須意識到時代的變化,注重對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基礎方向,研究引導學生提高雙創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期間累積經驗、提升雙創能力,使高職院校學生成為用人單位必不可缺的關鍵人才,減輕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突出其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