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肖林
農村問題一直是國家重視的焦點。解決農村問題,關鍵在于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農村供應鏈金融作為促進農村發展,解決涉農中小企業金融發展的有效方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村金融供應鏈面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存在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金融風險大、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因此,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加強農村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協調各方面提高供應鏈金融發展水平,助力農村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
農村供應鏈金融是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經濟產業供應鏈的有機結合,宗旨在于實現農村經濟生產與流通環節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農村經濟產業鏈覆蓋范圍和種類比較廣泛,比如農業價值鏈、農資產品供應鏈、農副產品加工、農副產品流通等各個產業鏈環節。從本質上來講,供應鏈金融就是銀行的信貸服務業務,而銀行的信貸服務不再是單一的經濟體,而是整個交易涉農建議環節作為一個整體,為整個農村經濟產業鏈提供金融、結算、信貸等金融服務業務。既解決整個供應鏈的融資問題,又解決供應鏈各個環節和不同的經濟單個主體之間的結算問題。農村產業鏈金融能夠幫助農村產業鏈的競爭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1.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金融風險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建設和發展上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但是在我國農村經濟的運行環境仍需改善,存在農村經濟活躍度不高、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小、經濟規模小、產業投資不合理等問題。農村經濟產業體系當中單一經營是最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無法滿足產業鏈發展的基礎需求。其次,農村經濟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三農”的主體分散、服務無法實現標準化,農業生產周期長、生產過程不確定性大等特點,農民和涉農中小企業缺少信貸抵押資產,導致金融服務機構對于農村經濟主體的評估難度加大,信貸風險偏高,嚴重阻礙社會資本流向農村金融領域。限制了農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2.農村金融服務產品供給不足。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加上農產品流通率低且風險高等原因,導致我國各類涉農基礎建設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民的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低導致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到農村投資,轉向投入價值和回報更高的城市項目中,造成大量的資本流出三農領域。這種情況加劇了農村供應金融的資金壓力,更加無法滿足農村經濟領域產業鏈金融資金需求。再者,農村供應金融服務體量大,單一客戶資金用量小造成了金融產品服務成本高。很多農民和涉農農村經濟主體習慣于傳統的金融模式現金結算。因此也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金融產品難以推廣。這一系列問題導致了農村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供給不足。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缺失,難以實施金融改革。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一直是限制農村開展金融服務的一大瓶頸,農戶信息多由于地方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缺乏協同,導致數據多為自己內容使用,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相互隔離。導致農村征信體系形成孤島效應。導致大量的金融機構遠離“三農”領域,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缺乏準確的判斷,這也導致外部資本很難進入農村金融領域。同時,部分偏遠地區征信信息采集方式傳統,效率低、周期長、成本高,信息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導致我國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直缺失。這樣導致農民、農村中小企業難以實現信譽互信,只能依靠傳統的鄰里關系維系,信用基礎薄弱。從而難以實現金融服務的改革。
針對農村供應鏈金融存在的諸多問題,積極出臺改革措施,引導農村產業鏈金融發展,實現優質高效的農村產業鏈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發展。1.從政府管理角度:一方面,根據農村產業供應鏈金融的現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監管體系、創設良好的產業鏈金融發展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角色,充分引導金融服務金鉤、農民、涉農企業之間的金融參與,主體之間的信譽互信,為農村金融信譽體系建設保駕護航。再者,要積極宣傳和引導農民參與到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中,給產業鏈金融的扎根農村,提供“沃土”。2.從增強金融機構服務角度:首先,多主體協同,從而實現多方共贏。豐富農村產業鏈金融的產品種類,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成立專門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團隊,參與到鏈條中各個環節。其次,在開展產業鏈金融服務之前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為整個產業鏈做風險評估,實現整個產業鏈的信譽擔保體制,確保農業產業鏈金融產品的平穩運行。3.從增強涉農主體角度:加強自身經營水平、誠信經營、信息精準披露,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更好地參與到農村產業鏈金融當中。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使用效率。要維持和保護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合作和信譽擔保機制。從而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C
引用出處
[1]李孟真.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08):120-122.
[2]朱小樂.淺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南方農機,2022,53(0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