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累計入場24.8萬人次,累計洽商交易金額372.79億元;105個國家和地區團組、4000多家參展企業,展會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發布新產品新成果681項,17個央地合作項目現場簽約……短短五天,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交出的亮眼“成績單”,再次擦亮了“中國科技第一展”的金字招牌。
活躍的科技交易背后,首先是中國科技創新不斷迭代的“硬實力”。作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展會,高交會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是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本屆高交會以“激發創新活力 提升發展質量”為主題,各大科技企業紛紛亮出“看家本領”,涵蓋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數字娛樂、機器人、無人機、物聯網等細分賽道的前沿領域技術和產品,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交會專精特新展面積從去年的600平方米增加至5000平方米,參展企業數也從去年的40多家增加至598家;同時,深圳各區首次實現了大規模協同展示轄區專精特新企業風采,企業和產品更優,交互性、趣味性更強。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專精特新企業是增強經濟韌性的關鍵主體,也是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產業生態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深圳這片科創熱土,每一個技術的迭代,都能迅速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創新,打造出一片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沃土。透過高交會這一“窗口”,越來越多專精特新企業走向世界舞臺,向全球展示我國以科創驅動增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韌性。
活躍的科技交易背后,更有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中國機遇”。今年恰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匈牙利、肯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等9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派部長級官員率團出席并設立國家展臺。不斷拓寬國際“朋友圈”的高交會,已不僅僅是一個科技交流的盛會,更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國際化窗口——推動創新鏈全球布局、深化開放創新合作、共享創新發展成果,順應世界共同開放的歷史潮流,也符合各國企業的共同期盼。
中國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合作正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一個“必選項”。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在本屆高交會上,人們能充分感受到,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增強,新興前沿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開放的中國大市場正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擁抱高交會,遇見新未來。從“中國科技第一展”到全球性科技盛會,不斷迭代創新的高交會,不僅成為匯聚創新科技成就的舞臺,更成為推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走深走實的重要平臺。本屆高交會雖已閉幕,但市場無比確信:高交會之后,更多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將成熟落地,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更多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