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元
距離我參加高考,一晃已經過去三年了。高中的記憶一直站在角落里,渾身落滿時光的塵埃。此刻我拿起筆,它抖了抖衣服,小心翼翼地推開了我的心門一角,瞬間回憶決堤,將我淹沒在洶涌的時光之中。
我先是看到了中考結束后取得還不錯的成績的自己:生活并沒有因為一場考試而獲得解放,我照樣每天去上補習班,照樣解令人頭疼的數學題,像是自己完成了某項使命一樣將未來的問題拋之腦后。
很快,我看到高中第一次月考給我帶來了撕裂感。
高中的一切都與成績有關,包括教室的座位、老師的態度、父母的臉色以及自己的心情。拿到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單時,數據化的排名掃走了我對高中生活過于美好的期待,懶散的學習狀態受到重傷,我不得不面對赤裸裸的現實。
適應不了五點早讀,跟不上化學老師的講課節奏,弄不懂生物課本中的蛋白質結構……我像一只蒙著眼睛的蝸牛,背著大大的心理包袱,慢吞吞地走著。我陷在理想和現實相沖突的漩渦中,思慮越來越重,行動卻并沒有與之相匹配,以此往復,我困在精神的閉環里寸步難行。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整個學期,直到某天我聽到自己在班主任口中被定義為“二本學生”。這根小刺不停地扎著我心底的那份不甘與執著,給我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疼痛。我開始認清自己一直在逃避,逃避自己不喜歡的高中氛圍,逃避自己早已弄丟了“好學生”光環的事實。
我看到了痛定思痛的我,看到自己開始努力擺脫低迷、盲目地相信一切總會好起來的狀態,少想多做。
為了克服早上起床困難的問題,我在睡前就準備好所有第二天要用到的東西,盡可能地縮短浪費在洗漱上和路上的時間,最開始還會把起床的鬧鈴調快一兩分鐘,直到自己不再慌慌張張。化學課跟不上節奏,我就勇敢地去和老師溝通,然后老師從給我講題感到頭痛到最后分科時建議我選擇化學。生物課聽不懂,我只能課下多努力,以做題的方式回顧知識點,面對每一個錯誤,我都會請教成績好的同學,請同學講題可以讓我很放松地汲取知識,且大家對于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共性,我所表達的問題對方更容易理解。那時我不知道這是否只是自我感動式的努力,但我知道自己正在改變。在整個過程中,我遇見良師也遇見益友。
晚自習下課后和好朋友一起回家的那段時間是我最喜歡的時刻,我們無所顧忌地大笑,聊聊明天吃什么、學校里又有什么新的八卦……這時我會短暫地忘記背后堆成山的課本。
就這樣,一學期的低沉,一學期的救贖,我度過了我的高一。成績并沒有因為幾個拼命學習的鏡頭就得到提升,但取得的進步也有目共睹。來日方長,總要給自己時間慢慢沉淀,那時的我一直這樣想。
很快,我猝不及防地進入了高三,我還沒來得及思考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明天就已經悄然而至。高三這一年,我無數次打開教學樓的第一盞燈,無數次因數學題而失眠,無數次在微弱的星光里等宿管阿姨開門……那份不甘和執著武裝了我的軀殼,我依舊走得慢吞吞,但早已擺脫了班主任原先給我貼的那個“標簽”。
回顧自己當初陷入低谷的狀態,可以說是灰蒙蒙的,像一面擦不干凈的玻璃,映著沒有風的生活。直到現在,我都很佩服高三時的自己,也很感謝那份不甘和執著,指引著我越來越靠近自己的理想。現在,我依舊天真地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只是在迷信結果之外,更相信結果到來之前的事在人為。
其實,一直陪著你的都是那個了不起的自己,所以請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再回望時,你定將看到云開月明、星河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