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
關鍵詞:國際標準,企業,走出去,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83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大會上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積極推廣應用國際標準,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要求,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優化對外開放布局。這些都對發揮標準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服務廣東省企業“走出去”戰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標準是銜接技術與產業、市場的橋梁,是促進產業發展、保障公眾安全的基石。標準促進科技創新,在特定情況下也可引領創新。標準不僅是規范生產、提高質量的利器,也是促使國際貿易便利化,推動創新,促進競爭開放的引擎。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實施和推進標準化戰略。國際標準的核心是對全球福祉的承諾,保證安全性、保護性和可持續性,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連接和互補,同時確保產品和技術豐富人們的生活。所以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國際標準,推動科技創新和全球標準化合作,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科技和產業環境,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標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綜合體現。大力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引進來”,促進國際貿易合作,讓更大范圍的國際市場接受和采用中國標準,是提高我國國際標準話語權的具體抓手。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8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廣東出口機電產品(電工器材、家用電器)等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占廣東外貿出口總值的65.4%,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4.12萬億元,占60. 5%[1]。發揮標準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服務好廣東省外貿型企業“走出去”,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推進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標準在促進我國對外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企業不斷深度參與國際經濟活動。2023年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54萬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不斷擴容,同比增加8.3%,外貿經營主體活躍度明顯增強。民營企業同時也是外貿穩增長的主力軍,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6.8個百分點,規模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動整體增長4.4個百分點[2]。
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標準“軟聯通”支撐作用明顯。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2017年“一帶一路”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將標準作為實現效應最大化的手段,還確定了必要時借鑒相關國際標準統一技術標準的開放原則。近年來,我國發揮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優勢,以標準為準繩,高質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在鐵路、電網、橋梁等設施領域的建設規模領先世界,形成了完整的標準體系和質量體系。今年1-9月份,廣東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02.8億美元[3],外包工程項目正呈現不斷增長勢頭。標準不僅為工程質量提供重要保障,還為促進“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標準,我國實現與其他國家之間互利共贏,促進溝通交流。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傳感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家電領域的企業在提高國際標準轉化質量的同時,也加快研制家電及其產業鏈上下游領域相關標準,使我國在國際領域話語權不斷提升。以廣東省的傳統優勢產業家用電器為例。家電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處于全球第一陣營,全球首創或者領先的技術不斷涌現并實現市場化。數據顯示,2022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利潤總額1418億元,同比增長19.9%[4]。截至2021年,南方電網公司累計發布國際標準11項,提出國際標準新提案21項,在編的國際標準及主要區域性標準(IEEE、3GPP等)達36項[5],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為全球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提供高質量指南,使其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多人次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承擔重要職務,積極承擔IEC/SC 59L小家電的性能測試方法分技術委員會主席,主導成立IEC/PC130醫用低溫存儲設備項目委員會,承擔多項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組召集人等。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既提高了自身國際競爭力,又體現了企業的實力和責任擔當。
2 當前國際標準化工作出現的新態勢
2.1 國際標準組織出現事實性擴展
IEC、ISO、ITU是世界三大國際標準組織,其制定的國際標準和認證體系是世界重要貿易工具。近年來,一些不為官方認可的技術組織,隨著其標準被跨國大企業的廣泛采用,影響力日益擴大,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組織,對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例如ISQua(國際醫療質量協會)所制定的醫療機構評級標準,已成為多數國際商業保險機構評價醫療保險標準的基礎。
2.2 西方國家借助國際性標準組織或國際標準扼制我國產業發展
美國大力推動建立“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PGII)、“印太經濟框架”(I PEF)、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多邊合作機制,以期削弱中國在關鍵產品上的優勢地位。在中美貿易摩擦期間,一些國際性標準化組織因執行美國對我國相關企業的“清單管制”,而將我國企業清除出該組織。
2.3 標準與認證、專利等結合,形成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
例如GFSI(全球食品安全倡議)的認證規則HACCP成為推動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被全球零售業廣泛采用,成為新的技術貿易規則。標準與專利結合所產生的SEP(標準必要專利),成為電子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并深刻影響到產業經濟利益。
2.4 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被劫持
國際行業組織一直推行和倡導的“公平、合理、無歧視”的“FRAND”原則(fair, reasonable,and non-discriminatory terms),但在廣東省汽車等領域,“FRAND”原則屢遭劫持。美國在2023年先后發布《關于全美電動汽車充電樁網絡建設新標準》《通脹削減法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等文件,進一步完善與電池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涉及電動汽車、半導體等本土高端制造業提供巨額補貼,進而影響中國電池相關產業。
2.5 國際標準呈現數字化等新形態
數字化促進標準化工作高效、透明、協調、智能,推動標準各相關方協調聯動。例如電梯行業的國際標準數字化轉型,要求電梯標準適應新技術和創新應用,有助于提升電梯產品安全。
3 廣東省企業國際標準化工作挑戰分析
3.1 國際博弈日趨激烈
近年來,西方對我國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美國抓緊聯合其盟友將國際標準作為遏華的工具,通過組建以價值觀為基礎的“標準同盟”,加快構建打壓我國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標準鏈”。例如美國2023年5月發布《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國家標準戰略》,其出臺標志著美國將與中國的科技競爭提升到了頂層設計的標準制定層面。
3.2 國際標準化工作能力不均衡
由我國承擔的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在領域分布上存在結構不夠優化的問題。新興和關鍵技術領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仍主要由歐美國家承擔。我國注冊國際標準專家已超萬人,9大重點領域53個具體行業領域的主要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保持在95%以上。我國主要消費品標準水平基本與國際接軌[6],但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則表現出明顯能力不足,如廣東省智能家電產業國內信息安全標準落后于行業的發展、互聯互通平臺標準不統一、標準國際話語權較為薄弱等[7]。這些都成為阻礙智能家電“走出去”的主要障礙。
3.3 國際標準化人才缺乏
國際標準化人才是懂技術、懂標準、懂規則、外語精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國際標準化人才不足是制約廣東省國際標準化能力提升的突出問題。制約國際標準化人才發展的問題還包括工作時差、人才進修深造機會、體制機制或單位重視等問題。又如國際電子通信領域,創新類的技術標準更新迭代特別快,需要開拓型綜合人才,而廣東省在此領域專業人才匱乏。
3.4 國際標準化建設的政府投入問題
目前,廣東省和有關地市的標準化專項資助資金對國際標準予以傾斜,2021年以來投入國際標準化工作專項資金約2700萬元人民幣,并已經產生了積極成效。但與廣東外貿大省地位、國際標準化工作任務重相比,這些投入仍顯不足。
3.5 技術基礎資源不足問題
開展國際國內標準法規比對是重要技術基礎工作,標準數據庫是重要支撐。但目前,廣東省的標準數據庫呈現分散多點的特點,主要分布廣州、深圳等標準化專業機構,其他地區則數量不多且不全,對廣東省產業發展技術支撐嚴重不足。
4 助力廣東省企業“走出去”戰略,國際標準化工作思考
4.1 政府層面
政府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管理者,是標準的管理部門和政策標準的制定者,要積極推動標準制度型開放,主動引導國際標準化工作,努力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公平、透明,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國際標準服務企業“走出去”。
4.1.1 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機構
政府應發揮專業技術力量,及時跟蹤國際標準和國外貿易法規變化,了解目標市場的產品質量、人身安全、環境保護等國際貿易新規則和標準,指導相關行業、企業及產業建立健全相應的標準體系;由專業技術機構指導企業推行標準化管理,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增強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市場份額。目前廣東省正在推進的“灣區標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標準化技術機構、行業組織、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大灣區內規則標準對接,共同研制適合產業發展,高共性、易融合,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區域先進標準。
4.1.2 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進一步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標準化水平
在廣東省已設立的三個自貿區基礎上,繼續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帶動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的融合。爭取國家層面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深化粵港澳開放合作。在投資、物流、服務、數據等方面,最大限度減少或取消壁壘。從“重點孵化”到“全面推廣”,總結概括出一套通用的標準化工作經驗,不斷加大國際標準領域合作力度。通過國際標準紐帶作用,促進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創新貿易模式,規范國內產業發展。
4.1.3 發揮信息服務平臺作用,提供及時有效信息
標準數據資源互聯互通,使企業能夠對產品標準、技術標準等信息開展有針對性檢索分析。政府應開展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標準化布局,通過門戶網站、宣貫培訓等多種方式持續加強國際標準宣傳和實施推廣,提高企業標準化意識,幫助出口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挑戰。
4.1.4 整合不同政府部門各自優勢,形成標準化工作合力
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強協同,引導產業和龍頭企業上下游建立完善產業標準體系,提前與國際貿易和國際標準做好對接,以統一技術標準實現互認,助力產業鏈、標準和技術更好地“走出去”。
4.1.5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
落實廣東省委“五外”聯動要求,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借助標準化工作,通過標準化的設計和制造,提高產品質量和一致性,通過技術標準和創新研發,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作用,積極開展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育。“引進來”方面。要加強國際標準轉化率,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份,我國已轉化國際標準11800項,轉化率已超過75%,但要更好服務我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加大國際標準轉化力度。注重國內外企業平等參與標準研制,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國家標準制定過程參與度僅僅7%,需進一步鼓勵國際利益相關方參與國內標準研制。
4.2 行業協會層面
行業協會是企業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為全球科技創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推動建立更加公平、開放包容的全球技術標準體系。
4.2.1 行業協會內標準化人才的儲備
行業協會與企業緊密聯系,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在技術標準領域,行業協會在捕捉市場信息和產品更新方面,更具有前瞻性,所以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和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同時提高自身行業知名度和參與度。
4.2.2 行業協會要爭取建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行業協會應發揮專業領域人才聚集優勢,專題研究涉及本行業產業的國際標準、政策壁壘,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工作建議,要主動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職責,主動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對口單位工作。
4.3 企業層面
4.3.1 樹立標準先行意識
企業應樹立“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意識,強化對國際地緣政治和全球經貿關系的關注,持續開展國外主要經濟體相關行業及龍頭企業政策動向的跟蹤分析,持續跟蹤國際標準和技術規則動向,建立信息預警機制,提高自身應對能力。企業要善于從國內外相關市場、專利、標準的文獻分析了解產品技術的最新發展方向和趨勢,及時推進相關產品技術和標準更新迭代。
4.3.2 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各類技術標準的主要使用者和獲益者,重視標準,以贏得市場競爭先機和優勢,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國際標準的制修訂過程,是一個技術不斷完善成熟的過程,企業需要盡早介入、參與其中。
4.3.3 積極開展標準比對分析
在目前我國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外貿型企業在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時,應盡可能面向國際市場,找出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存在的差異,積極開展對標達標工作,爭取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標準一致性,增強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能力。
4.3.4 多元聯合參與
企業要具備協調創新、系統化思維,整合利用與其他企業、科研院校、標準化機構等機構的合作,協同推進相關產品和技術標準落地,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5 結語
標準的國際化之路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徑和策略。推進廣東省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更好實施服務廣東省企業“走出去”戰略,需要全省各級部門的積極引導,需要行業和企業主動參與,確保中國的聲音被聽到。企業需要加強與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溝通聯系,爭取中國標準在國際合作項目中得到更廣泛應用,以積累更多的國際經驗和聲譽。