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慧琳
農村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解決農村問題是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發展農村物流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保障和舉措。當前,我國農村物流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農村物流發展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物流成本偏高、周轉環節復雜、效率低等問題,嚴重妨礙了農產品、生產物資的流通。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公共管理理論解決突出問題,加強農村物流的現代化、專業化發展,提高農村物流發展水平、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標志著黨中央對億萬農民群眾的深切關懷。建設現代化農村物流體系,實現農村經濟的強有力發展,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強有力保證。然而,目前我國的農村物流體系尚且不發達,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解決農村物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新課題。
電商的興起,增加了經濟發展對于物流的依賴程度,2019年國家引發《關于支持推進網絡扶貧項目的通知》,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讓農村地區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巨大機遇和切實利益。農村物流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農村物流發展的不均衡,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農村物流也起步比較晚,就造成了農村物流發展落后。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實現覆蓋范圍很廣的“村村通”公路,但是農村的主要交通工具以貨運車輛為主。部分農村地區偏遠加之居住人口較少,就造成了農村專線的數量少,貨運周期長等問題。農產品作為農民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其新鮮配送、倉儲運輸等問題上就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得駐村網點少,農民要往返鄉鎮一級貨運站點發貨。造成了農村物流的不便利、不及時,造成農村品脫銷。2.農村物流缺乏專業人才。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升,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留守主要為老人、兒童,農村青壯年減少造成了知識人才、專業人才的流失,造成了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使得很多信息化軟件和設備不能發揮其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農村物流水平,造成了科技化、信息化設備的棄用,從而沒有充分利用農村物流的設施資源。3.行業發展的不規范。農村物流發展市場剛剛起步,投入多,回報周期長,利潤低,導致少有“大資本”介入。就造成了企業規模小、難以形成帶動效應和整合效應、造成了部分農村專線運力的浪費。導致很多專線貨物不足,造成“空車”現象。因此,普遍造成服務水平低、費用高的問題,造成了農村物流成本的偏高,最終喪失了偏遠農產品的價格優勢。4.缺乏市場監管和信息引導。首先,農村物流企業多以縣市為主、農村物流站點偏遠,就給了物流企業亂報價、亂收費的可乘之機。加之,農民對于稅務知識缺乏,對于索要發票、收據等票據的意識淡薄。導致了農村物流收費的“漫天要價”“多收費”“亂收費”等現象的發生。其次,農村物流有季節性、地域性等特色屬性,農村共享意識淡薄、宣傳引導不足,造成了農村物流信息與農產品需求信息的偏差,不能及時指導平衡農產品集中上市和物流企業運力的切合。
1.政府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物流行業生產要素。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關鍵在于整合縣城資源與農村物流站點的規劃,讓農村貨運站與縣城倉儲中心配送體系有效銜接,建設農村到縣城、縣城到農村的專線物流建設,實現同縣市區到農村站點專線的整合,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合理調配不同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還可以加強偏遠地區客運站和貨運站的有效整合,實現客運空置運力的利用,避免運力資源的浪費。2.政府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訓,滿足農村物流人才需求。首先,加強人才培養機制,組織貨運站點和農村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實現人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保證了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減少農村物流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其次,政府積極幫助企業拓寬引進專業人才渠道,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優質從業人員的流入。再者,積極對優秀農村留守婦女專業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既可以幫助解決物流從業人員匱乏的問題,同時還解決了農村留守人員的就業。3.政府引導制度完善,規范物流企業。政府及時發布農產品需求信息,為農民和物流企業開辟農產品綠色通道,解決農產品流通環節審批。大力扶持供銷社、郵政等國有企業垂范作用;助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快遞站點實現業務覆蓋。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維護好物流企業的經商環節,打擊亂收費等現象。對于優質的農村物流企業進行補助,提供減稅降費的優惠政策,為優質的農村物流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信貸支持。
農村物流的發展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更好的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這不僅僅解決了中國的“三農”問題,也解決城市的物資來源的問題,把優質的農產品送到城市的餐桌。C
引用出處
[1]胡倚婷,阮涵,梁昌嘉,熊祖娟,曾艷英.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廣東蠶業,2022,56(08):151-153.
[2]姚柏楊.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