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秋風卷起紅土地上一片寬大的梧桐葉,飄飄忽忽,悄然落在屋瓦上,與陽光打個照面,向空中的流云揮手致意。這幢別致的木質騎樓,闊大恢宏,具有典型的客家圍屋之風,四面直挺的立柱,撐起敞亮的走廊,給人新穎別致之感。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小樓,掀起的調研之風,在歷史上引領風潮,為中國革命鋪就了一條金光大道。
在江西省尋烏縣郊外,一個名叫馬蹄崗的地方安靜如夢,層層疊疊的綠裝把它打扮得格外精神,像壯漢策馬揚鞭,奔向夢想的遠方。站在馬蹄崗,順著那片梧桐葉,我看見風自八方起,又從四面來,一個關于調查研究的動人故事,隱約傳來,宛如風中一首歌。
九十多年前的春天,一代偉人在這里留下尋求真理、開創路線的腳步。他步履匆匆,在這片紅土地上奏響春天的旋律。
1930年5月,毛澤東由時任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陪同,用雙腳走遍縣城的每個角落,召集各行各業的群眾,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拉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尋烏調查”的序幕。他帶來的實事求是之風,吹拂綠水山崗,吹遍縣城的每一個角落。尋烏調查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期所做的一次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材料最翔實的社會調查。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下來,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革命形勢向好。此時,黨內原有的某些“左”傾情緒重新抬頭,他們迷信“本本”,對中間階級的策略始終模糊不清,有時甚至對農民和城市下層小資產者以外的部分社會成分執行了一些過“左”的政策。為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防止出現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的錯誤,毛澤東認為有必要對城市商業做一番深入調查,了解情況,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
毛澤東歷史性地選擇尋烏,尋烏調查因此成為黨史上光輝的一頁。
他為何會選擇此地做城市商業調查呢?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巧妙地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化作了歷史的必然。
一直以來,毛澤東下定決心要了解城市問題,但之前忙于打仗,沒有時間搞調查。在中原大戰爆發后,蔣介石無暇顧及紅四軍的行動。紅軍在贛南的根據地相對鞏固,戰事較少、環境相對安定,為毛澤東進行城市調查創造了“天時”條件。
“地利”條件取決于尋烏特殊的地理位置?!皩踹@個縣,介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明了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尋烏地處贛南與廣東東江地區交界處,商品流通頻繁,這里成了商業中轉樞紐。
“人和”優勢得益于縣城居民對紅軍的信任,當然更少不了一個人,他就是尋烏調查的重要協助者——毛澤東的親密戰友、時任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同志。毛澤東要開調查會,古柏不僅按毛澤東的要求,請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而且自始至終陪同調查,兼做“翻譯”和記錄整理工作。
風從四面來,吹得煤油燈噼啪作響,把“商業”“土地”“經濟”“交通”“革命”等字眼,吹向夜的深處,吹進歷史深處。
在尋烏,經過深入調查,毛澤東發現一個事實:富農是由半地主性質的富農與比較富裕的自耕農或中農組成的。前者是“農村中最惡劣的敵人階級,在貧農眼中是沒有什么理由不把它打倒的”,后者則是“他們的全部出產都是親自勞動,不是剝削他人來的”,這有明顯的區分度。
經此一事,他找到工作的落腳點,對富農區別對待,有打擊,有保護,在土地分配中確立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原則,由此惠及百姓,利于革命。
尋烏調查是毛澤東第一次系統、全面和最大規模的社會調查。
在尋烏,通過詳細調查政治區劃、交通運輸、商業狀況和舊有的土地關系、土地革命等情況,獲取大量一手材料之后,毛澤東寫下了《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后更名為《反對本本主義》)兩篇光輝著作,首次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對于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風從四面來,凝聚成一段光輝的歷史。
歷史之風,吹徹大江南北,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屋建瓴、高位推動。他深刻地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多次強調“要帶頭抓好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增強問題意識,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引導和推動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調研之風,發揚了我黨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讓歷史之光照亮現實。
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經“調研之風”的吹拂,我深受啟發。課堂上,我會多留一些時間,講授黨史中的調研故事,讓學生在掌握調查方法的基礎上,明白調研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產生的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在應用文寫作課上,每次上到“調查報告”一節時,我都會引導學生多做調查,教導他們只有深入調查,才能寫出優秀的調查報告來。我曾布置一項特別的作業——“江西省鄉鎮衛生狀況調查”,收回來的作業,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見,學生的調查是下了功夫的。
迎著風,到尋烏。在尋烏,一片樹葉在空中畫出風的形態,讓我久久沉思。這時,我沿著歷史長河溯源,思考升入新維度,思維躍進新層次,脫胎換骨,神清氣爽。
紅色故事代代傳,紅色文化潤心田。
我從一片梧桐葉上,讀懂歷史,似乎看見大國崛起的弧度,聽到民族復興的腳步。我們這一代人,緊握歷史的接力棒,開始新的追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