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聞名于世。她的藝術作品以無限重復的圖案、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形狀為主要特點,通過獨特的視覺語言將藝術帶給更廣泛的受眾,并對當代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強烈的個人風格受到眾多藝術家和著名設計師的青睞。通過對草間彌生藝術作品中的代表性元素進行探索與分析,展開對草間彌生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跨界合作的案例研究,從而發掘其藝術作品元素在該品牌中的設計表現性及價值。
關鍵詞:草間彌生;藝術作品;元素;設計;路易·威登
在草間彌生她的作品中,更為重視對精神意象的塑造以及對內心情感的表達,通過對基本元素的組合或單純的自由運用來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創造力與表現力,運用無限重復的圖案,營造出節奏和動態感,使觀者仿佛置身于神秘而絢麗的世界,以獨特的視覺語言打破了傳統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界限,其作品中的元素更成為了時尚、設計和品牌等領域借鑒和表達的重要源泉。
一、草間彌生作品元素的主要特點分析
仔細分析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可以發現,她主要利用色彩對比極為鮮明的花紋或是圓點元素加強作品的視覺表現力。具體而言,其作品的元素特點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點與線對空間進行分解與重塑
點線元素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基礎元素,通過對點、線的不同運用,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草間彌生在其繪畫作品中將點進行無限放大,成為圓點,將線變成不同的條紋,通過對條紋與圓點的巧妙交錯設計,對作品空間進行分解與重塑。這些散布的圓點與條紋,彼此間相互映照,形成了具有和諧效果的藝術作品。直觀上,畫面空間似乎具有眩暈感,但深入分析則發現這些條紋與圓點具有高低遠近的分布規律,而這正是草間彌生藝術作品中具有立體與抽象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利用色彩對空間進行對比與填充
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對點、線的勾勒來塑造形態,然后利用色彩對畫面進行填充,以彰顯作品的大膽熱烈,對比鮮明是草間彌生色彩元素的重要特點。將空間進行分解與重塑后,再對畫面的不同區域進行色彩填充。同一作品中,構成同一事物的圓點被賦予的色彩是相同的,而散落于畫面中的不同圓點又與其外圍空間的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視覺上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另外,色彩元素的運用還可以體現出草間彌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賦予其作品更為強烈的厚重感和張力。她對所看到的幻想世界進行展示,一方面,讓人們體會她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與熱愛,另一方面,給予人們關于生命的啟示與思考。
二、草間彌生繪畫作品的主要組成元素分析
(一)圓點
眾所周知,草間彌生被稱為圓點女王,圓點是她繪畫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也被叫做波點。在她10歲左右時患上了綜合性視聽失調癥,導致經常會出現大量的幻聽和幻視。這些幻覺導致她眼前看到的事物仿佛都被網點隔開,好像出現了一個個的圓點一樣[1],疾病和紛繁多樣的生活經歷給草間彌生帶來了“圓點”。而“圓點”衍生出觸角、眼睛等符號[2],這些符號也讓眾多藝術家、設計師熟知并尊重草間彌生的重要標志。
全封閉的圓點表達了草間彌生孤立的性格,但又給予她強大的安全感,圓點的連貫性,也代表她對童年愛的呼喚,通過對點與點的連接,試圖勾起童年相對美好的回憶。《無限鏡室——靈魂波光》(如圖1)展現出她對幻想世界的表達,以及對空間無限性的探索,鏡面折射下的圓點顏色和空間不能分出主次,營造出迷幻和復雜的感覺,包括其他作品中對不同圓點位置的不同設計,這幾點均為現代戶外場景、快閃空間中的視覺設計與延展奠定了靈感基礎。在創作過程中,當涉及到密集和重復的圓點時,常常采用明亮且濃郁的色彩來增強對比效果,從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空間。
(二)南瓜
這位日本超級藝術天后的代表性徽章,即是南瓜,南瓜在她的作品中具有顯著的存在感,成為其獨特藝術語言中的核心元素之一。無論繪畫、雕塑還是裝置藝術,都會出現大量的南瓜形象。對于草間彌生而言,南瓜是自然與生命力的代表,她通常將南瓜放大并以夸張的視覺方式呈現,強調自然界中生命力的壯觀和持久性。草間彌生說:“南瓜的外型實在太可愛了,我完全無法抗拒。南瓜這種形狀,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還有它強大的精神安定感?!盵3]這樣一種植物元素,在她幼年面臨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代表著避難所和心靈庇護之地,成為了她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作品中的南瓜形象通常運用鮮艷明亮的色彩,如黃色、紅色等(如圖2),這些色彩不僅在心理上給人帶來愉悅感,同時也極大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在這些作品中,南瓜形象以頻繁的方式出現,并以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列,形成重復和固定的模式,這種巧妙的形式為作品賦予了節奏感。草間彌生熱衷于將南瓜放大至巨大的尺寸,從而創造出夸張且超現實的藝術效果,這種尺寸和比例的夸張使作品更具視覺吸引力和戲劇性,也將南瓜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度,展示出南瓜的多樣性和藝術潛力,還喚起了觀眾對南瓜藝術的深入思考。
(三)觸手
在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中,她運用觸手元素主要是為了克服幼年時期對性的恐慌。通過重復排列觸手元素,她減輕了內心的畏懼,并通過線條的延伸和循環創造出一種無限伸展的感覺。觸手通常呈細長且彎曲的形態,具有重復的幾何圖案,這種抽象的幾何圖案賦予作品夢幻般的質感,同時也代表了草間彌生對外界持謹慎的接觸態度。這些帶有觸手形態的作品表達了一種退縮性與封閉性。雖然很多人認為觸手這一元素較為露骨,但草間彌生卻試圖通過對觸手的大量復制來與世界進行連接。從象征意義上看,觸手代表著生命力和能量,以及藝術家個人經歷和內心情感。該元素也使作品充滿了深度和豐富的內涵,引發觀者對于自然、人類存在以及無限性等主題的思考。
三、作品元素在路易·威登中的應用表現性與價值
在當前消費時代背景下,藝術作品與品牌的跨界合作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態勢,兩者的結合往往會促使不同領域產生創意碰撞,品牌可能會為藝術項目提供資源、技術支持或專業知識等,從而進一步激發藝術家創造出獨特而富有創意的作品,同時也為品牌帶來新鮮感和變革。且品牌可以與目標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并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以法國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與草間彌生的跨界合作為例,探討草間彌生作品元素在品牌中的設計表現性及價值。
(一)路易·威登與藝術作品合作的創意亮點
時隔十年,路易·威登再次攜手藝術家草間彌生開啟全新創意交流,該奢侈品品牌以精湛工藝結合草間彌生的藝術創造力,演繹出全新的經典作品。草間彌生的標志性圖案為路易·威登宇宙傾注了源源活力,再通過消費者的行為,延展品牌藝術空間,借助草間彌生的影響力增強品牌對年輕客群的粘合度,以核心城市視覺造型全覆蓋,聯名產品擴大品牌的發聲程度。這次藝術家與品牌聯名的創意亮點有:第一,體現在建立藝術氛圍的品牌視覺錘上:藝術與品牌建立聯名logo,將藝術家簽名融入其藝術IP視覺中(將路易·威登的品牌標志與草間彌生的手寫簽名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南瓜元素中),利用重復手法能夠加深人們的印象這一特性,將波點和南瓜不斷地重復展現在大眾視線中。第二,拓寬品牌聯名系列產品種類:主要圍繞手繪波點、金屬波點、無線波點、迷幻花朵四個主題展開,涵蓋路易·威登成衣、手袋、鞋履、旅行箱等,在包裝設計中打造全系列藝術聯名款式,拓寬大眾可選擇的生活品類。第三,通過相關商業活動建立不同情景場域:例如國內外多個城市致力于打造沉浸式藝術快閃活動(上海前灘太古里、成都遠洋太古里、深圳萬象城等),遍布現場的波點和南瓜元素裝置,打造出變幻萬千的無限宇宙,包括占據眾多當下流行的裸眼3D大屏進行品牌露出展示,從而釋放藝術與時尚的魅力。
路易·威登與藝術家的合作交流是藝術與時尚的完美結合,使商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更加突顯,這次聯名設計讓人們有機會成為藝術的消費者,同時也讓藝術家由幕后走到臺前,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和關注。
(二)戶外與室內的元素設計表現
為配合路易·威登與草間彌生合作系列產品的推出,線下場景視覺形象主要圍繞草間彌生的標志性波點和南瓜元素展開。春夏時節,波點元素悄然蔓延至繽紛的花草間,為路易·威登線下門店帶來全新的視覺形象,開啟2023全新篇章。滬上熱門打卡地標、戶外墻面和快閃店都披上了跳躍的波點外衣,化身絢爛多彩的波普宇宙。移步至上海前灘太古里店,相遇經典元素下的雕塑,合作系列海報與視頻也已登陸魔都的街頭廣告牌,為城市夜景賦予創意靈感。上海前灘太古里的戶外快閃店(如圖3)采用波點大面積鋪陳、具象花朵融入波點元素的設計,于店鋪天花板、外立面及戶外地面大面積鋪設標志性藍色波點,使人在遠距離即可觀察到關鍵的視覺信息。入口處左右兩側草坪內的具象波點花朵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將客流引導至店內,視覺演示陳列設計繼續延續草坪內的波點花朵,使店內外的視覺信息保持一致。
在商場店鋪外立面采用大面積鋪陳主視覺元素的方式,達到足夠吸睛的效果(如圖4),大大小小多色的波點南瓜,與產品中的印花一致,將本季的關鍵信息直觀表達給來往的人群。在商場DP點,隨著消費者的動線進入商場內,為了起到引導作用,在靠近店鋪的位置,同樣放置了本季的波點南瓜裝置,作為外立面和商場外部櫥窗的視覺延續。櫥窗前景中,加入了創意點設計——沖破櫥窗玻璃的阻隔,將“南瓜的腳”伸向櫥窗之外(如圖5),與草間彌生作品元素中的觸手相似,傳遞與世界相連之意,為消費者創造了靠近店鋪的第一個視覺驚喜點,櫥窗充滿了草間彌生風格,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她獨特的藝術世界。中景處,將波點南瓜立體化呈現,與同系列產品組合,人體模特同樣以波點元素裝飾,后景同時播放同系列產品的創意廣告片,不斷帶來新的視覺刺激。店鋪內部遵從視覺延續性,采用道具與產品相組合的方式,在同系列產品所在區域的中島、壁面,匹配與主視覺相同的波點南瓜、具象波點花朵等元素,并根據產品類型與擺放位置的不同做道具大小體量的區分。在中島,與服裝組合的波點南瓜采用立體雕塑形式;壁面位置,與精品包袋組合的波點南瓜則采用平面印刷的形式呈現。
此次合作推出后,多國路易·威登門店外換上了最新的“波點裝”,并且使草間彌生“本人”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城市各處。例如紐約第五大道的建筑外部,采用描繪著草間彌生及五顏六色波點的大型貼畫,配合櫥窗內超仿生機器人及店內彩色波點空間。日本東京新宿的快閃空間延續了經典的黃黑色主題,底層以黃色襯里為主,上面帶有密集的黑色波點元素,上層空間采用與之相反的色彩,用黑色作為底色,墻壁、地板和天花板覆蓋大小不一的黃色波點。新宿配合近幾年爆火的裸眼3D墻面,外墻LED大屏幕加入創意設計,從路易·威登波點箱子蹦出經典的波點南瓜,其中一個黃色南瓜變成了草間彌生,營造趣味和驚喜的效果。在倫敦的哈洛德百貨外墻,沿街雨棚采用白色畫布基底的面料,樓外附有彩色波點元素(如圖6),這種設計方式不僅增加了建筑外觀的吸引力,還為過往行人帶來了活力和亮點。通過使用白色畫布作為基底,整個外墻呈現出清新明亮的感覺,彩色波點元素則增添了趣味和生動感,使得設計組合更具美學吸引力。此外,它又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為倫敦的城市景觀增添了更多魅力。
(三)箱包與服飾中的元素設計表現
除了戶外與室內的元素視覺表現,這次合作中的聯名系列也加入了對元素的設計,南瓜、波點、花朵等元素都以不同方式融入其中,從成衣、手袋、配飾,到旅行箱等產品,通過一系列視覺設計,成為吸睛焦點(如圖7)。
本次合作延續了極具個人代表性和辨識度的主題,將重復與節奏韻律詮釋得淋漓盡致。在不斷的探索中,合作系列采用了更加明亮奪目的撞色組合搭配,如黑白、藍白、紅白以及多色組合等,詮釋出跳躍繽紛的波點圖案,激發了春夏季節的熱情。其中以玩味設計為出發點的SQUARE骰子包(如圖7左1)讓人眼前一亮,創新在使用了立方體外形,每一面看過去都是小巧的,正方形結構的幾何造型營造出新奇的體驗,彩色波點遵從了骰子原本六面均為圓點的外形特征,配合白色粒面牛皮材料打造出的凹凸紋理,使整個包面看起來更有質感,造型上更為活潑俏皮、時尚,每道筆觸也被完美地展現細節和質地。Louis Vuitton×YK NEVERFULL中號手袋(如圖7左2)加入了繽紛南瓜元素,正如草間彌生的自述:“南瓜就是我,是我的自畫像?!北毁x予童年記憶和美好憧憬的南瓜,這次以占據包型三分之二的面積出現,配合NEVERFULL經典色彩,明媚中帶著幾分復古韻味。在Louis Vuitton×YK ONTHEGO小號手袋(如圖7左3)中,波點圖案在草間彌生的作品中表達了無限之意,沒有采用太多復雜的設計,將ONTHEGO作為再合適不過的創作畫布,藍白配色清新又惹眼,帶領消費者跌入無垠無屆的迷幻秘境,再次搭配經典的南瓜形狀裝飾,相得益彰又創意十足。包括與CAPUCINES手袋(如圖7左4)和經典MONOGRAM的結合,使路易·威登本就足夠經典的產品,經過獨特的藝術包裝后更為精妙絕倫。無限的波點、彩色的植物、絢爛的南瓜等元素呈現在產品的每一個角落,加上五彩繽紛的配色,與產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造型、色彩和密集的圓點珠璧交輝,象征著無窮無盡的執著和延續[4]。
(四)跨界合作下元素設計表現的價值
第一,使品牌理念年輕化。對路易·威登而言,與草間彌生的聯名正是一次擁抱后現代文化、擁抱未來主流消費者的極佳契機,使其時尚設計與消費大眾緊密聯系。作品中象征著溫暖、力量和神秘的南瓜,象征著無限和永恒的波點等元素,除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外,又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的力量與價值。藝術元素的注入為年輕人帶來新鮮感和創意靈感,賦予了品牌更具時尚感和前衛性的形象,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草間彌生的影響力,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她的藝術作品與精神世界。
第二,推動產品視覺年輕化發展。草間彌生的手繪波點、金屬波點、無線波點和迷幻花朵,洗腦且夢幻,為路易·威登宇宙源源傾注活力,這些標志性圖案成為了路易·威登致敬過去并為未來鋪路的起點。通過創新的演繹方式,路易·威登將波點、南瓜、花朵等元素與多場景和產品造型相結合,這種創意運用更推動其產品視覺朝年輕化方向發展,追求時尚潮流的同時滿足當代消費者對創新和個性的需求。
第三,數字交互年輕化。綜合線下展示可以發現,本次合作出彩之處不僅僅是創造各種精彩圖案和天馬行空的顏色組合,也有路易·威登依托例如抖音等平臺的年輕時尚生態,通過線下AR主題互動的方式觸及Z世代消費者市場,在更多消費者觸達的同時,保持品牌交互和顧客體驗的一致性,既有流量,也有互動性,是與自身品牌調性極為相符的年輕化營銷。
四、結語
草間彌生的作品風格對全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她個性化的藝術元素被路易·威登融入經典設計中,使品牌被注入新鮮血液,更加獨特且富有藝術感。這種與藝術家合作的方式不僅能夠突顯品牌的獨特性,還為品牌創造了時尚、年輕化和富有生活態度的設計風格,挑戰了傳統觀念,進一步激發大眾對品牌的興趣,提升品牌的曝光度。特別是年輕人和藝術愛好者,被吸引到這種融合了藝術元素的品牌設計中來,而這次跨界合作使品牌能夠進一步拓展市場,同時展現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過程和她對生命的思考,讓我們更好地去感受她作品中所描繪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殷浠文.“怪婆婆”的圓點創作——草間彌生的波普藝術分析[J].美與時代(上),2017(8):70-71.
[2]王旋.抽象的“點”到具象的草間彌生藝術符號[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9):135-137.
[3]徐躍之.草間彌生《南瓜》系列作品的圖像學分析[J].大眾文藝,2017(18):116-118.
[4]厲銳.草間彌生作品中的圓點符號解讀[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51-52.
作者簡介:徐凱樂,鄭州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研究方向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