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民
我更愿意將《悟味集》四十多萬言的文字組成,看成是一個學人對自身精神形象的構繪。字里行間透散著對于人的精神思想意味、生命價值象味和日常生活況味的探尋。作者返身回望中國思想歷史的脈絡蹤跡,是為了用來關照自己在當下的修行立身。在當下,一個人究竟通過什么、憑借依照的是什么,才能確立做人的依據。作者在文中放眼的,正是對自身生命風格的重新塑造。
岳少峰有過高校教學研究的專業經歷與中國思想史的學術背景。盡管《悟味集》并非由單一的學術話語構成,涉獵的話題也不局限于學術范疇,但他對于世象生活,時事歷史,思想文化,親情友情的認知與看待,多少仍帶有學人的眼光。重要的是:這部著作的內容體現出的學術性、思想性和當下性,使其具有經世致用的功能。求真致用的寫作指向,貫穿于該書的始終。作者是從探源中國思想的歷史寫起的,從中來找尋個人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歷史文化之于具體的個人,所產生的作用。因此,《悟味集》還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思想的“傳燈錄”。個人如何才能在自己的經歷中接續民族思想文化的心燈,如何在生活中成為一個“帶燈者”,該書為讀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實踐,可以用作有此想法的人們思想與行動時的參考。
《悟味集》對中國思想史的回溯梳理,擷取其中閃著光輝的粼羽,想必是出于對自身緊迫感的帶動所形成的問題意識。在歷史和當下復雜的情境交融構成的背景下,面對那些古老的思想仍然具有的永恒價值,我們從中如何維系個人與文化共同體的共在。它們經由數千年時間路徑的傳遞,呈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以怎樣的方式重新來迎接它們,同它們融合,用來構造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與生活的倫理和價值,這些便是《悟味集》所要尋找的個人與歷史、與思想文化,與民族國家間舉手投足的緊密聯結。正是在這樣——重合點、交匯點、聯結點的匯合上,作者展開了自己置身于歷史與現實中的思考。如果《悟味集》不是針對著自己所意識到的切膚的問題而“悟”,那么它有可能只是為人提供了知識庫存中的某些無關當下和物我的知識儲備點,也就不具有它自身獨特的價值意味。
《悟味集》之于當下的價值與啟示作用,根植于作者試圖通過文本,盡力跨越認知界限,打破思想壁壘,消除個人生存局限的清醒意識與理論自覺當中。作者在書中對于張載“橫渠四為”所反映的天下家國情懷,可謂推崇備至,視為圭臬,這些對于一個讀書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停留在簡單認同和接受的層面上。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僅限于此仍是不夠的。只是必要,未必充分。在當下復雜的知識視閾與流動互聯的話語環境中,重回中國思想傳統的菁華,固然有益于提升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問題在于新的語境下,面對歷史與現實多重復雜關系的不斷涌入,不僅人和時空都發生了變化,傳統也與從前有所不同,如何將文化思想的價值,從觀念引入到心腦深處,通過行動的轉換,成為一種生活實踐;如何破解外來與夲土思想資源緊張關系的張力所形成的遮蔽,既克服文化夲位主義的惰性和自設,又能擺脫西方價值預設在夲土之上問題性的缺乏,《悟味集》在此基礎上,展開了自身的思考,將個人和圍繞其中的具體事件,作為引入的“中介”,試圖重塑中國思想在個人之上新的現實感。
作者將思考和觀察的視野,始終放在了個人行動與文化思想的聯結上。在歷史上,諸多思想的影響,通過什么與個體的行動相互接通,在何種程度上,它們對個人的倫理與情感,構成了何種價值影響,產生了多大的作用,《悟味集》通過對歷史的回溯、世象的省察、理論的思辨,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許多的樣例,對于理解思想文化承傳進程中的關鍵結點與重要時刻,提供了可參照的契機。
欲以對中華文化思想的弘揚,來構建作為個體的中國人精神思想的品格,既是對這一古老思想永恒價值的接續,又應當包含著它在新時空環境下的進階,乃至與個人結合形成的新的生成,這些構成了民族復興的思想文化基礎?!段蛭都吩谄渲械捏w悟,緊密結合著作者對于自己所處當下知識情境的認知與思想史的描述。就個人而言,即使身處于傳統文化的內部,有著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也絕非意味著獲得了自動進入的最佳位置。個人對于民族文化的進入,決非是一個自動接受、輕而易舉的自然過程?!段蛭都吩囍谧晕覍嵺`的層面上,來思考體悟有可能存在的多重多種方式和路徑,將思想資源向個人行動空間的引入方式,不僅局限于簡單的照搬、拿來和傳移,而是當作個人活在當下的生命實踐來看待,以求在自我實踐中,打破自身的局限與層次的界限,貫道多樣的聯結,達成生活與生命新生變化的實現。這些促成了《悟味集》的話語闡述,超出了寫作的范疇。寫作已不只是單純的體悟與思辨,還展現出了作者個人自我的修行與實踐。
《悟味集》本身呈現出的文化樣態極具吸引力和豐富性。它的文本構成,不僅包含理論學術的形態,更蘊含了體悟式、思緒性和抒情審美的表達方式。作者能夠抓住自己在瞬間里的所感、偶爾眼中的所現、以及日常生活場景的片斷,從它們共存的縫隙彌散出的痕跡之網,找尋思考的基點。分析的視角,多聚焦于散落在其中的思想碎片中,讓思想活化和生動地展現于其中,讓自己能夠立于變化的現場和前沿,獲取精神情境的現實之感?!段蛭都酚邢喈數奈淖制糜谑崂碇腥A文化思想的歷史脈絡:窮究《易》之理義,明晰儒道異同的出之,包括對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等歷史人物的“回味”,以及對于《詩經》與杜甫,陶淵明等詩家情懷的述論,不僅引據的材料充足,邏輯嚴謹,并且能有自己的新知我見,更能跨出文體、時空、古今和物我的樊籬,體現出為文的胸懷與視野的宏闊。
中國文化思想的智慧方法,在“術”的層面上,講求“會通”。治學的功課,更包括:“立身、立德、立言”?!暗馈迸c“法”的境界中離不開人的肉身。做學問,也離不開做人。做人的支撐,不可少倫理的維度和生活的日常。寫一手好文章,又滿腹經綸,仍然還不夠。學問和思想的難度和深度,還要看能否使言成法身,道成肉身。以儒學為主的思想智慧,注重將學問和道理從“天堂”引入到“人間”,并運用到具體個人的“修身”與自我塑造和實踐之中。中國式“道”、“理”、“法”、“天”、“人”、“器”,“陰”、“陽”等思維架構系統的構成,都是以個人為支撐,以個人作為起點和終點的,最終都要歸結到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歸結到做人上。《悟味集》在這一點上,與傳統、與個人和當下,實現了連通。
《悟味集》對思想史的所論所識,不屬于僅留于紙面和口頭的高臺講章,而是在以此為綱目展開的個人修行中所獲的體悟。解決問題,才是該書寫作的靈感來源,也是動力。求知求真,是擺在個人面前的一條解放之路:既面向歷史與現實,也指向自己個人,從中不斷解決問題、解脫局限束縛,解放自身。或許對作者而言,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徹底的和平感覺,實現真實的自我;只有不斷思考和實踐,才能帶來心底的坦白,抵御欲望和功利的過分纏繞,克服生活中感到的“痛”。
每個人的生活都處在不同的境遇和時空點位上,每個人各自的人生、學識、經歷,興趣,也不盡相同?!段蛭都烦尸F的人生之味,也只是作者個人的體悟,拿出來是供人分享的,并非要人全盤認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