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摘 要】計數原理作為概念,對小學生而言,抽象、晦澀。而作為排列組合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教學中有必要通過“搭配”活動,引導學生感悟有序枚舉,進而將計數原理的應用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關鍵詞】計數原理 加法原理 乘法原理
計數原理作為排列組合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分為“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計數原理的概念,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因此曹培英教授認為“就知識而言,只是滲透與孕伏”。
如何讓小學生理解這兩個基本原理呢?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搭配中的學問”中有涉及。本課的核心問題是小丑的服裝搭配問題,即小丑有2頂帽子和3條褲子的搭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式?運用“加法原理”可以這樣理解,第1類,第1頂帽子搭配3條褲子,有3種不同的方法;第2類,第2頂帽子搭配3條褲子,有3種不同的方法。這兩類可以用算式3+3=6表達。運用“乘法原理”理解,則強調分步討論,第1步,選擇2頂帽子中的其中1頂,有2種不同的方法;第2步,選擇3條褲子中的其中1條,有3種不同的方法。這兩步用算式2×3=6表達。
以下是筆者在本課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教學片段】
(一)服裝搭配,初步感知計數原理
1.情境導入,自主探究
師:兒童節當天,小丑皮皮接受了到學校表演的邀請,衣柜里有這些服裝,皮皮想給自己選一頂帽子和一條褲子,可以怎樣搭配呢?
活動1:
請你用學具擺一擺,可以怎樣搭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2. 有序枚舉,初步感知計數原理
學生借助學具擺一擺,有了不同的搭配方法。教師不急于讓學生分享匯報,而是引導學生:同學們都擺好了,找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咱們把這些方法記錄下來。
活動2:
記一記:用你喜歡的方式(畫一畫、記一記或寫一寫等),將不同的擺法記錄下來。
算一算:請用算式表達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3.展示交流,滲透計數原理
師:對比這兩種方法(如圖1、圖2),哪里不一樣?
生1:第一個同學漏了一種方法。
師:那他究竟少了哪一種?
生1:少了尖帽子和格子褲子的搭配。
師:請你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少畫了一種?
生1:可能他還沒畫完。
生2:你看他畫得有點亂,如果他能按照順序畫就不會漏了,先用尖帽子搭配3條褲子,再用方帽子搭配3條褲子,3+3=6(種),一共有6種方法,這樣就不會有錯了。
師:那第二個同學的呢?
生3:他用第1頂帽子搭配3條褲子,第2頂帽子搭配3條褲子。
師:同學們分析得真好??!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
思考:在教學中滲透計數原理的思想方法,首先要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不遺漏、不重復地找全所有不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亂序排列及有序排列的對比,感知“有序思考”有助于快速、全面地解決問題。
師:這個同學記錄的方式(如圖3)跟剛才兩個同學的有什么不同?
生1:他們的搭配方法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同學用的是連線,第1頂帽子連3條褲子,第2頂帽子連3條褲子。
師:我們看他的算式是2×3=6(種),這里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
生2:2表示的是2頂帽子,3表示3條褲子,搭配起來就是6種方法。
思考:相對于逐一畫出每種搭配方法,這種連線的方法顯然更方便。在搭配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具有分類的意識,懂得運用“加法原理”進行解析。
師:再來看這種記錄方式(如圖4),你們能看明白嗎?
生1:他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褲子。
師:同學們用畫圖、文字、數字、圖形等方式記錄了搭配方法。大家認為哪種記錄方式更簡便?
生2:用圖形。
師:是的,我們在記錄的時候可以用圖形替代。
思考:相對于象形圖,抽象圖形等記錄方式本質是符號記錄方式,不同記錄方式的逐一呈現,使學生經歷具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激活學生的符號意識。而符號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應用計數原理分析問題,因此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師:再來看這個同學的搭配方法(如圖5),與剛才展示的有什么不同?請小組討論30秒。
生1:他用1條褲子搭配2頂帽子,再用1條褲子搭配2頂帽子,再用1條褲子搭配2頂帽子。一共有6種方法。
師:他沒有寫算式,你們認為他會用什么算式表達?
生2:2+2+2=6。
生3:2×3=6。
師:剛剛我們也運用了算式2×3=6(指板書),它們表示的意思相同嗎?
生4:剛才是用帽子分別搭配褲子,現在是用褲子搭配帽子。
師:也就是說,前面的方法是先選擇了帽子,再搭配褲子,而后面的方法是先選擇了褲子,再搭配帽子。兩者都可以用算式2×3表示。
思考:從不同的思考角度詮釋2×3所表達的意義,分步思考(第一步選擇帽子,第二步選擇褲子;也可以第一步選擇褲子,第二步選擇帽子),滲透乘法原理。
4.增加一條褲子,巧妙滲透乘法原理
師:當皮皮拿出帽子和褲子時,他發現衣柜里還有一條褲子,現在又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呢?
生1:剛剛說1條褲子可以搭配2頂帽子,也就是說在原來的6上面再上2種方法,所以是6+2=8。
師:非常棒!你懂得用遞推的方式,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兩種方法。
生2:還可以用2×4=8。2是2頂帽子,4是4條褲子,1條褲子可以搭配2頂帽子,4條褲子就有8種搭配方法。
師:說得真好,4條褲子,搭配2頂帽子,就可以用2×4=8來表示。
思考:沒有操作學具或畫圖,學生給出算式6+2=8,在原有討論的基礎上遞推,理解在原有的3個2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2,也就有了4個2。這說明學生已經能自覺地運用計數原理在腦海里進行圖像表征,并用語言描述。
二、路線搭配,體驗計數原理的應用
1.變換情境,應用計數原理
師:皮皮在學校表演完了,下午他要趕往動物園參加下一場表演。這是學校到動物園的路線圖(圖略)。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再到動物園,一共有多少條不同的路線?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記錄所有的路線。
師:對比一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1:我認為圖6的方法比較好,他把路線圖畫出來了,我們就知道路是怎么走的。
生2:我認為圖7的方法比較好,題目問我們一共有多少條路可以走,而且圖6已經標明字母了,走A路再走C路或者D路或者E路,還可以走B路,再走C路或者D路或者E路,一共有6條路線。
師:算式2×3=6表示什么意思?
生3:從A路走,可以選擇3條路,從B路走可以選擇3條路,所以用2×3=6。
思考:低年級的學生處于具象思維階段,看到地圖抽象出簡單的曲線圖,是抽象思維的初步發展,而圖7學生直接用字母表示,具有一定的符號意識,進一步發展了抽象思維。圖7的記錄方式及算式表明學生懂得運用加法原理解決問題。
2.各增加一條路
師:如果從學校到少年宮增加一條路,從少年宮到動物園也增加一條路,請思考,從學校到動物園一共有多少條不同的路線?(如圖8)同桌之間商量。
生:A和C、A和D、A和E、A和G,這里就有4條路, B也可以和C、D、E、G一起,有4條路,F也是一樣的,所以3×4=12。
生:剛才從學校到少年宮有2條路,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3條路,我們用2×3=6表示。所以,從學校到少年宮有3條路,從少年宮到學校有4條路,就用3×4=12表示。
師:是不是這樣理解,從學校到少年宮有3條路,我們任選一條,有3種方法,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4條路,任選一條,有4種方法,一共有3×4=12(條)。
思考:學習至此,學生用枚舉的策略、遷移的策略,說明乘法原理在起作用。課堂上不明示“計數原理”“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概念,但不影響相關的知識已經滲透。
三、總結提升,聯結計數原理
師:請同學們思考“搭配服裝”和“去動物園的路線”這兩個不同的情境,它們有哪些方面是相同的?
生1:都是搭配問題。
生2:記錄搭配的方法是相同的。
生3:比如說,2頂帽子搭配3條褲子,可以用2×3=6,2條路搭配3條路也可以用2×3=6。
師:雖然情境不同,但都屬于搭配問題,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記錄,都是可以先選擇帽子,再搭配褲子;或者,先選擇左邊的路,再選擇右邊的路。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有關搭配的知識。
思考:低年級學生缺乏概括、聯結知識的能力,不同情境的對比與歸納,有助于學生總結、概括同類知識,讓計數原理的滲透再次得到加強。
計數方法中涉及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高中排列組合的基礎,在教材中要到高中才開始學,但這絲毫不影響在小學進行這種思想的滲透。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動手用實物擺一擺、記一記(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擺的過程)、說一說(將自己記錄的方法與同學交流)的活動,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有了初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