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松 陳成志
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首先需要厘清廣西紅色文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基本內涵,并相應指出對此種精神培養的必要性——時代呼喚和社會期盼,及其可行性——思想啟迪的資源和路徑選擇的鏡鑒,最后關注到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方向與路徑。
廣西紅色文化是中國紅色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融合,既是時代呼喚,也是社會期盼。與此同時,廣西紅色文化也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提供思想啟迪的資源和路徑選擇的鏡鑒。因此,從人才培養、教材開發、課程建設、“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等方面入手,探索二者融合的方向、路徑顯得尤為迫切。
廣西紅色文化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廣西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
全面、正確理解“廣西紅色文化”基本內涵,首先要了解“紅色文化”內涵。
1、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人類文化體系中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一般來說,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在推進世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中,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過程及其創造的人類進步文明成果的總和。
狹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包括獨特的革命遺存和風貌、革命精神和傳統。紅色文化是共產黨人、革命群眾和無數先烈用信仰和忠誠、使命和擔當、青春和汗水、智慧和勇氣、鮮血和生命熔鑄的光耀千秋、感天動地的革命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也是歷久彌新、跨越時空、與時俱進的文化,更是凈化心靈、升華精神、催人奮進的文化。
有學者將紅色文化概括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們生活或戰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通俗化、形象化表達,在黨的重要文獻中主要使用“革命文化”這一書面化的規范表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史征程中,為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繪就了中國革命文化的底色。正如有學者所言:紅色是革命文化的表征,而革命是紅色文化的本質。
2、廣西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
從狹義上說,廣西紅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西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偉大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革命的先進文化,它是馬克思主義與廣西革命斗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植根于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是中國紅色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西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廣西不斷發展的瑰麗多姿的進步文化譜系。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基本內涵
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是指大學生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形成的,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根本宗旨,以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創新為基本要求,以勇于探索、敢為人先、務實擔當、團結合作、鍥而不舍、善作善成為主要內涵的開拓進取精神,是積極參與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也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一種體現,還是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能量之源。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具有先進性、實踐性、發展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
創業精神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1、時代的呼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
“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靠的是理想信念。……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2]以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以及對廣西紅色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進一步加強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有理想信念、堪當民族復興大任、能創新創業的大學生。近年來,廣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急切呼喚眾多具備廣西紅色文化基因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地方高校大學生,為廣西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因此,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全過程,是時代的呼喚。時代呼喚用廣西紅色文化涵養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激勵地方高校大學生從創新創業著手,為“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貢獻青春力量。
2、社會的期盼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原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鹿心社同志曾說:“廣西不缺資源、不缺機遇、不缺政策、不缺平臺,缺的是解放思想大膽闖、放手干的勇氣和魄力,缺的是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攻堅克難的猛將、闖將、干將。”[3]由此可見,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期盼許許多多“猛將、闖將、干將”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貢獻力量。地方高校大學生作為最具生機活力、最具知識技術、最具創新精神的群體,理所應當成為既具備廣西紅色文化精神,又具備創新創業精神,且能夠助力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猛將、闖將、干將”。
然而,真正的“猛將、闖將、干將”絕不可能從天而降,需要在社會生產實踐中鍛造、鑄就。地方高校大學生應該充分運用廣西眾多好政策,抓住廣西發展新機遇,借助廣西優勢平臺,深挖廣西豐富資源,弘揚廣西紅色文化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激發創新創業勇氣與魄力,大膽闖、放手干,在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增加知識經驗,練就過硬本領,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增磚添瓦。
(二)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可行性
1、思想啟迪的資源
廣西紅色文化的內容豐富性與精神升華性為涵養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供思想啟迪之資源。廣西紅色文化的內容因文化主體的多元性、廣泛性而多姿,因涵蓋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文化元素而豐富,因繼承廣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納外來優秀文化而多彩。
廣西紅色文化不僅內容多姿多彩,而且蘊含的精神內核在長期血與火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不斷淬煉和升華,成為推動廣西人民革命事業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并且以其深厚的底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為民的情懷、務實的追求、不屈的氣節、開拓的勇氣等要素的聚合和有機統一而具有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例如,“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的百色起義精神和“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湘江戰役精神等,理應成為涵養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思想文化資源。
2、路徑選擇的鏡鑒
廣西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性與發展進步性為培育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供路徑選擇之鏡鑒。廣西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廣西人民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和發展的,廣西人民革命實踐是廣西紅色文化的根源,廣西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又對廣西人民革命實踐產生引領和推動作用,并在革命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檢驗、豐富和發展。
廣西紅色文化不僅具有社會實踐性,而且具有發展進步性。一方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西人民革命實踐在曲折中不斷發展,這就決定了反映廣西人民革命的廣西紅色文化的發展性;另一方面,廣西各族人民認同、繼承和弘揚廣西紅色文化,后來人不斷對廣西紅色文化進行發掘、整理、研究、運用和傳播,使廣西紅色文化呈現出發展性特點。例如,在攸關紅七軍生死存亡的“小遵義會議”(即全州會議)上,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等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敢于同“左”傾冒險主義作斗爭的膽識謀略、善于從危機中開辟新路的使命擔當,為地方高校大學生戰勝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諸如創業資金不足、環境條件限制、創新創業失敗等困境,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選擇。
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
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方向與路徑
(一)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里的“人”是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過程,其本質就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過程。因此,培育時代新人就成為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育人方向。
首先,時代新人要有理想信念,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廣西紅色文化中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的理想信念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等等,有利于培養地方高校大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的遠大理想,并為其補足創新創業的精神之“鈣”。
其次,時代新人要敢于擔當,即心懷“國之大者”,敢于擔當歷史使命。廣西紅色文化中“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湘江戰役精神就是敢于擔當的最生動體現,有利于培養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擔當精神,為其輸送創新創業的勇氣力量。
再次,時代新人要能吃苦,即“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4]廣西紅色文化中獲得“千里來龍”錦旗和“猛如虎、精如猴”稱號的英雄部隊——紅七軍,經過九個月的艱苦轉戰,跨越桂、黔、湘、粵、贛五省7000多里,打破敵人重重封鎖和步步追擊構成的紅七軍精神,有利于鑄就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吃苦耐勞精神,能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最后,時代新人要肯奮斗,即“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5]不管是廣西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還是精神形態,大都蘊含著艱苦奮斗、勇往直前、敢于勝利的精神元素,這些元素有利于促進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艱苦奮斗精神的培育,助力大學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二)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路徑
教材開發、課程建設、“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相統一,共同構成了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現實的基本路徑,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虛擬與實體、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1、教材開發是基礎
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立體化、信息化教材體系不僅是大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最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最主要載體。因此,加強既融入地方紅色文化,又符合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際的優秀教材體系建設十分必要。
首先,要聯合思政課教師、創新創業課教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廣西部分)或者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專業課教師、實踐課教師等,組建成政治過硬、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知行合一的教材體系建設團隊。只有強強聯合,舉眾人之力,才有可能編寫出優秀教材。這是優秀教材開發的必要條件。
其次,教材體系建設團隊成員務必高度重視調查研究,要親自到區內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校企合作單位等地方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真實的一手材料。同時,也要在大學生中開展關于廣西紅色文化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問卷調查或者面對面交流采訪等活動。然后,在此基礎上,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工深化,編寫一批地方高校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能夠實踐的廣西紅色文化典型案例、校友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可以融入專業課的典型案例等,為最終編寫教材提供不可多得的寶貴素材。這是編寫教材的關鍵一步。
最后,在前面兩點的基礎上,撰寫出版《廣西紅色文化教育》或者《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教材。《廣西紅色文化教育》主要以廣西紅色文化為核心內容,每一節設計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欄目,即廣西紅色文化教育內容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聚焦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這一主題,每一節設立廣西紅色文化專欄,即用廣西紅色文化精神激勵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這是編寫教材的目標要求。
2、課程建設是關鍵
如果說教材開發是基礎和前提,那么開設與之相關的課程就成為關鍵因素。
一是在開發優秀教材的基礎上,地方高校可以嘗試開設“廣西紅色文化教育”和“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相關必修課程或者選擇性必修課程,為大學生接受以上兩方面的教育提供保障。這是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最為直接,最為有效,最為關鍵的路徑之一。
二是地方高校還應該重視與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將具有廣西紅色文化元素、廣西紅色文化典型案例等思政教育素材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以及與之相關的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和實踐課程等,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3、“大思政課”是重點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6]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地方高校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教育部辦公廳等八部門關于公布“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的通知》(教社科廳函〔2022〕31號),公布了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廣西有11家入選。其中,與廣西紅色文化和創新創業密切相關的是:百色起義紀念館、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柳空文創園、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八桂田園基地等。
以上“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地方高校開展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提供了豐富多樣、真實感人、可供借鑒、“看得見、摸得著”的素材、資源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的場所。
因此,地方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一定要跟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現實結合起來。
第一,地方高校要深入挖掘“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蘊含的廣西紅色文化元素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元素。例如,百色起義精神、湘江戰役精神、紅七軍精神以及蘊含其中的創新創業精神等。充分運用這些元素,激發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第二,地方高校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結對共建,構建“校內課堂+實踐教學基地”協同育人的模式,即將講解員請到校內課堂,將課堂搬到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兩個課堂、兩種師資,同頻共振、齊心協力、共同育人的模式。隨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各樣、切實有效的“理論+實踐”教學活動,共同培養既具備廣西紅色文化精神,又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優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載《人民日報》,2022-10-26(01)。
[2]習近平:《中國革命成功的奧秘就是靠理想信念》,載《中國老區建設》,2021(6):4頁。
[3]國新辦就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舉行發布會,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75151147.htm,2019-09-0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52頁。
[5]《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載《人民日報》,2018-03-04(01)。
[6]秦宣:《善用“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載《人民日報》,2021-08-02(12)。
作者簡介
王小松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
陳成志 通訊作者,南寧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